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实践中政府角色定位
2017-05-20泮可蒙刘强艳
泮可蒙 刘强艳
摘 要: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是拓宽涉农经济主体融资担保渠道的重要举措,对于扩大对“三农”經济的信贷投入、降低涉农贷款成本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眉山市彭山区的试点情况,分析政府在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实践中的作用,讨论政府行为定位。
关键词: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政府定位
一、两权抵押政策简介以及试点概况
随着现代农业和农村适度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盘活农村资产,为农业发展提供资金尤为重要。2015年8月1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开始了“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
2015年12月27日,全国大人授权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彭山区与金融部门紧密配合,大胆探索,先后制定了《彭山区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彭山区农村“两权”抵押贷款风险防范处置暂行办法》《彭山区农村“两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办法》《彭山区农村土地经营权托管流转实施细则》《眉山市彭山区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实施办法》《彭山区集体建设用地收储(整理)实施细则》等配套文件。截至2016年12月,该区发放农地贷款293笔1.63亿元,发放农房贷款9笔65万元。
二、眉山市彭山区政府主导作用
目前眉山市彭山区政府在试点两权抵押贷款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即政府搭建五大体系,实现制度破冰。
(一)构建产权交易体系
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验收颁证。在区中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多窗口服务,开通产权交易信息发布、交易组织、交易鉴证、产权抵押登记、产权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公布资金需求方信息,方便与资金借贷方银行对接。抵押贷款交易完成后同样在农交中心公示,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也便于资金需求方对抵押贷款交易形成一定心理预期。
(二)构建产权评估体系,让农村产权有价值、可计算
土地估价是两权抵押贷款的重要一环。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需要准确地评估土地的价值,但是市场上的中介机构的评估价值可信度有限,农地价值的评估难度大。彭山区委和政府建立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中心,制定了配套文件,并组织了专业评估人才、乡土人才、银行方面评估人员等组成评审专家库。银行可在中介机构评估与农村产权价值评估中心评估之间自由选择。
(三)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让银行放贷更安全
农业是一个特别弱势的产业,政府联合保险公司创新特色农业保险产品,为柑橘、葡萄、猕猴桃等作物提供特色农业保险,让还款来源有保障。建立“两权”抵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成立3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为“两权”抵押贷款提供担保服务。推行“政银保”,政府和保险公司按一定比例分担银行坏账风险,试点工作期间农户与银行签订借款合同的同时也签订了保险合同。建立以国有正兴农业公司为主体的两权贷款抵押物处置平台,采取托管方式,当发生坏账时,银行可将抵押物交由正兴农业公司经营或者再流转。
(四)构建开放的产品创新体系
试点银行经过多次实地调研、修改方案推出了14个农村两权抵押贷款新产品,且在抵押物范围、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
(五)构建农村征信体系
建立覆盖全区的“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免费向着四类经营主体发放金融pos机,以便累计第一手金融数据。
三、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实施中政府定位
按照市场经济法则,个人的多元化需求与社会的公共需求是需要市场提供的,而社会的公共需求则需要政府提供。市场塑造多元化的经营主体,按照价值规律,配置资源,平衡供需。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要长久地实施下去需要市场运作,以利益链接才能激活改革动力。从资金需求方来说,由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资金购买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但从供给方来说,农业贷款周期长,农业经营效益受到气候和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双重因素的影响,土地抵押物处置不便利,这些因素导致供给方存在顾虑,出现供需不平衡。提高涉农经济主体的福利,需要政府解决供给方的顾虑,构建多层次风险分担体系,让银行放贷有信心、更安全。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而政府负责创造具体的经济环境。在两权抵押贷款政策的实施中,政府应当通过、给政策、搭平台来刺激供给,而不是通过行政权力向资金供给方银行划贷款指标。目前,农村两权抵押贷款尚在试点阶段,政府应该明确自己的定位,坚持政府主导不包办,完善制度搭建平台,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农村两权抵押贷款的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圣平.农地金融化的法律困境及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8期:147-166.
[2]黄少青王周铁黄元东.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两权抵押贷款研究——基于105户调查对象的实证分析[J].武汉金融,2016年第2期:61-62.
[3]封明川.农村“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的经济学分析———基于供求均衡理论的视角[J].工作研究,2016年第11期: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