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旗县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评价
2017-05-22张倩文
张倩文
摘 要:为了研究河南省社旗县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建立了社旗县粮食补贴政策的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通过对社旗县6个乡镇的问卷调查,运用数据论证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粮食直接补贴对农民的粮食种植决策、农民收入以及农民生活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粮食直补;生产再投入;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2
Effect Evaluation of Grain Subsidy Policy Implementation by Famers in Sheqi County of Henan Province ZHANG Qian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52,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build up systems of index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for the direct Grain Subsidy Policy in Sheqi County, Henan Province, based on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this policy to the peasant household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ix villages and towns in this county, comparative analysis was done wtith means of data verific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rect Grain Subsidy Policy would have some influence on the plant decision of the income and the daily life of the peasant households.
Key words: direct grain subsidy; production input; advice
糧食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只有保障和满足人民的粮食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我国对粮食项目的补贴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已经形成了三大补贴项目的体系,其中包括以良种补贴为主的技术性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接补贴的数量型补贴以及粮食收购价为主的补贴。但是这些补贴政策是否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是否可以促进农民种植粮食以及粮食生产提高,对于农民提高种植的积极性以及种植的收益有何影响,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从农民的角度出发,以粮食补贴的相关政策为基础,对河南省社旗县实施的粮食补贴政策进行了解和研究,对其实施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粮食补贴政策内容
河南省对主要粮食产区采取的补贴方式是直接补贴,主要对大豆、水稻和棉花进行补贴。补贴范围为国家确定的主要粮食生产地区,除此之外,对于一些不是主要粮食生产区但提供商品粮的地区也给予了补贴。
河南省社旗县主要针对国有农作物场地的粮食种植农民工、桥头镇和赊店镇两大商品粮基地以及郝寨镇与苗店镇这两个非主要粮食生产地区的粮食种植农民进行直接补贴。而补贴资金的标准则依据商品粮的产量来衡量。以2006—2014年期间的计税年产量为标准,然后减掉300 kg·人-1的预留粮食量,由此来推算出商品粮的产量并进行粮食补贴。国有农场的商品粮产量则根据商品粮生产率、2015年经过河南省核实确定的补贴面积以及计税市县区产量来核算。郝寨镇与苗店镇两个非主要粮食生产地区的商品粮生产量扣除2006—2014年的蔬菜年产量和预留粮食量后进行计算。
通过这种补贴核算方式,社旗县根据商品粮产量对乡镇区域进行直接补贴,把核算后的补贴资金划分到乡镇。然后每个乡镇根据农民的计税粮食种植面积进行核算,再根据核算标准分发直接补贴金额。国有农作物场地的粮食种植农民工则根据合同来核算承包的种植面积再进行金额补贴。
与2014年的补贴方式不同的是,2015年采取的直接补贴方式是全部一次性发放给农民,其中国有农作物场地的粮食种植农民工也在同一时间发放补贴,而2014年则分开进行了二次发放。
2 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构建
采取粮食直接补贴方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直接补贴相对于间接补贴来说更有利于刺激农民的种粮热情,扩大农民种植粮食的规模,进一步提升粮食的生产量。农民种植粮食的产量关系着我国粮食的储备量,农民生产粮食除了自给自足以外,将多余的粮食销售给了市场,而这部分粮食是我国粮食储备的主要来源。笔者通过建立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措施,进一步建立起粮食补贴政策的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由于社旗县的实际情况较为复杂,在选择评价体系和指标的过程中主要依托的是调查问卷的基本数据反馈,根据古典数学中的基本假设进行验证,假设粮食生产收入是农民的唯一收入来源,把农民自给自足需要消费的粮食设定为X,除了粮食之外其他消费设定为Y,在一定时期内,农民对粮食的消费量基本是稳定的,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这里设定为x0,如果说农户具有拟线性偏好,而粮食的价格保持不变,把粮食的价格假定为P0,综上所述,农户的预算限制可以得出公示:P0x + y = Px*,即y = P0( x*- x)。
从图1可以看出,农民为自己预留足够的粮食,剩下的粮食提供给市场,而销售粮食取得的收入为y0=P0(x*-x0)。目前来说,粮食的价格并不高,如果农民完全靠粮食来获得收入并不能满足家庭的全部开销,只能够满足家庭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而除了基本开销外还需考虑到子女上学、看病就医的花费等,单靠粮食收入则很难满足这些需求。由此可见粮食补贴是一个多维的问题,对于农户粮食补贴的衡量标准我们主要采用的是主分量分析,目的是通过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分析得出非常少数的几个综合指标,而这些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那些小指标包含的各种信息,这种统计分析的方法,其实就是找出主要的矛盾进行分析。而采取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际上并不能满足农民在粮食种植上的需求,因为粮食直接补贴的资金人均到户后,农民能够得到的补贴资金并不多,数额在50~100元,这个金额无法实现农民种植规模的扩大,农民如果扩大种粮规模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花费更多的时间。而且种植粮食本身就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才能最终获取收益,其中包括各种风险因素,比如自然因素等,都有可能影响到农民的种粮收益,而且现在市场上粮食价格也不是很稳定,无法保障农民种植粮食的效益。加上现在农村医疗制度等不够完善,子女上学开销大,农民收入又偏低,很多农民得到粮食补贴资金后可能并不会投入到种粮生产上。粮食补贴的资金被农户用来贴补家用,间接提高了农户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户的生活状态,提升了农户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根据市场学的经济学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假设,在外部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粮食直接补贴政策让社旗县种粮农民提高了积极性。可见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影响着社旗县农民种粮的决策以及农民的生活。
3 数据来源
在2015年七八月份的时候,河南省社旗县给予农民的种粮补贴基本已经发放。我们对该县的粮食补贴情况采取抽样调查方式,在社旗县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择了6个乡镇,这其中包括了经济效益非常好、经济效益一般以及经济比较差的乡镇,然后在这些乡镇中随机抽取了8个行政村,这8个行政村(表1)的种植面积以及产业结构存在不同之处,然后在这些行政村中又随机抽取320个农户中主要的家庭劳动力进行访问调查,调查问卷收回共计300份,有效率接近90%。
此次调查的内容主要有两点:(1)了解农民在这两年里的粮食种植情况,比如种植规模以及种植收益;(2)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对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及粮食种植生产决策的影响。除此之外,综合考虑到影响农民种植粮食生产的其他因素,对农户的家庭背景情况、承包的土地规模大小、主要劳动力、劳动力分配以及收入情况等进行了了解。
4 粮食补贴政策对政策目标的影响
针对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到底给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带来哪些影响,假设1直接补贴根据计税面积来发放的话,不管农民是否种植粮食,一样能够得到直接补贴,这样并不能促进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也无法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假设2农民种植粮食和种植其他农产品没有区别,其在种粮技术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果按照计税面积补贴的方法对农户进行直接补贴,则有可能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热情,促进粮食种植规模的扩大。
表2中,在有效调查的300份问卷中,有80%的农户表示并不会因为粮食直接补贴政策来改变当前的种粮规模,有6个人表示会减小粮食的种植规模,有54个人表示会提高种植规模。保持种植规模不变的240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认为直接补贴的资金太少,非农就业或者种植其他农作物可能收入会更高;而其他的农民一直以来都是以种植粮食为收入来源,所以不管是否有粮食补贴,也不会改变种植面积;6%的农民则表示现在求租土地难度加大,粮食种植规模很难提高;4%的农民认为如果加大粮食生产,粮食市场供大于求,导致粮食价格下降;还有约2%的人选择了其他。表示会扩大高种植规模的54个人当中,将近89%的人认为现在粮食的价格比较高,扩大种植面积利于提高收入;而另外的人则觉得有粮食补贴,想要扩大粮食的种植生产。
从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调查农户中,只有2%的农民会因为有粮食补贴而提高种植粮食的规模,这说明假设1是有依据的,也就是说根据计税面积给农民发放粮食直接补贴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种植热情,也不会促使农民加大粮食种植规模,可见,粮食补贴并不是决定农民种粮决策的主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因为有粮食直接补贴而要提高种粮规模的农民很少,可以否定假设2。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农民种植粮食的决策也受到了各方面的影响,如果说外部条件不变,则可能会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热情,但是目前市场经济比较开放,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包括种粮的成本、粮食的销售价格以及需要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等,这些因素都影响着种植粮食的收益,需要投入的种粮补贴也就更多。
考察结果得出,这6个愿意提高粮食种植规模的农户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土地面积比较大,家庭劳动力以农业种植为主,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种植农作物。
从表3可以看出,想要提高粮食种植规模的农户土地承包面积都比较大,每个农户平均承包将近0.70 hm2的土地,比不会提高粮食种植规模甚至可能会减小种植规模的农户,多出了将近一半的土地承包面积。除此之外,表示会提高粮食种植规模的农户家庭种植劳动力占据了家庭总劳动力的62.8%多,而种植农作物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44.6%,而不打算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或者打算减少粮食种植面积的农户,农业种植收入占总收入不到18.9%,种植农业劳动力占据家庭总劳动力的比例也要小于愿意提高粮食种植规模的农户。
2015年,河南省社旗县粮食补贴标准在3 225元·hm-2左右,要分析粮食直接补贴是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可以分析其占据农民种粮获得的收入比重和占据农民纯收入的比重。
从表4可以看出,2015年小麦平均毛收入高于2014年,按照粮食补贴2 940元·hm-2计算,分别相当于2014年和2015年小麦毛收入的14.7%和13.5%。由此可见,虽然粮食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是并没有起到特别大的作用。
2014年,我国的粮食产量有很大提高,2015年种子和化肥的销售额也有了上涨,主要是因为粮食补贴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热情,扩大了种粮规模而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农民种植粮食要投入更多的生产资源和生产成本,其中就包括了播种、杀虫等多个环节。根据小麦投入的46个样本来分析和计算小麦地投入的种子和化肥使用量(表5)。
由表5可知,在2014年和2015年之间,小麦地投入的种子和化肥的平均用量并没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农业用电价格保持不变,雇工费用和机械作业费用也没有很大的变化。所以可以得出,2015年粮食直接补贴的政策对农民种植粮食的投入成本影响不大,主要是粮食价格的提高,促进了农民种植规模的加大。
参考文献:
[1]张立梅.黄河三角洲粮食补贴政策绩效分析——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6):29-33.
[2]张学军.我国现行粮食补贴政策效应的经济学分析[J].现代企业教育,2013(20):344-345.
[3]许复新.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的分析与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1):11-13.
[4]李韬.粮食补贴政策增强了农户种粮意愿吗?——基于农户的视角[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5):86-94.
[5]李惠,许杰.粮食補贴政策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研究综述[J].商,2013(20):330.
[6]张红梅,赵凯.基于粮食主产区农户视角的粮食直补政策评价:以四川省乐至县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0):204-207, 213.
[7]黄季焜,王晓兵,智华勇,等.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1(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