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密度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和粒重的影响

2017-05-20沙吾列·吐马哈孜

新农村 2017年2期

沙吾列·吐马哈孜

摘要:随着国家种植事业的发展,小麦种植业受到广泛重视,尤其在额敏县,小麦种植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还能增强我国农业效益,基于此,本文根据不同密度冬小麦种植试验分析,提出几点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与粒重影响观点,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关键词:不同密度;冬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影响

目前,小麦种植业受到广泛重视,我国各个基层农业部门已经提出了较为完善的小麦种植建议,可以促进小麦种植业的良好发展。这就需要小麦种植人员可以科学设置种植目的,减少叶片衰老问题,增加小面粒重,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1 不同密度种植对小麦叶片衰老与粒重影响分析环境

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西北部,全县面积较大,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春季昼夜温差较为明显,夏季炎热时间短,年平均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高,适合种植小麦农作物。然而,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种植密度会影响小麦花后叶片衰老情况与粒重,与农民经济收入产生直接联系,因此,新疆额敏县郊区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利用试验活动对小麦不同种植密度进行分析,得到了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与粒重影响结论,使得相关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选择小麦种植密度控制方式。

2 试验材料与方式

在本次试验过程中,相关试验人员在额敏县郊区选择了两块试验田,试验田的面积相等,都为一亩。在此期间,可以将两块试验田分为A试验田与B试验田。其中,A试验田的肥力较为良好,土壤结构有利于小麦的生长,试验种植密度较高。B试验田中氮肥与磷肥较为充足,试验种植密度較低。

在实际试验过程中,相关人员对小麦胚乳细胞数与籽粒生长速率的测定。其一,在开花过程中,技术人员会标记开花期一致的小麦单茎,然后在小麦开花20天之后,每隔三天对所标记的小麦麦穗花与籽粒进行分析,利用国际先进分析技术,对胚乳细胞数与籽粒生长塑料进行测定。其二,在实际测定期间,技术人员需要将小麦麦穗籽粒放置在温度为81℃左右区域中,对其进行烘干称重处理,进而得到较为准确的数据。

3 结果分析

在对A试验田与B试验田进行对比试验的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必须要制定完善的技术应用方案,保证可以提高试验工作效率与质量。具体结果包括以下几点:

3.1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

在对A试验田与B试验田小麦种植情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发现,A试验田小麦在籽粒生长过程中,群体光合速率较低,主要因为其种植密度较高,小麦通风性差,难以提高其光合塑料布,在开花后的15天左右,其生长效率较低。而b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低,通风效果良好,群体光合速率较高,在开花后15天左右可以得到明显的生长效果。由此可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高密度种植方式的光合速率比低密度种植方式的光合速率差,难以提高其生长效率,无法增强小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这就需要小麦种植人员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可以科学设置小麦种植密度。

3.2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叶片衰老影响

在A试验田与B试验田小麦实际生长过程中,可以得到小麦叶片衰老影响结论。

第一,A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高,会加快叶片衰老速度,主要因为其光合速率较差,在小麦开花之后,叶绿色会迅速遗失,导致小麦叶片缓降时间缩短,不利于籽粒的生长。B试验田的种植密度较低,可以利用良好的光合效果促进叶叶旗绿素含量的保留,进而延长小麦的缓降时间,可以有效增加灌浆时间,有利于籽粒的生长,可以促进小麦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A试验田中小麦开花后叶旗可溶性糖分较多,不利于积累各类光合产物,难以利用充足的资源为籽粒提供灌浆基础物质,并且小麦叶旗MDA含量较低,不利于叶片的生长。这也是导致叶片提前衰老的因素之一。而B试验田中小麦开花后叶旗可溶性糖分较多,在良好的光合作用下,可以有效积累各类光合产物,可以为籽粒灌浆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同时,B试验田中小麦叶旗MDA含量较高,有利于小麦叶片的生长。

3.3 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重量的影响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同种植密度对小麦籽粒重量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从试验田试验结果上分析可以发现,A试验田由于光合速率较低,小麦灌浆基础物质供应不足,导致小麦籽粒重量降低,难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与种植质量。而B试验田小麦种植密度较低,光合速率较高,可以为小麦供应充足的灌浆基础物质,有效提高了籽粒重量。

4 小麦种植米密度控制措施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必须要重视小麦种植密度的控制,保证可以提高小麦种植效率与质量。由于新疆额敏县冬季时间较长,因此,相关种植人员会选择冬小麦开展种植工作,但是,目前冬小麦早衰现象较为严重,尤其在小麦开花后,叶片衰老速度较快。因此,额敏县种植人员在种植小麦的过程中,必须要合理控制小麦种植密度,保证可以延长小麦叶旗生长时间,利用良好的光合作用为小麦提供良好的基础物质,在延长小麦植株寿命的基础上,延长小麦籽粒灌浆时间,进而增加小麦粒重,逐渐提升小麦生长效率与生长质量。同时,小麦种植人员还要根据小麦苗期生长特点与生长需求,逐渐创新小麦种植方式,在各类试验过程中,科学选择对比品种,在提高种植效率的基础上,提升小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

结语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高密度种植方式会导致小麦叶旗叶绿素与可溶性蛋白质等含量逐渐下降,光合速率较差,难以提高其发展效率,使小麦叶片衰老速度较快,籽粒重量降低。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必须要降低其种植密度,保证可以提高小麦种植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娟.种植密度和氮肥水平互作对冬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调控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

[2]房琴.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碳氮代谢和产量形成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15.

(作者单位:新疆额敏县郊区乡农业技术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