马克思革命思想初探
2017-05-22李婷
李婷
摘要:当前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声音有很多,特里·伊格尔顿在其《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主要归纳为十点。笔者根据书中第八章的内容就当前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伊格尔顿的辩驳做了简单总结阐述,并围绕着暴力革命这一主题,谈论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带来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暴力革命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作为当代英国在新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著名学者,其在该领域中的突出贡献和独特研究,受到了各方的重点关注。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阐释非常经典,基于当前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控诉,通俗地阐述了其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理解和思考,这对于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当前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理控诉
当前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的控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马克思主义者崇尚血腥的暴力革命
当前西方发对马克思主义的人士是这么“义正言辞”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的,“马克思主义者倡导的暴力的政治斗争。他们拒绝了温和渐进式的变革道路,选择了通过制造血腥和混乱达成目标的革命方式。”其实,这恰好表明了,反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革命和改革的理解是片面而单向的,凭着自己的直观感受就想当然地认为,革命理所当然地伴随着暴力、血腥和混乱,是一种残酷的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变革手段,远没有改革来的温和渐进。如果说改革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无害的谦谦君子,那么革命就是那茹毛饮血的充满威胁性的土匪强盗。
2.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
反马克思主义者道貌岸然的指出,“一小撮起义者揭竿而起,推翻旧政权并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大多数人。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势不两立的原因之一”。反马克思主义者坚信马克思主义者奉行地就是一种匹夫之勇的冒险主义,就是希望通过教条号召不计后果地以一小股革命者的微薄之力对抗庞大的国家机器,这完全是一种毫无用处的“英雄主义”的起义。再者,他们认为,这种揭竿而起的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信仰根本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的意志,所以马克思主义者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是一种以少数人的意志强加给多数人的非民主的独裁思想。
3.马克思主义者毫无道德可言
反马克思主义者宣称,“道德对于马克思主义者,不过是一种意识形态,因此完全不会因为他们茶毒生灵的整治行动而感到不安。马克思主义者的信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就算这个过程会带来无数牺牲也在所不惜”。反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革命带来的永远都是这样的一幅场景:不是以失败告终,就是以恢复旧有的社会秩序告终。说到底,马克思主义者所坚守的革命带来的最终结果都是一样的,依旧是改变不了其所认为的旧有的社会秩序,不仅如此,还会将现实情况弄得更糟糕,比如经过暴力血腥的革命让人骨肉相残、妻离子散等等。而这些,马克思主义者不会去考量,也不会因此心怀不忍,毕竟他们的信条就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他们就是一群不讲道德的莽夫。
二、特里·伊格尔顿的有力辩护
特里·伊格爾顿在《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是这么驳斥当前西方反马克思主义者的无稽之谈:
1.“革命”并非与暴力和混乱划等号
伊格尔顿一来便指出,“革命与暴力血腥相伴,改革彰显温和渐进”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他认为,许多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是缺乏和平的,手段更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美国的民权运动。而有些革命的过程恰好与大家脑中的刻板印象不同,并没有大家想的那般激烈混乱、暴力血腥,比如说天鹅绒革命、1917年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
马克思主义并非以暴力程度为标准来定义革命的,也不是说只有举国动荡才是革命应有的常态。再者,一场革命通常需要长期的酝酿。夺取政权可能只是片刻之事,但是改朝换代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是需要长期的教育和文化的熏陶才能够真正改变的。况且,成功的革命是会抹去自身经历的所有血腥暴力的不光彩印记,换言之,成功的革命是不会让多数人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社会本身也是源于革命。
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在一些极端情况下,革命的发生往往也是伴随着暴力的,不过暴力的发生与社会秩序的丢失也并非没有原因的。在社会主义的革命下,即使发生了暴力的跟随,这和有产阶级不愿意白白出让自己的权力是分不开的。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本身就有着较广泛的欢迎基础,这种自治形式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并非倡导的暴力形式,而是通过一个阶级不满情绪的积累和爆发,从而将另外一个阶级推翻的过程,甚至建立自己的政权。
2.不同意识形态者对革命的真实态度不一
在当前时代下,向外界表示反对革命的西方人,他们往往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会将革命这种形式作为一种喜好来运用。但实际上他们所反对的只是某些形式的革命罢了。“今天很少有马克思主义者会尽力为那些可怕的暴力辩护,但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者会为广岛和德累斯顿的毁灭而叫好”。从本质上来说,这些反马克思主义者并非简单地排斥革命,只是不喜欢社会主义的革命形式而已。
值得说明的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人运动所追求的自然不是制造暴力,其最终目的恰恰是为了终结暴力。换言之,终结暴力统治、维护社会秩序正常运转才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本质。
当然还有这么一部分排斥一切形式暴力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行为,推崇绝对的和平主义。这种意识形态者,可以说就是愚昧的善良者,没有所谓的道德底线。他们根本不理解,极端或者特殊情况下使用暴力是被公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3.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反对“冒险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历来反对“冒险主义”,反对这种只凭一时热血,而不顾及实际条件的匹夫之勇。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革命的成功必须要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群众队伍作为基础。
首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有力的支撑。马克思就曾断定,“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但在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他也承认共产主义社会是不会自动到来,而需要等到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然后才能跨越进人人向往的共产主义社会。通常,也只有到达了现实惨淡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才会迫使人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再者,社会主义革命需要群众队伍作为强大的后盾。社会主义革命之所以和其他的革命形式有着较大的区别,主要是社会主义革命是通过公开选举具有广泛支持力的领导人员或者机构而发起的,绝非是简单的一小部分阴谋家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展的,布尔什维克革命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说,社会主义革命也是民主革命的范畴,正是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才能够有效抵制滥用武力现象的发生。
4.革命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就如我们通常所言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革命目标的实现,即革命的成功也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伊格尔顿也是这样认为的,“一场革命通常需要长期的酝酿,最终也许历经百年才能实现目标”。也就是说,革命的准备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革命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
而怎么样才算是实现了革命目标,换言之,怎样的革命才算是成功的?伊格尔顿是描述的,“革命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多数人都不会意识到我们的社会也源于革命。成功的革命会抹去自身经历的所有印记。”革命目标的实现,会让其带来的一切都看起来那么的自然而然、顺理成章。
5.马克思主义者并不排斥议会民主和社会改良
对于当前反马克思主义者声称“比起议会民主和社会改良,马克思主义者更偏向走革命的道路”,伊格尔顿强调,“至少不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如此极端,只有极左的人才会这么认为。”他认为,革命者大多也是改革的拥护者,并不是所有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崇尚激进的暴力革命的,比如恩格斯就期盼着一场非暴力的革命。
在马克思主义者的眼中,只要能够实现最终目标,并不排斥议会民主、社会改良这样的方法。因为改良与革命都是有着自身的优势与局限性,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的改革还是改良主义,都无法真正解决所有的政治问题,它有着自身的诸多局限;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实现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总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反对民主,恰好相反,马克思主义所追求的恰好正是真正的民主,反对的是形式民主。所以,在追求真正民主的过程中,可能会采取带有暴力形式的革命手段,这恰恰是希望以暴制暴,最终目的是为了终结暴力。
三、马克思革命思想之我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指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即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其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概括来说,革命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统治阶级以及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带给笔者的启示如下:
1.方法论启示:坚持辩证思维与客观历史发展逻辑的内在统一
第一,坚持用唯物辩证法看问题。
1895年恩格斯在评价桑巴特发表的《评卡尔·马克思的经济体系》一文时就已经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对待革命,要持辩证的态度看待,就是要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
我国优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也是通过了一系列革命经验才总结出来了对革命的深刻理解,其认为革命并非是简单的请客吃饭、做文章,而是一个阶级将另外一个阶级推翻的强烈行动。革命尽管常与暴力混乱相伴,但它绝不等同与暴力和混乱,同时革命这种变革手段仍然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存在意义。不可否认的是,革命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能够有效地将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的历史创造性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二是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社会革命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手段;三是在社會主义革命下,无产阶级能够在消除阶级对抗中发挥重要作用,继而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二,坚持用历史分析法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所经历的欧洲时代,是一个政治革命比其余各大洲先前所有时期加起来发生的革命还要多时代。这是马克思革命思想出现的时代和历史背景,不可避免地会带有其所处时代的烙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表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所以在理解思考马克思的革命思想的时候,应持有历史分析法去思考,站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去思考去揣摩其真正内涵,也就是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实践启示:坚持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相统一
第一,摒弃经验依赖式思维模式,做到实事求是。
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革命思想,需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比如我国在艰苦的革命时期经历了照搬苏俄模式失败,走了不少的“弯路”,然后在众多革命家的努力下,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积极科学运用暴力革命思想,从而有效开辟了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革命路线。而这条革命路线具有如下几个突出的特征:首先,在革命形式下,不再以武装夺取城市为主,而是结合我国的国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继而夺取全国胜利的武装道路;其次,在较早前的我国武装力量中主要是以城市工人为基础的,后来将人数占绝对优势的农民也吸引进来,从而组建了我党领导的工农革命队伍;三是在暴力革命的指导思想上,也不再一味以进攻为主,而是主张将根据革命斗争的形势变化来灵活调整指导思想,继而达到保存实力和消灭敌人的两个主要目的。这条立足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最终帮助中国取得革命胜利果实,同时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革命思想。
第二,坚持创新式思想模式,做到与时俱进。
暴力是指一种强制的力量,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既可以是一种行为,也可以是一种力量。当前科技发展迅猛,与马克思所处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心中的“暴力革命”也无非就是那个年代的大炮和军火加步枪,而现如今的现代核武器早已数见不鲜了的,核武器的巨大威慑力也远非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个时期的武器所能比拟的,故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倘若再如曾经那般大肆宣扬暴力革命,那么将有可能会出现地球人都不愿接受的结果——全人类的灭亡。故简言之,科技的发展为“暴力革命”注入了新的内容使其改变了原来的内涵。处于和平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上的当前,不可否认,“和平变革”已经成为世界的潮流和趋势,那么在运用马克思的革命思想于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为之增加生命力与创造力。
我们相信,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一定要实现并且一定能够实现,尽管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漫长且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所以在漫长的革命酝酿期间内,需要做到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地为马克思的革命思想增添活力。
参考文献:
[1][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李杨,任文科,郑义译.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1.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窦宝国.特里·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阐释[J].当代社科视野,2013(4).
[5]孙峰.马克思恩格斯晚年革命策略思想的文本解读及启示[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