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话语环境下英语多元识读能力的提升
2017-05-22李雨嘉刘晓萌
李雨嘉+刘晓萌
【摘 要】随着世界全球化、网络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转变,应用传统的识读能力已无法在多模态话语环境中实现交际,本研究就非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入手,重点围绕多模态话语环境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关系,分别从课堂引导和自主学习两方面就多模态环境下培养大学生英语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英语语言;多元识读
1 非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
尽管当今大学生对网络、多媒体产品等多模态技术并不陌生,一些学生还在计算机领域接受过训练,但他们对多元识读如何克服传统识读的局限性、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社会跨文化、跨种族、跨語际差异缺乏思考。另外,当代大学生缺乏根据交际目的、多模态识读的知识和经验来构建意义的能力,在表达过程中,尚未理解多种模态相互依存、共同构建整体意义,完成信息传递的方式。即便一些学生偶尔联合多种模态符号进行表述,是因为一种符号不能充分表达甚至不能表达含义而使用另一种或多种模态符号进行补充、强化。他们并不理解运用多种模态的符号是为了构建和完善交际的整体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强化大学生具备培养自身多元识读能力的意识至关重要。
缺乏多元识读能力的大学生,不能较好地理解影音、图像对文字符号的辅助作用,以至于过度依赖文字符号,养成从网络直接下载拷贝信息资料的习惯,而上述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大学生提高自身多元识读能力。另外,大学生对于课外信息识读的质、量和领域都会对其多元识读能力的高低产生影响。而正是二者的密切关系导致多元识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课余时间,较少甚至完全不会主动获取和处理与学术相关的多模态信息,而英语多元识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相反。
2 多模态话语环境与多元识读能力的关系
模态实则是互动方式,多模态即通过语言、图像、音频、动画等多种符号形式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互动。而多模态话语是指协同应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方式和符号资源获取信息、实现交际的现象。意义的加工和构建、交际方式和表意手段日益呈现出多元化,要求新时代大学生的识读认知必须超越仅能读和写的范围,即从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转变为综合多种符号系统的多元识读。多元识读通过设计多种模态协同构建意义,丰富语篇形式,来加强人们对语言和文化的认同。在各传播和交际领域中,为实现交际的目的,当代大学生需要应对不同类型的文本和语篇,具备批判性地解构和建构多模态复合语篇的能力,即多元识读能力。它包括语言识读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技术读写能力。就语言习得而言,语言识读能力不仅指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还包括认识语言模态意义潜势的特点并能够协同应用多种模态构建意义的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包括文化读写能力、批判读写能力等,大学生要具备深厚的目标与文化底蕴和批判能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等。技术读写能力包括科技、媒体读写能力,具备一定的现代媒体技术知识和能力等。
3 多模态话语环境下提升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3.1 课堂引导
在多模态环境下的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中,教师不应该仅仅做到传授知识,更应该起到辅助、引导的作用。学生在识读多模态语篇过程中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通过情景操练、批判性框定及改造式操练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多模态话语的内涵、辅助他们协同使用多种模态及媒介、运用多种符号资源获取信息,并尝试构建意义,加强学生对于多种模态、媒介以及复合语篇的批判思维,从而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
3.1.1 情景操练
以情景剧为例,教师可通过布置将英语课文内容改编成情景剧表演,使学生不再“纸上谈兵”,而是设身处地还原场景,更深刻地理解人物语言、心理、行为动机。通过情景剧表演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语言、神态、服饰、道具等模态符号资源如何协同传递信息、构建意义。同时作为情景剧表演的演出者,学生置身其中,借助联合多种模态表达信息的实践机会,通过多次彩排和悉心准备,不断完善语音语调、情景布置,丰满人物形象,快速提高批判、协调、合作等能力。
3.1.2 批判性框定
批判性框定是指将大学生在情景操练中涉及到需要掌握的知识细化、总结,上升到理论层面,进一步固化。需要学习者在理解、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辨认识别各种模态及其特点,理解多种模态如何协同应用实现信息的传递,以及如何选择适宜的模态构建意义。通过批判性思考提出个人观点,在教师帮助下培养和提高剖析问题、阐释要点和总结归纳的思辨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创造性地拓展和灵活应用。
3.1.3 改造式操练
改造式操练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将批判性框定提炼出的新知识完全掌握并反向应用于新的情景操练,即将所得的理论性知识作为已知,重新融入下一轮“情景操练-批判性框定-改造式操练”循环。这对学习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同时在新一轮操练中进一步巩固、强化需要掌握的知识。而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在适宜的情景中反思性地设计出合理操练,才证明他们真正批判性地理解、掌握并能够自如运用所学知识。
3.2 自主学习
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课时相对主干课较少,教学安排相对紧凑,教师往往将重点放在课文重点短语、语法的讲解上,而忽视引导、培养学生的多元识读能力,即便在授课过程中引入多模态教学理念,也往往因力度不够而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课下自主学习就成为了提升多元识读能力策略中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3.2.1 感知识读
感知识读是指学习者对多模态语篇各设计成分的敏感性,即能否关注、感知多模态语篇蕴含的设计成分。对符号资源和设计成分的感知能力是识读多模态语篇的基础,学习者能够感知的符号资源才会被解读,而被忽略的设计成分越少,学习者所理解、构建的意义越丰富,与创作者的创作意图越贴近。感知识读能力受制于学习者的目的和多元识读经验,可通过多模态语篇识读训练得到提升。
3.2.2 分析重构
分析重构是识读多模态语篇策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谓分析解构是指在识读多模态语篇时在分析解读图像、色彩、字体等符号资源所蕴含的意义潜势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构建整体意义,揣摩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分析重构所得的意义是否与创作者的原始意义相符与学习者信息摄取的容量与深度密切相关,分析重构能力的提高对于提高学习者的多元识读能力有重要意义。
3.2.3 社会文化识读
一些视觉符号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中诞生和传承,有着独特的历史内涵。一些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例如樱花象征着日本文化无可非议,但当涉及有多重含义的视觉符号时,则必须回到语境对应的社会文化中加以解读。例如红色在中国象征着热情、吉祥,而在西方文化中象征着暴力、愤怒。由此可见,正确识读多模态语篇需要学习者具备识读语篇背后社会文化的能力。
4 结语
本研究从非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现状入手,就多模态话语环境和多元识读能力的概念进行阐述,最后深入探讨了多模态环境下培养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的有效策略。研究指出,多元识读能力的培养要兼顾课堂引导和自主学习。课堂引导方面采用情景操练、批判性框定、改造式操练进行教学设计,在自主学习中结合感知识读、分析重构、社会文化识读进一步提升学习者多元识读能力。
[责任编辑:朱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