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ogistic模型的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2017-05-22尹军军丁宇赵达君
尹军军+丁宇+赵达君
摘 要:从棉农需求的视角,采用新疆13个县市1 726户棉农的调查数据,引入Logistic模型对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政府性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较非政府性农业技术服务显著不足;技术培训与推广服务的有效性高于技术指导服务;要素禀赋中棉农对农技服务的需求度随耕地面积的扩大、教育程度提升而显著增强,但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却趋于下降;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较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鼓励非政府机构提供农技服务、建立棉农服务组织等提升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农技服务有效性;棉农需求;新疆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7.04.010
Empirical Study on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based on Logistic Model in Xinjiang
YIN Junjun,DING Yu,ZHAO Dajun
(School of Economy and Trade,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Urumqi,Xinjiang 83005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 of cotton farmers,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Logistic model to analys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in Xinjia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ness of government-base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non-governmental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chnical training and extension servic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echnical guidance services. 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education level increased, farmers demand for agricultural services enhancd significantly, but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s tended to decline. The service effectiveness of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ass communication channel was higher. At last the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ical service supply, such as encouraging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to provide agro-technical services, establishing cotton farmer service organizations, etc.
Key words: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supply; effec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ervice; cotton farmers' demand; Xinjiang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服务面临着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不清,基層技术推广体系不系统,缺乏激励机制,技术推广人员能力严重偏低,技术推广方式难以适应农民对各种技术的需求等体制问题[1],同时还存在着服务机构的单一设置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不相适应,服务经费的有限,服务质量、能力、手段的老化陈旧不能满足服务需求的动态化,供给内容的局限性与需求全程化趋势不相适应等现实问题[2]。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问题已经引起学术界关注。
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研究方面,越来越多的国外学者认为在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性方面,政府无法完全替代市场的作用,可以由政府和非盈利组织直接对农业提供服务,也可以由政府支持私人组织来间接提供市场需要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服务效率[3-4]。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引导和培育民间组织而非完全替代民间组织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5],如棉农的广泛参与可以促使农业科技服务的提供者在咨询服务方面大大改善服务质量[6]。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由政府需求主导加棉农需求的综合农业科技服务市场的供给不足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的主要问题[7],这种供需服务的不匹配表现在:乡镇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且投入强度不高,需要构建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8],农业技术推广体制不合理,职能不匹配等方面[9];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技术服务使得农业科技人员与棉农和农业生产之间缺乏直接利益关系,农业科研向学术科研成果倾斜,对农业科技在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与经济收益性有所忽视[10];以及农村科技创新体系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矛盾,服务机构设置的单一性与服务需求的多样化矛盾,基层技术推广体系职能定位、体制、推广方式等对棉农的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低适应性等方面[11-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表明,棉农更倾向于选择政府部门的农业推广机构提供的服务,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不足是棉农需求意愿与供给性存在不匹配的主要原因[13-15]。虽然两种观点存在差异,但在农业技术服务建立与完善的关键是满足农业生产需要和棉农消费需求方面,学界已经达成共识[16-18]。
另外,部分学者研究的视角集中在农业技术服务的影响因素方面。从已有的研究看,农户特征、土地规模、技术信息传递、农户主体地位等影响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影响[19-21]。此外,劳动力转移程度、家庭经营规模、农业技术信息来源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重要因素[22-23]。
上述文献虽已涉及农业技术服务供给有效性研究,但多为综合性理论分析,且以棉农需求为切入点,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方面还显得薄弱。一些研究表明,增产效果、指导作用和农民满意程度等对农业技术服务绩效具有一定影响[24-32]。因此,有必要对农业技术服务供给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和评价。以棉农需求为研究主体,深入研究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问题,对于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择新疆棉农为调查对象,选择相关变量,利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新疆现有的技术服务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信息传递渠道等因素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方向和影响幅度,进而探索新疆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有效性的实现路径。
1模型设定、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1.1 Logistic回归模型设定
设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满意的发生概率,取值范围为0~1,1-P为棉农对所接受农技服务不满意的概率,对P/1-p取自然对数得ln(P/1-p),即对P做Logit转换,记为Logit P,则Logit P的取值范围在-∞到+∞之间。以Logit P为因变量,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
可得:
P=■
或者P=■
式中:α为常数项,表示自变量取值全为0时,比数的自然对数值,参数βi是Logistic回归系数,表示当其它自变量取值保持不变时,该自变量取值增加一个单位引起比数比(OR)自然对数值的变化量,因此:OR=lβi。
1.2 变量选取
农技服务供给方面主要考虑供给主体要素,按照起主导作用的程度划分为“政府性提供主体”与“非政府性提供主体”2种,其中政府包括农技推广部门与基层技术服务站、村干部或村组集体,非政府部门包括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或合作社、大学和科研单位、农资企业或加工厂、亲朋好友与其他棉农等。农技服务的供给方式可以分为“技术推广”、“技术培训”、“技术指导”等3种。按照供需双方互动程度,棉农对于农技服务的需求方面主要考虑户主禀赋和要素禀赋,户主禀赋包括年龄、文化程度、有无特殊经历(曾担任村干部、外出打工、司机、退伍军人、匠人、小店主、宗教人士等),要素禀赋主要为耕地面积。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包括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具体变量的设定及赋值如表1所示。
1.3 数据来源
采用县乡逐级随机抽样,对新疆尉犁县(140户)、轮台县(159户)、库车县(134户)、阿瓦提县(120户)、温宿县(140户)、莎车县(167户)、巴楚县(147户)、麦盖提县(139户)、沙湾县(105户)、乌苏市(140户)、呼图壁县(131户)、玛纳斯县(107户)、昌吉市(97户)等13个县市44乡115村的1 726户棉农样本进行实地走访,并获得一手数据。
2 实证结果与分析
2.1 棉农对技术服务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模型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于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Wald检验准确度也较低,因此主要分析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方向和OR值。依据“一般”到“特殊”法则,采取Backward conditional方法逐步回归,表2中为自变量全部放入预测准确率最高的两个模型当中时得到的分析结果。根据H-L值,两个模型在5%的置信度下都不显著,所以,模型2得出的H-L检验的P值达到0.933。由表2可以看出,两个模型除了个别的变量被剔除外,剩余变量的符号方向一致。这里主要以模型1进行结果分析。
2.2 供給主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当技术需要及技术服务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棉农对政府性供给主体的满意度为非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0.932倍,这说明政府性农技服务的有效性较非政府性服务组织显著不足。实地调查也发现,政府性服务组织提供的农技服务对棉农而言确实是“供需失衡”的,缺乏针对性,与棉农技术需求的相背离。加之棉农所需的农技服务信息并不能够快速有效地反馈到上级主管的农技服务管理部门,使得政府无法真正提供棉农所需的农业技术服务,而是沿用“自上而下”的方式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此棉农对于政府性农技服务组织的满意度很低,需求意愿也不强烈。非政府性服务机构如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有动力和积极性改变技术服务项目和技术提供方式,以棉农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依照棉农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相适应的技术,使得棉农参与市场的积极性增大,棉农更加愿意使用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技术服务。这与模型分析的结果相吻合。
2.3 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依据模型分析结果,从技术服务的供给方式看,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都能够提高棉农的满意度。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接受技术推广和不接受技术推广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329倍;接受技术培训的和不接受技术培训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44倍;而接受技术指导和不接受指导的棉农,前者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081倍。由此,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缺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政府性技术服务组织和非政府性的技术服务组织可以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指导。从技术服务有效性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加大技术培训。
2.4 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与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当技术供给和技术服务的传播渠道保持不变时,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意愿越强的棉农,接受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趋于下降;反之,亦相反。
2.5 要素稟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的主要因素还将是土地。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少于3.33 hm2的棉农与耕地面积在3.33~6.67 hm2之间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27倍,与耕地面积在6.67 hm2以上的棉农的满意度相比,前者是后者的0.701倍。这表明随着棉农的耕地面积的增加,棉农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反而逐渐下降。
2.6 户主禀赋与棉农农业技术服务满意度的关系
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超过50岁的棉农(户主)对于技术服务的满意度是年龄小于50岁棉农(户主)的0.81倍。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生产效率趋于下降,对于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的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教育程度为初中水平的棉农的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9倍,初中以上水平棉农满意度是小学(文盲)的0.764倍。这表明,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棉农对于技术服务需求的意愿表现为增长,同时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也趋于下降。从户主的个人经历看,有过特殊经历的棉农对于农技服务满意度是没有特殊经历棉农的1.338倍,由于收入的多元化,这一人群对农业收入的依赖程度较低,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意愿有些不足,却对农业技术服务的满意度逐渐升高。
2.7 传播渠道对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的影响
模型分析表明:组织传播渠道相比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676倍;大众传播渠道相比于人际传播渠道,棉农通过前者获取农业技术信息的满意度是后者的1.104倍。这说明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3 讨 论
(1)政府应加大对非政府性的服务组织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资产品供应商等非政府组织向棉农提供农技服务,因地制宜满足不同棉农对于技术服务的差异化需求。具体而言,政府在税收、贷款、人员培养等方面应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鼓励龙头企业能够在棉花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面的农技服务,向棉农提供短缺生产资金,鼓励发展订单农业,建立完善的棉花种植生产线。同时,农资产品供应商在基层设立售后点,建立完善的农资经营网,及时指导棉农的种植生产。
(2)针对不同类型的棉农提供差异化的农技服务。棉农的差异化体现在种植的规模、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经历等方面,他们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也会有差异,可以尝试创立多种模式的技术服务订单供棉农自主选择,并全程督导和指导棉农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有针对性地向农技服务需求意愿强的棉农提供更多的农技服务项目,使农技服务机构与棉农之间达成良性互动,以有利于推广农技服务,获取棉农对服务的反馈信息,以使农技服务的供给和需求逐渐匹配起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3)强化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主要方式的农业技术服务传播渠道。利用现有的基层组织资源,加大对农业技术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同时,也要将大众传播渠道扩大到书刊、电视和广播,以改善农技信息转播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让更多的棉农从中受益,以提高农技服务供给的有效性。
(4)农业技术服务的传播应在棉花生产的不同环节采取差异化的传播方式。由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更加能提高棉农对农技服务满意度,因此,在农业技术信息传播渠道选择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受众倾向采用某些特定传播渠道效果更好。可以在产前环节,即棉花种植之前侧重于组织传播的方式,棉花种植的产中环节已有相当棉农接受技术并取得成功,这时应多选择人际传播渠道,这样可使棉农之间相互交流种植技术。而在棉花种植的产后环节,应多采用大众传播渠道,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刊物等在农业技术服务传播中的指导作用。
4 结 论
(1) 供给主体中非政府性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提供的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明显高于政府性的农业服务组织。
(2)从供给方式上看,在棉农自身综合素质较低和农机服务人员技术不够的情况下,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和技术指导相比有效性最高。
(3)在要素禀赋中,耕地面积越大的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越强,农业技术服务的有效性就越低。在户主禀赋中,棉农的教育程度越高,其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就越强,相应地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就越低;随着年龄增长,棉农对于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意愿趋于上升;有着特殊经历的棉农,他们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意愿比较低,而就较低需求意愿来说,农业技术服务有效性较高。
(4)在传播渠道方面,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渠道的服务有效性高于人际传播渠道。
参考文献:
[1]黄季焜,胡瑞法,智华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30年发展与改革:政策评估和建议[J].农业技术经济,2009 (1):4-11.
[2]唐仁华.依靠政策和科技加快湖北优质油菜产业发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4):393-395.
[3]SMITH L D. Decentralisation and rural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the public and private sectors in the provision of agricultural support services[C]//Paper Prepared for the FAO/IFAD/World Bank Technical Consultation on Decentralisation. Rome: FAO/IFAD/World Bank, 1997:16-18.
[4]WILLIAM M.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transition worldwide: structural, financial and managerial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gricultural extension [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1996(11):16-18.
[5]青木昌彦.政府在东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制度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6] HOFFMANN V, LAMERS J, KIDD A D. Reforming the organiz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Germany: lessons for other countries[M]//Network Paper Agricultural Research and Extension Network(98).London: The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2000.
[7] 金兆怀.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外借鉴和基本思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2(8):38-41.
[8] 钱永忠.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推广资源合理配置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1(1):29-32.
[9]胡瑞法,黄季焜,李立秋.中国农技推广体系现状堪忧——来自7省28县的典型调查[J].中国农技推广,2004 (3):6-8.
[10]朱希刚.围绕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加强技术经济研究工作——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开幕词[J].农业技术经济,2002(6):2-5.
[11]姜长云.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难点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3(6):33-37.
[12]王崇桃,李少昆,韩伯棠.关于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5(4):55-59.
[13]姜参,靖飞.江苏农业技术服务供给和需求现状分析——基于2010年和2011年农户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7):18-20.
[14]黄武.农技推广视角下的农户技术需求透视——基于江苏省种植业农户的实证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20.
[15]王瑜,应瑞瑶,张耀钢.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的农业技术服务组织模式——江苏省典型案例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7 (5):27-31.
[16]姜利军,胡敏华.论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J].中国农村经济,1997(9):61-65.
[17]简小鹰.宁夏西吉縣和盐池县农业推广体系运行现状与改革对策[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3):68-72.
[18]胡瑞法,李立秋,张真和,等.农户需求型技术推广机制示范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6(11):50-56,80.
[19]王玄文,胡瑞法.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组织有偿服务需求分析——以棉花生产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3(4):63-68,77.
[20]曹建民,胡瑞法,黄季焜.技术推广与农民对新技术的修正采用:农民参与技术培训和采用新技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60-66.
[21]简小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市场为导向的运行框架[J].科学管理研究,2006,24(3):79-82.
[22]展进涛,陈超.劳动力转移对农户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基于全国农户微观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3):75-84.
[23]徐世艳,李仕宝.现阶段我国农民的农业技术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9 (4):42-47.
[24]廖西元.基于农户视角的农业技术推广行为和推广绩效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8(7):4-13.
[25]陈曲,杨凡,余艳.农资服务质量对农户生产绩效影响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3):63-65, 73.
[26]乐永海,陈华.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选择及其满意度研究——基于新疆地区红枣产业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J]. 天津农业科学,2011(6):63-69.
[27]高志飞,任利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框架构建与机制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1):78-81.
[28]潘春霖,王晓蓉,李凤菊,等.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现状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3(8):51-53.
[29]元曙波.阳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调查与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7):137-138.
[30]周未.农户新品种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综述[J].天津农业科学,2010(4):128-132.
[31]王丹,马瑛. 棉花种植户新技术采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棉花种植户调查为例[J]. 天津农业科学,2015(8):101-104.
[32]宋睿,谭金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10,39(12):156-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