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结核病的治疗与防治

2017-05-20李国才

新农村 2017年2期
关键词:结核病

李国才

摘要:牛结核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病,它不仅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由于交叉感染,而使人类的健康受到威胁,因而,要从根本上控制牛结核病的发生与流行,从加强对本病的检疫与监测工作入手,制定有效的防制措施。

关键词:结核病;临诊;防制措施

1 流行病学

牛结核病的病原主要为牛型结核分支杆菌,奶牛最易感染。本病无季节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检疫不严格,盲目引种;对检出阳性牛不能及时处理;未能从根本上消灭传染源以及人畜间相互感染,引起牛结核病不断发生与流行。牛结核主要的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传播,吸入了被污染的飞沫或媒介是传播本病的最主要方式,只需很微量的牛结核菌即可引起感染。接触密切的动物群体呼吸传播是主要方式,但是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是另一种主要传播途。

2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取慢性过程。其潜伏期一般为10~45天,有的长达数月乃至数年。根据患病器官的不同,本病可分为肺结核、肠结核、乳房结核等。

肺结核:以长期顽固的干咳为特点,呼吸困难,逐渐消瘦。在肺脏或其他组织器官常有很多突起的白色或黄色结节,切开后可见干酪样坏死物,有的坏死组织溶解和软化,排除后形成空洞;在胸腔和腹腔可发生密集的灰白色坚硬结节,即所谓“珍珠病”。

肠结核:消化不良,以顽固性下痢为特点,粪便带血或脓汁,在胃肠道粘膜可见大小不等的结核结节或溃疡。

乳房结核:乳房肿大,以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硬结为特点,泌乳量降低,严重时乳腺萎缩;乳房结核多发生于进行性病例,是由血行蔓延到乳房而发生,切开乳房可见大小不等的病灶,内含干酪样的坏死物。

此外,结核菌还可以侵害其他器官,发生淋巴结核、子宫结核、睾丸结核等。

3 诊断技术

本病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防制方针,采取“监测、检疫、扑杀、消毒”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3.1 监测

用提纯的结核菌素对奶牛作皮内注射和点眼试验,是现今常用的诊断实验方法。

皮内注射法:术者先用酒精消毒术部,在牛颈中部一侧上三分之一处剔毛,用卡尺测得原皮厚度后,皮内注入0.l~0.2 ml结核菌素(三个月以下犊牛注0.lml,三个月以上注0.2m1),注射后72小时观察,并用卡尺测出术部肿胀大小及皮肤厚度,同时加以记录。局部发热,有疼痛感,皮厚增加8mm或肿胀面积在35mm×45mm以上者,均判为阳性反应;肿胀不明显,皮厚增加5~8mm,肿胀面积在35mmx45mm以下者判为可逆;无肿胀或肿胀不明显,皮厚差在5mm以下者判为阴性。

点眼:用提纯的结核菌素0 2~0.3ml(约3~5滴)点于奶牛左眼(有眼病和结膜不正常者,不可作点眼检疫),点眼后,于3、6、9小时各观察一次。有粘性、脓性分泌物,或分泌物在结膜囊及眼角内呈粒状或线状,并且结膜有明显的充血及水肿和流泪者判为阳性反应;仅有少量粘液分泌物积于眼角,结膜无明显的充血及水肿者判为可逆;无反应,仅结膜轻微充血,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者判为阴性。

每年定期开展奶牛结核病的监测,用提纯的结核菌素检出的阳性牛群为结核病污染牛群,污染牛群每年应进行多次监测,阳性牛扑杀,直到检疫监测为阴性。连续3次监测均为阴性的牛群为健康牛群。

3.2 检疫

多数试验研究表明,用提纯的结核菌素对奶牛结核病进行检疫,点眼检出率达到93%,皮内检出率可达到98%。

对从未进行检疫的牛群以及结核阳性反应的检出率在3%以上的牛群中,用结核菌素皮内注射结合点眼的方法进行检疫,每年应检疫3次以上。

经过检疫,检出率在3%以下的牛群,直接用结核菌素皮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检疫,每年应检疫2次以上。

犊牛群,用皮内注射方法检疫即可,分别在小牛出生后1个月、6个月、7个半月时进行3次检疫。

从境外引牛时,先就地严格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方可引入;运回后隔离观察1个月以上,再进行检疫,确认为阴性后,才能和健康奶牛合群。

3.3 隔离、扑杀

凡检出的结核阳性反应牛应立即调离牛群进行隔离,对隔离的牛须经常和定期进行临床检查,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学检查,对确诊为开放性的病牛(即有临床症状的排菌病牛),应立即屠宰,病牛肉按有关规定处理。检出的阳性疑似反应牛应隔离复检。根据检疫结果将牛分为健康牛群、假定健康牛群、陽性隔离牛群。

反复进行多次检疫,淘汰污染群的开放性病牛及生产性不好、利用价值不大的结核菌素反应阳性病牛。对良种牛采取隔离治疗。

4 防治措施

4.1 预防为主,防检结合

对非结核疫区定期检疫,运用PPD检疫,坚决淘汰阳性牛;结核疫区运用PPD和ELISA相结合的检疫手段,做到ELISA阳性,不管其变态反应是阳性还是阴性,坚决予以捕杀;变态反应阳性而ELISA阴性,认为是结核病初期,有可能因病情加重或者转化为开放型结核,也应坚决淘汰(或对其隔离,加强ELISA检测,检出阳性时及时淘汰)。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淘汰结核病牛,从而加速牛场的净化。

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增强牛体抵抗力,起到预防作用。对圈舍等环境定期消毒,消灭传染源与传播媒介。同时注意,牛舍内不能同时饲养其它牲畜及禽类,防止交叉感染。及时做好牛场管理人员的健康监测,避免人畜互相传染。

4.2 卫生及消毒

饲养人员应到有关医疗单位进行结核病及相关疾病的检查,无结核病和非带菌者方可进行对奶牛的饲养管理。

加强圈舍消毒工作,每年春秋应进行两次以上的预防性消毒,每当出现阳性病牛后,都要进行一次大消毒,畜舍的出入口应设置永久性消毒池。常用的消毒药有:5%来苏尔或克辽林、10%漂白粉、3%苛性钠、20%石灰乳等。

4.3 防治

预防接种:受威胁的犊牛可进行卡介苗接种,20天后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12~18个月。 治疗:病初及症状轻者每日用异烟肼3~4g,分3~4次混在精料中饲喂,3个月为一个疗程。症状严重的可口服异烟肼 l~2g,同时,肌肉注射链霉素300万u,并在l~l.5华的时间内进行3次检疫,全是阴性者可改称健康牛。

参考文献

[1]胡来根.牛结核病的诊断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10~111

[2]马秀玲.奶牛结核病的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J].现代农业科学,2007(24):172

[3]郭开彬.奶牛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草业与畜牧,2008(12):39~43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畜牧兽医站)

猜你喜欢

结核病
警惕卷土重来的结核病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吲哚胺2,3-双加氧酶在结核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
算好结核病防治经济账
1200例儿童进行结核病化学预防的不良反应观察
对河南省《关于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决定》的解读与感悟
355例耐多药结核病患者的护理
103例未成年结核病患者T-SPOT结果分析
结核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研究进展
IL-17在结核病免疫应答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