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课堂的真实性
2017-05-20隗艳
隗艳
下面是一节公开课中教学片段:
师:大家好!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观两位新朋友——笑笑和淘淘的家,看看他们的房间漂不漂亮,好不好?先看看笑笑的小房间。(出示课件,笑笑的房间干净而整洁)。
师:小朋友,笑笑的小房间好看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大家说说。
生,:房间干净整洁,住进去一定很舒服。
师:我们一起再去看看淘淘的小房间吧!出示淘淘房间的图片(淘淘的房间乱成一团糟),你们愿意在这样的房子里居住吗?
生(齐):不愿意,太脏、太乱了。
师:不愿意?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帮淘淘整理一下房间,好不好?
生:(摇摇头,大声抢答):不,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师:我们一起伸出友谊之手,来给他帮帮忙,行不行?
生。(撅起小嘴巴,语气坚定):不行。
师(无奈地转移话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怎样整理房间吧。(板书《整理房间》)
这个坚持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男孩,还是一副很不服气的样子。听课的教师们都笑了,觉得这个男孩挺有意思,不但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还表现出近乎任性、绝不妥协的执着。按照常理,一般孩子在有其他教师听课的时候总会比平日乖巧一些,都会顺从科任教师的引导。可今天这个男孩的姿态却让笔者感到意外和震惊。也许是一直以来品德课或者班主任、家长等有意无意地给孩子灌输或渗透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观念,这个观点在孩子心灵深处被反复强化,而在这节课上,他一时之间就是绕不过弯来,如果教师不能够说服他,还真的有些尴尬。换个角度来思考:这种情况反映了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再顺应教师预设的框架和教学套路,而有了自己的原则和坚持。
作为教师,不得不正视这样的问题: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如何因势利导,做出灵活机智的应变。首先是要敢于肯定该学生的想法是对的,然后再变换角度引入课题。教师不妨这样来对他加以引导:是的,一般情况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但是,对待他人就不能够简单地一刀切了,淘淘不会自己收拾小房间,或许是因为他来自单亲家庭,从小跟着盲眼的爷爷在一起生活,缺少父母的教诲。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你觉得淘淘的房间有什么不好?相信你一定会有好的想法告诉淘淘,让他跟你一样,也学会整理好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事情学着自己做。教师这样入情入理的解说,会让学生逐步接受思想上的拐弯。
强加给学生某个意愿,有时候往往会适得其反,刺伤学生的美好情感和学习积极性。因此,笔者认为良好的学习情感是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生发创造性思维的前提,爱护和珍惜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要创造自由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家指出:“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产生心理自由。”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心智尚未达到成熟的状态,受到年龄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经常会出现“一根筋”的情况。所以,首先就要告诉他们课堂就是你们容易出错的地方,思想常常需要从另一个路口打开通道。善待学生的反向性意见,保护孩子在学习活动中难能可贵的个性化情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思想拐弯的愉悦。其次,还要抓住学生激情进发的思维火花,及时给予正面评价,这样,以后他们在表达观点时就不会因为害怕讥讽而有所顾忌,不会因为刻意揣摩教师的感受而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
课堂经过大浪淘沙后能够沉淀下来的亮点,一定就是那些最原味、最本真、最樸实无华的东西。一位教师,努力做到这一点,课堂才能在这种鲜活的真实性中焕发出无限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