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
2017-05-20胡健全
胡健全
摘 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日益提升,当前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的同时,对于当前环保绿化的重视程度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本文主要就当前我国的林业绿化树的移植栽培技术现状以及移植后的养护工作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与探究,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的林业绿化事业,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关键词: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72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94
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林业的绿化树木的移植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就目前我国的林业绿化树移植现状来看,由于近些年相关从业人员的辛勤工作与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性成果。但是由于一些理论结构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对问题,造成移植树木大量死亡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为了解决类似的问题,提升林业绿化树木的移植栽培成功率,促进我国的环保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认真审视我国当前的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现状。
1 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
1.1 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前的准备工作
作为城市绿化重要的技术手段,林业绿化树移植不但能够改善我国的城市生态整体环境,更是促进人们的生活气息,提升自然亲和度的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由于林业的绿化树移植栽培过程中的技术内容十分繁琐,对于湿度的控制、土壤肥力的控制甚至气温和降水要求都很高,所以在移植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移植树种的死亡。为了减少和杜绝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先做好移植前的准备工作,这样不但可以提前预防死亡事件的发生,在出现突发事件时也可以及时处理,降低整体死亡率。针对当前林业绿化树移植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应该先对移植处的土壤进行翻新,保障土壤中的肥力与空气,然后根据树木生长的时期与特点,对树木的枝叶进行修剪,提升树叶的生产稳定性,同时还要针对当地的气候环境做好保温工作。对于一些降水比较多的地区,还要提前做好排水工作,防止在移栽后出现大雨而造成烂根。
1.2 林业绿化树移植时间以及断根处理工作
林业绿化树的移植工作开展前,要根据具体的移植树种的特点进行个体选择,一般来说,倾向于选择那些生长状态良好、树冠较为茂盛的树种。这是由于这部分的个体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移植后的短时间内及时不获得水分与养料也不会轻易枯萎和死亡。在移植的时间上,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不同,原则上以春秋季最为适宜。
在林业绿化树的移植过程中,最为核心的移植栽培技术环节就是断根环节,这是由于在每一株绿化树进行移植过程中都要进行根部的挖掘,挖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进行断根处理。而不同的树种其根部的特点也不相同,对于土壤的需求量、根茎的长度以及发育时间都不尽相同,断根不但考验了移植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更是考验了其操作技术以及工作经验,如果断根工作做得好,绿化树的移植成活率将直线上升。
2 林业绿化树移植后的养护工作
2.1 提高土壤水分的管理工作
为了提升林业绿化树移植后的成活率,一般来说都是在多雨的季节开展,这样的好处就是在移植后能够让绿化树快速的获得充足的水分,这样才能够帮助移植的樹种成功存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水分过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添加适当的土壤,但是如果一直降水不断,也要做好排水工作,否则会造成烂根,不利于移植树种的成活。
2.2 扶正培土工作
扶正培土也是林业绿化树种刚刚移植后必须要经历的一个技术流程。这是由于绿化树木在刚刚移植后,往往存在着根部与土壤的连接度较差的问题,这个问题最容易导致的结果就是移植树木无法再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水分。再加上一些额外的天气影响,比如说大风天气影响,就会造成移植树木的土壤松动,进一步降低了根部的生长,不利于移植树木的存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佳的方式就是加强扶正培土工作,通过定期对根部进行检查来提升扶正效果,这样就可以确保树木的存活了。
2.3 湿度控制
湿度的控制对于刚刚移栽成功的树木也具有一定的效果,这是由于树木在移植完成后,表面依然在进行大量的蒸腾作用,而根部这个时候与土壤的结合力度不紧密,所以不能够顺利从土壤中获得充足的水平,其结果往往就是蒸腾作用带走大量水平造成树木枯萎,这个时候应该在树木的枝叶表面进行喷水处理,保持表面的湿度,降低蒸腾作用带走的水分,从而实现树木的内部水平衡,为提升树木的存活率创造了条件。
3 总结
尽管当前我国的林业绿化树移植技术在近些年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保持湿度以及土壤含水量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生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差异巨大,再加上不同树种对于移植栽培技术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才造成了不同的技术处理差异,带来了许多移植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加强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绿化树移植后的养护工作,这样才能够在根本上提升绿化树的移植成活率,为我国的绿化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守念.林业绿化树移植栽培技术[J].农技服务,2016(0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