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

2017-05-20廖金连廖东安张清银

新农村 2017年2期
关键词:免疫抗体动物因素

廖金连+廖东安+张清银

摘要:现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对动物按程序定期实施免疫是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發生和传播的关键所在,然而实施免疫后动物免疫抗体水平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甚至引发动物机体病变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实际工作中,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高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的。笔者长期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基层工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针对影响抗体水平的因素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因素;对策

1 影响因素

1.1 疫苗因素

一是疫苗保存不当。部分基层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工作责任意识不强,混淆了冷藏和冷冻,保存方式不当是直接导致疫苗失效的原因。二是疫苗质量问题。目前市售疫苗厂家多,疫苗品种、类型繁多,有单价苗、双价苗和联苗,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也有合成肽苗和基因工程苗等,部分批次的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在所难免。三是疫苗相互干扰。在集中免疫中,同时注射一种以上的疫苗,抗体形成过程中可能会相互形成干扰,进而阻碍了不同疫苗的复制和免疫应答。四是疫苗的副作用。疫苗本身的副作用使个别年老体弱或营养不良的畜禽注射疫苗后过敏反应严重,引起流产、不食等症状,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防疫员减少注射剂量,导致免疫效果不理想。

1.2 动物机体因素

一是饲养管理不善。畜禽摄入的蛋白质过少,或是缺乏相应的维生素或蛋白质,都会使动物的免疫机能产生障碍。二是畜禽个体差异。由于畜禽个体身体状况差异,部分畜禽体质虚弱,免疫后不能很好地产生免疫抗体。部分畜禽有免疫耐受力,疫苗免疫不敏感,导致免疫抗体处于低水平状态。三是动物应激反应。在实施免疫过程中,动物很容易受到高温天气、惊吓、剧烈运动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发生应激反应。疫苗免疫也是一种应激因素。发生应激反应,会降低机体免疫防卫功能,造成免疫抑制,同时还会引发其它疾病。

1.3 药物因素

一是药物搭配不当。在免疫注射后服用或注射一些影响疫苗的化学物质,用细菌苗时免疫前后使用抗生素,都会影响免疫效果,尤其是对幼龄动物影响较大。此外紧急免疫时采用抗生素药物进行防治,或在注射疫苗的同时动物饮用消毒水,也会影响动物免疫后的抗体产生。二是养殖户滥用药物。由于一些畜禽在接种疫苗后会出现高烧、少食和停食的现象,这都是正常情况,但有些养殖户不懂这些常识并且擅自给这些畜禽服用药物,从而影响动物抗体的产生。

1.4 其它因素

一是免疫操作不当。在实施免疫时,我们通常采用注射免疫、饮水免疫、滴鼻和点眼等方法。无论使用哪种方法进行免疫,如果操作不当或是未能及时检查和替换受损的免疫器械,都会导致疫苗污染、剂量不足等问题,影响免疫抗体水平。二是实验室检测不规范。采集的血液放置过久并且没有及时分离或反复冻融,出现了溶血或腐败现象;或分离出的血清装在未洗涤、灭菌的容器中;或检测员未按程序检测,手法不熟练,均能影响抗体水平监测结果。三是农村散养动物的特性。农村散养畜禽种类相对较多,不同年龄的畜禽无法用一个模式的免疫程序来开展工作。同时由于农村散养动物的习性特点,防疫员很难十分准确地将规定剂量注射到畜禽体内。

2 对策建议

2.1 针对疫苗的使用和管理

一是避免两种灭活苗或两种活苗疫苗同时免疫注射,如果同时免疫两种疫苗的,只能够是灭活苗和活苗疫苗同时分边注射,否则抗体相互干扰或抗体中和或免疫麻痹,如果两种疫苗都是灭活苗或活苗疫苗,那只能够免疫过一种疫苗待抗体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再免疫另外一种疫苗,根据这几年的抗体监测表明,免疫灭活苗的需要28天才能够产生效价较高的抗体,免疫活疫苗的需要7天才能够产生效价较高的抗体。二是注意疫苗的运输和贮藏,保证使用苗有效。一方面是建立完善的疫苗保存制度,另一方面是对不负责的领导和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三是规范疫苗的注射。严格按照说明要求进行疫苗注射,在同一疫苗的不同品系进行注射时,毒性选择上应从弱到强进行注射,同时要根据流行病学的实际,选择安全、高效的疫苗。

2.2 针对动物机体本身

一是加强饲养管理。完善适应各种动物、各年龄段、各个不同生产时期营养需求的日粮搭配体系,使动物摄入全价营养,这样才能使免疫源的因子产生正常规律化。二是保持养殖场的卫生整洁。积极做好动物日常卫生消毒、防鼠、防蚊以及防寄生虫等引发疫病和影响机体免疫应答产生的所有因子。同时对病死的畜禽要集中处理。

2.3 针对基层动物防疫工作

一是强化动物防疫监督职能,加大技术监测力度,严格督查一级操作规范实施情况,提高抗体水平。二是加强基层防疫人员的培训。加大对实验室检测人员、乡镇兽医和村级防疫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培养,乡镇站干部应经常参观学习,尽快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法律意识和执法能力,树立兽医队伍新形象。

2.4 针对免疫程序的制定

一是首免时间要合理。改变骟割时才实行首免的传统做法,按所定程序按时免疫,确保抗原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二是免疫前要进行抗体监测,并依据抗体水平,选择时机对动物进行免疫。

3 结语

关于如何消除不利因素,提高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课题需要我们基层防疫员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免疫的成功率,从而有效地控制动物疫病的传播和发生。

参考文献:

[1]温志医.影响动物免疫抗体水平低的因素及应对措施[J].畜牧兽医杂志,2016,02:120+122.

[2]张宝华,尚红太.影响农村散养动物免疫抗体水平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畜禽种业,2011,08:51-52.

[3]张忠玲,马虎平,郭爱生.影响动物免疫效果的因素与对策[J].畜禽业,2014,11:25-26.

(作者单位: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猜你喜欢

免疫抗体动物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牛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检测与分析
2012~2015年重庆地区鸡新城疫免疫抗体的监测
浅谈动物免疫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