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分析
2017-05-20岳立吴东霞
岳立 吴东霞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决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问题,使供需在更高水平实现新的平衡。目前我国建材业发展所面临的建筑材料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水泥等大宗建材产业利润额处于近年来最低水平等问题大都根源于供给侧,因此要让一切知识、劳动、资本、资源等创新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寻找中国建材业经济增长动力源和动力转换问题,使建材业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关键词]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供给;供需平衡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1-0146-03
2015年11月,习总书记多次提到了“供给侧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解决根深蒂固的中国经济问题,仅仅依靠货币刺激政策是远远不够的,要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出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事实上,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实际实践中,将保增长视为压倒性的目标,产生的直接结果便是使产能结构性问题日益积累和深化。长期以来,产能过剩、供求失衡是建材行业的老问题,尤以水泥、玻璃行业为代表。早在1998年建材行业就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当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主要是关闭一批落后的小水泥、小玻璃,应对措施仅滞留于表面。
目前建材业产能过剩与产能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传统产能过剩,高端产能、关键技术产能不足。以水泥行业为例,一方面是低标号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另一面却是地下管廊、海洋工程所需的特种水泥还需大量进口;二是高耗能高污染产能过剩,绿色产能不足。水泥、平板玻璃等基本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而这两大宗建材工业绿色转型发展步伐较为缓慢。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建材业,就要从过去侧重于需求管理转向供给管理与需求管理并重,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供给管理力度,通过供给侧、需求侧同时发力,来实现建材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发展绿色建材”的目标。
1.建材业供给侧及其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在西方经济学中,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供给是指生产者在某一时期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或者劳务。在宏观经济调控的需求管理政策实践中,经济学界把需求侧调控手段归纳成了“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出口政策组合,并且对“三驾马车”的制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于收入分配制度、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政府的作用、发挥比较优势等问题。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来看,可以将其理解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注重总体结构改善,通过调整供需关系,促进投入、生产、产业等的结构均衡,提高供给效率,提高供给质量,进而提高综合持续发展能力。具体就“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一是指调整建材业供需结构的优化均衡,使建材业过剩产能“供给侧减量”,加快淘汰一批产能落后“僵尸”企业,有效促进供需平衡;二是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改变建材业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结构问题,同时从“供给侧创新”实现居民装修消费升级,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三是通过优化建材资源配置结构,实现建材资源配置在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企业之间、部门行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平衡流动和合理配置。
2.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建筑材料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需求也日渐提高,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而国内传统建材低品位产品居多,高端精品和附加值高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使得满足消费需求的建材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以水泥为例,用于隐蔽工程以及地下管廊工程等所需要的高标号水泥,只占到水泥总量的2%,而32.5低标号水泥却占到了总用量的60%-70%;发达国家平板玻璃深加工率比国内高出30%左右,國内的平板玻璃深加工所创造的附加值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国内可用于电子信息工业、国防军工和高档汽车的优质玻璃仅占平板玻璃总量的10%不到。相关数据表明,我国水泥和玻璃的产能利用率仅占到年产量的70%左右。显然,我国传统建筑材料面临有效供给不足与高库存并存的窘境,摆脱这种困境就是要围绕新需求开辟建材业发展的新领域,促进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2水泥行业经济效益处于近年最低水平
水泥作为建材产业最典型的支柱产业,自2015年水泥市场需求严重低迷以后,2016年上半年水泥市场需求有所回转,但情况仍然不容乐观。2016年1-7月份全国基建投资(不含电力)59602亿元,同比增长20.9%,2016年1-7月份全国房地产投资55361亿元,同比增长6.1%。显然,由于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有所增加,从而带动水泥产业下游需求增加,据中国水泥协会掌握的数据来看,同比2015年上半年增长3.2%。但是,2016年上半年水泥平均价格比2015年同期下降40元/t,降幅为13%,使其价格处于近年最低水平。由于水泥产能过剩的压力有增无减与多数地区库存高涨矛盾并存,据工信部数据来源,2016年上半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为95.5亿元,同比下降26.6%,水泥企业亏损面积达40%,利润处于近年最低水平。因此,还需从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改变水泥行业这种低迷的现状。
2.3建材企业成本过高束缚其供给侧改革
目前,中国建材业供给侧改革动力不足,很大程度上与建材企业成本过高、负担过重有关。由于受到建材企业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成本因素的制约,使得建材企业难以轻装上阵,盈利能力下降。这些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受建材市场因素决定,难以通过政府干预降低的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资本设置购置成本等;另一方面是可以通过干预手段具有下降潜力的成本,包括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保成本、融资成本、电力和物流成本等。降低建材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可以从政府改革、财税、金融、社保、能源、流通等领域的供给侧共同发力。
2.4绿色建材的标准化水平低下
由于建材行业是资源能源消耗高且环境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产业,因此,要推动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顺利进行,就必须发展绿色建材。所谓“绿色建材”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内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具有“节能、减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环”特征的建材产品。我国绿色建材发展起步较晚,致使我国绿色建材的判断标准和评判认定工作也相对滞后,反之,判断标准和评判认定工作的滞后性也制约了我国绿色建材的发展。所以,要从建材业供给侧着手严格制定绿色建材的相关评判标准。
3.我国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分析
我国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结合目前我国建材业在供给侧结构方面所出现的主要问题,需要从知识、劳动、资本、资源等创新财富视角综合分析我国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具体路径。
3.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劳动力的充分供给,较高的劳动人口比例释放了巨大的人口红利,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面对我国劳动人口比例明显下降、人口红利逐渐消退的情况,进行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实现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的转变。一方面,为使人力资本结构与建材产业升级相匹配,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以建材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如重视中等职业和技工学校的教育投入,提高建材产业劳动力的素质,为建材业的经济增长提供“知识红利”;另一方面,为实现建材行业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升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劳动力培训和素质提高工作,如加快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为建材业提供匹配和优质的人力资源。
3.2提高“金融支‘建”额度,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水泥企业的短期贷款额度相比2015年同期减少320亿元,下降百分比为5%,玻璃企业短期贷款额度相比2015年同期减少40亿元,降幅4%,建材行业的其它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几乎为零,这些中小企业只能通过民间高额利率的借贷或者其他方式筹集资金。没有金融支持,中小建材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的转型升级就难以实现。因此,在适度监管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解决建材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以“众筹”股权融资、P2P融资平台、第三方支付为代表,包括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NGO在内的一些小额信贷组织也发展较快,这些创新性金融组织和业务在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微建材企业等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应在适度监管和创新监管的原则下,鼓励这些新型互联网金融、小额信贷组织等创新性金融业态的健康绿色发展。
3.3强化建材行业技术要素供给效率,形成建材业创新系统
结合现阶段建材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要通过积极的政策引导机制和平衡的市场手段,提高建材行业技术要素供给效率,并高效合理配置技术要素,在代表未来建材业的发展方向实现技术突破,努力构建灵活高效有特色的建材业创新系统。
(1)推进建材行业的“双创”活动。一方面,要牢牢把握建材行业结构性改革“去产能”的根本方向,引导传统建材业适应重视创新的现代化生产氛围,鼓励传统建材业利用创新技术改造升级,激发更多一线产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积极性,改变国产建材制造粗糙、简陋的弊端,提升建材业在外观设计、工艺制造、精细加工等方面的末端技术供给;另一方面,基于知识创新服务经济生产的原则,建立先进的人才培育体系,努力培养本土创新人才,而非主要依靠引进高端人才,鼓励他们以市场化的方式加入到创新创业中去。
(2)积极维护建材企业在创新市场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建材企业通过市场手段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建材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从数量、质量和规模上完善以建材企业为主体的各类建材技术交易市场。
3.4化解建材业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严重过剩突出矛盾,发展绿色智能建材
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中长期过程,但从当前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建材业有效供给不足与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日益突出,使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滑,亏损面加剧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化解,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因而,需要着力化解这个矛盾,为建材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空间,营造良好的条件。比如,从建材产业政策着手,打破政府对产業进行不合理干预的利益链条,制定化解建材产能过剩的相关政策,并对过剩产能的不同情况进行类别筛选:对毫无发展前景的“僵尸”建材企业坚决进行淘汰;对具备重组价值的建材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将错配的生产要素资源进行彻底释放,并强化社会保障托底政策,防止出现大规模的下岗失业群体;对转型升级仍有生命力的建材企业鼓励其进行改造升级等。
4.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物联网、数字制造以及云计算与建材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广阔前景的绿色智能建材不断涌现出来,对于引领建材产业供给体系升级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材产业应立足基础条件和自身实际,通过自主创新,深化互联网在建材产业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建材制造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推动形成基于消费者对智能建材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与制造模式。建材业还应瞄准交通运输业、航空航天业、电子信息工业等高端建筑材料需求领域,现代化住宅产业和绿色建筑发展方向及我国推进环保节能工作的需要,加快推进绿色智能建材业的发展,努力抢占全球绿色智能建材产业发展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