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传统节日文化对比考察
2017-05-22张宇柔邓梓莹
张宇柔+邓梓莹
【摘 要】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既是一个传统节日,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成分,其节日文化广大民众的智慧的硕果。同时作为中韩两国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的它,既生动地反映了中韩两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也透射出了彼此在文化方面有着同源异质的深层关系。因此,本文旨在以中秋节为着眼点,通过分析两国各自在传统节日文化上的不同点,归纳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个性,以此为契机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理解与互信。唯有正确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文化争战”。
【关键词】中秋节;中国;韩国;文化对比;思考与启示
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对于中国中秋节节日文化研究史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从这时起国内学者才开始对它进行相关研究,这其中大多学者还是以国内不同地区和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为主线来进行研究的,鲜少有研究是针对与我国传统节日相同或相近的其他节日。但是2005年后,这一局面得到了扭转,国内学术界深受“端午申遗”这一事件的影响及启发,对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也越来越投以关注。鉴于端午节文化的研究仍是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中秋节的传统节日文化鲜少被触及,本文就在昔人研究的基礎上,辅以相关史料,对中韩两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进行文化剖析,通过分析两国节日文化的差异性,以此为契机加深中韩两国的文化理解与互信,并摸索出中韩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得以求同存异的方式。
1 中韩两国中秋节的对比分析
1.1 中韩两国中秋节的起源
人类崇拜月神,人类祭祀丰收,这就是“中秋节”的起源。我们查阅历史资料及整理后发现,中秋节诞生于韩国,而中国的中秋节则是由唐代士大夫的赏月活动和新罗侨民的节庆活动相互融合逐渐演变而成的。
1.1.1 中国中秋节的起源
在中国,“中秋”一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八月,因其恰值三秋之半,这也是“中秋”在中国最早的含义;二是指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据《周礼·春官·师》所载:“中春,昼击土鼓,吹豳(bīn)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如是,我们可知这是古代人们在特定的日子,即二、八月的春、秋分,为了迎接暑气、寒气而对日月进行祭拜,从而便也得出此时的“中秋”仅是关于祭拜日月的习俗,还不足以构成一个节日。梳理整合史料,得出中国中秋节起源的发展线基本如下:唐代以前,中秋并不算是一个节日;唐代起古人中秋望月的习俗越来越广泛;时至北宋,中秋节被官方正式定为恰值三秋之半的八月十五日,中秋亦渐成为举国欢庆、有着多种多样节日习俗的重要传统节日;明清之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愈发注重现实、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使得世俗化情趣浓厚,中秋节的传统节日习俗也随之有了显著的变化。随着世俗化的祭拜新形态逐渐强化,中秋节成为民众生活中的重要节点及其节日习俗活动也越发丰富多彩,以“赏月”为中心的文人传统也就渐渐消失。
1.1.2 韩国中秋节的起源
在韩国,“中秋节”既名为“秋夕”,也可称“仲秋节”或“嘉俳”。追溯韩国史料,我们发现《三国史记·新罗本纪》一书是对韩国中秋节的来源最早有记录的。新罗时期,王宫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旬到八月十五日期间举办名叫“嘉俳”的一种活动,把国内的不同地区分成六个部,由两位王女带领从六部中选派出的女子日夜织布,进行比赛,量多为胜。人们会在农历八月十五当天演唱一首悲伤而优美的“会苏曲”,同时败方要以美酒和佳肴来款待胜方。当然这期间百姓也会开展丰富的民俗游戏来欢度中秋。同样,追溯中国史料,发现《北史·新罗传》一书是最早记录了韩国中秋节的来源的。书中记载“八月十五日设乐,令官人射,赏以马布。”这就说明“八月十五日”即韩国中秋节在新罗时代已成节,并随之成为了帝王与民间都共同欢度传统佳节。中秋节到了高丽时代更加盛行。朝鲜时代之后,中秋节更是成了“四大名节”之一,与春节、寒食、端午一起并重,人气愈盛。
整合相关的史料,我们得知中韩两国的中秋节确实有很多相通之处,诸如两者都遵循着各自的传统历法、重视祭祀等方面。虽然这一节日在方方面面都昭示着中韩两国文化的密切关系,但同时我们也能注意到两国所体现的节日文化内涵都是极具差异的,无论是从节日的起源、食俗,还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主题来看,这也再一次印证了两国是具有各自特有的民族文化个性的这个特点。而我们要学会的便是尊重文化的差异性,接纳并消化。
1.2 中韩中秋节的食俗
1.2.1 中国中秋节的食俗
中国中秋节的节食主要是形状为满月形的月饼,象征着十五月圆,有着人月两团圆的美好寓意。从史料方面看来,月饼这一节食到了明代才被文献明确提及。如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所录:“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也就是说人们从明代起就普遍认同了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节食。月饼在清代之后日渐遍及和考究。月饼至今为止仍是每家每户欢度中秋佳节的必需佳品。
1.2.2 韩国中秋节的食俗
韩国的节食主要是形状为半月形的松饼,一般要以新米为原料。中秋节时逢秋收,此时以新谷为原料的松饼、酒等节食也就有了“荐新”的意义,其与中国中秋节的节食——月饼的地位并重。韩国民众一般会全家人都参与包制松饼的活动,此活动既可联络各家庭成员的感情,亦可活络节日气氛,充分体现该中秋节合家团圆的文化内涵。在韩国流传着这样一种传说:在中秋节包制出精致松饼的未婚男女就能遇到心仪的对象,不然则会碰到丑八怪。
1.3 中韩中秋节的节日活动
1.3.1 中国中秋节的节日活动
祭月和赏月是中国中秋节的两大主要节日活动。《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中的“夕月之夕”说的是在夜里祭月的活动,印证了祭月在中国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这一说法;北京著名的月坛——明清皇帝祭月的场所也同样是对这种说法的一个印证。曾经风靡一时的祭月活动在当代中国仅剩少数地区还沿用,与之相反,赏月这一活动却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并且实际上祭月就是沿袭至今的中秋赏月风俗的主要来源,由帝王礼制传到民间,庄严的祭祀也随之演变成了轻松的赏月活动。唐代时中秋赏月活动兴起,诗人们也纷纷掀起咏月风潮,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抒发对岁月流逝的感惜,或是单纯地描述望月、弄月活动是当时咏月诗作的两大主题。现今,中秋赏月已是全民欢庆佳节的一大习俗,圆月高挂,家人们围坐在一起闲聊家常、观赏满月、共享天伦。
1.3.2 韩国中秋节的节日活动
举行祭祀活动是韩国中秋节的主要节日活动。因为韩国人很重视在中秋节“追远报本”、祭祀祖先,所以中秋当天的必要活动就是祭祀。合家都要早起为祭祀活动做准备工作,把祭祀供品按各自规定的位置严格放置,按五列的形式摆放,次序不容倒置,十分讲究。然后,全家人一起跪在摆好供品的供桌前表示准备工作结束和祭祀正式开始。首先,家里的家长要进行有着祈求福星降临寓意的第一个步骤:请神,即家长要燃香并叩拜三下供桌。接着,家长要拿着茶壶向供桌上已提前摆好的五个红色小茶杯中倒茶,这一步骤有着后辈向先辈献茶的意思,表达了后辈对祖先的敬畏之意,也有后辈向前辈祈求庇佑的之意。最后,全家人还需要叩拜一次祖先,叩拜结束后大家围坐在一起饮酒及品尝松饼,这才是完整的一套祭祀活动。除此之外,中秋节这一天还会有拔河游戏、荡秋千和跳板、龟戏和牛戏等多种游戏活动。
从上文介绍的中秋节节日活动和节食,两国在节日文化上的文化差异及其特具的民族个性不言而喻,十分明显。在节日活动方面,韩国的游戏活动偏多,其活动的进行方式也纷纷体现出韩国人的“共同体意识”和韩国民众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意。在節食方面,韩国的饮食较之中国更具时节性。中国中秋节的节俗较少,侧重于节日里“团圆”的文化内涵与“家”为主的民族个性;相反,韩国中秋节的节俗繁多,体现出韩国重视“孝”、“礼”的文化内涵和侧重农耕的民族个性。
1.4 中韩中秋节的主题
1.4.1 中国中秋节的主题
中国中秋节的主题有二:一是祭月,二是团圆。中国中秋节由初时的国家祭祀到发展演变为民俗节日,自古以来都是离不开“月”的,虽现今的中秋节以娱乐为主,但是民众从未忘记祭拜月亮这个初衷。因而中国中秋节的文化内蕴的核心一贯是祭月,其副产品就是“秋尝”和对秋季丰收庆祝的各种节日习俗活动。虽然祭月自古一直是中国中秋节的重点,无论是从节日活动来看还是从节日主题上看来都是如此,但是随之时代与社会的发展,文人传统的淡化及世俗生活的深化使得团圆成为了中秋节的另一主题。随着人情温暖、共享天伦、合家团圆等主题愈发受到民众的重视,节日里的人际交往与社会大众娱乐也越来越流行。尽管户外的集体娱乐活动也越来越多,始终以家庭、内部为主是该节日的重点。约定俗成,合家团圆已经是中秋节的常设内容。如周密的《武林旧事》载:“中秋摘星楼赏月家宴”。
1.4.2 韩国中秋节的主题
韩国中秋节的主题亦有二:一是祭祖,二是庆祝丰收。从史料这一方面看来,高丽时代前我们都并没找到有提及月亮的内容,直至高丽时代开始,才发现韩国兴起了玩月这一节日活动。玩月,即是高丽王在中秋夜带领臣下一起赏月,并以咏月为主题创作诗词的活动。当天,文人学者也大都选择一边省墓,一边玩月。而且我们从史料中发现,此时的玩月活动还算不上是韩国中秋节的一个节日主题,充其量只是中秋节省墓祭拜的一个附属品。《东国岁时记》有载:“肇自罗俗,乡里田家为一年最重之名节,以其新谷已登,西成不远,黄鸡白酒,四邻醉饱以乐之。”从中可得知庆祝丰收是韩国中秋节的一大主题,其是以庆祝丰收作为中心来重视的,而中国的中秋节只是把庆丰收当作节日里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得出的结果就是中韩两国节日主题不尽相同,在中国有祭月、赏月,韩国却没有;在中国重视团圆,韩国却不然。
2 中韩两国中秋节的现代转变
中韩中秋节发展历史悠久,其节日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演变而发展演进,但人们仍保持着一贯的淳朴节日习俗,也没有减弱对中秋节的重视。来自西方文明的价值观和文化观不断地冲击着现代东方文明,传统的节日文化也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加深而越发不受人们重视。中韩中秋节也不例外。
中国中秋节的现代化转变主要体现在食俗、节日活动和节日主题三大方面。一是食俗,主要节食虽然实体上还是传统的月饼,可本质上已经脱离这种传统饮食的实质,成为被贴上商业化的标签、拉动中国中秋节消费的一大马车。二是节日活动,大多数现代人都会利用中秋节小长假来与家人团圆相聚,因为平时的快节奏生活与工作根本无法让他们挤出时间相聚。中秋期间集体娱乐活动形式增多,如大型的庙会活动,但主要还是以家庭团圆为主。三是节日主题,与古代民众相比,当代中国人越来越忽视中秋节这一节日;中秋节的节日主题也有很大的变化,从古时的祭月演变成家庭团圆,重点突出“情”。
韩国社会中原有的家庭格局是由古代起就固有的“大家庭”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这种模式也逐渐分解,发展成为了近代社会才成型的“核家庭”模式,以夫妻二人和孩子为主体。韩国社会中的一些传统仪式和活动也随着这种家庭模式的分崩离析而渐渐消失。即便如此,中秋节仍然占据着现代韩国最大的节日的地位,由于韩国人重视“孝”、“礼”文化,一些传统仪式和活动在韩国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如每逢中秋节韩国民众必定回家与家人团聚,以及祭祖、省墓。有时候还要参加一场更为大型而隆重的祭拜祖先的活动,即“宗家”祭祀,并且为了尽孝道,韩国人还会在祭祀后为祖先扫墓和除草。
3 对中韩两国中秋节的思考与启示
3.1 思考结果与分析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文化史实际上就是文化互相传播及借鉴的历史。中韩两国凭借着一衣带水的地理关系,文化更加快捷地相互传播,因此两国在方方面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一点在两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是必然的,只是这些差异是有着共同的节日文化本质和共有的生活文化形式的历史文化差异。比如重阳登高、寒食祭墓、上元祈年等,这些共同的节日习俗内容在中韩两国节日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虽然如此,我们必须要清楚知道每一个民族都孕育着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而每一种文化都有着各自特有的社会性和民族个性。中韩两国也是有着各自特有的文化特征及民族文化个性的两个民族,其文化都是随着自身民族的发展而向着不同的方向不断演进,因此双方的节日文化产生出更多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种差异性,一是:中国和韩国的节日分布不同及节日重点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元旦、清明、端午、中秋四个节日被中国定为四大节日,并且中国十分重视节日发展和民俗活动的开展;而韩国没有将四个节日并重,只是给予四个节日相当的关注,并选择突出并保护四者共有的祖先祭祀活动。另外在韩国节日中,备受重视的、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活动的节日是上元与四月八日。唯一的相同之处就是两国都重视这四个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