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斯大林
2017-05-22
审判为什么不公正。这是一本书的书名,暂且先放下不提。单从现实层面来讲,就要看站在什么立场、具有何种知识、有无一定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如何、情绪怎样等。这些要点不同,得出的答案也不同。
就轰动已久的聂树斌案来说,从1995年4月27日,聂树斌被执行死刑开始,到2016年12月2日,聂树斌被宣布无罪这20余年,审判为何不公正,聂家人是从最朴素的生活角度看的,学者是从学理角度看的,法官是从法律角度看的,其他人是从社会角度看的。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
英国作者卡德里的著作《审判为什么不公正》,则站在历史角度回答了这个问题。从书中8个小标题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从伊甸园到神明裁判;纠问式审判;陪审团审判(1);巫术审判;动物、尸體和物体审判;莫斯科的审判秀;战争犯罪审判;陪审团审判(2):一场司法的闹剧。
坦白讲,相对于前4章记录的较早历史时期审判的神秘性、残酷性、荒诞性和血腥性,笔者更愿意从后3章中了解审判的现实性及对后世的影响。最让人讶异的两个历史细节是,这边,斯大林刚刚以专制、暴君的手段,要么不经审判,要么作审判秀,判死了许多持不同政见者;那边,在纽伦堡审判前,斯大林主张,“未经审判,不得直接处决战犯,否则,世人将认为我们不敢审判他们。”两个斯大林,哪一个更真实一些呢?
更有意思的历史细节是,具有法治传统的英美领导人却反对斯大林的这一主张。丘吉尔认为应当迅速处决100个纳粹分子;罗斯福则支持部长摩根索的建议:不经审判即处决2500个纳粹分子。这又是怎么回事?如果按书中所说,斯大林是出于政治策略考虑,不是为了通过审判区分有罪者和无罪者。那当时的英美领导人又出于什么考虑呢?仅仅缘于义愤吗?
也许,作者的一句话,可以引领我们去破解谜团。在谈到幕后操纵审判时,他写道:合宜并不是正义,正义除非以公开的方式实现,否则没有太大意义。这也正是西方世界所认知的刑事诉讼程序为何存在的基础。
从这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审判制度仍然不理想,而且反复无常——没有效率、违反直觉、昂贵。但作者还是得出肯定的结论:“刑事审判展现了人类尊严的含义,显示一种文明尊敬地对待最卑劣的敌人——假定他们是无罪的,让他们能够平等地对抗,给予他们辩护人为其辩护。”
历史不是像一面镜子,它确实就是一面镜子,映照着现代社会。当你阅完全书,正如中译本序言作者在序言所说,你一定会恍然大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