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2017-05-20马玉龙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7年2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学科

马玉龙

随着课改的深入,全国各地的校本课程开发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在校本课程开发及校本教研过程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对此,笔者有一些思考。

思考一:校本课程的开发该以何为抓手?

学校是课程开发的沃土,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充分利用本校独特资源,设置出具有学校特色并形成一定“品牌”的课程。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学校校本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更不可一味跟风、模仿。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在课程建构中,以学校为资源,充分利用校园周边的树木、池塘、稻田、茶园、果园、乡土文化等,创建享誉中外的行知实验基地,现在已接待一百多个国家几十万学生的来访。校园周边的设施都相应更名,如行知幼儿园,行知中学,行知路…学校形成了“行知教育”的品牌效应。

校本课程开发是基于学校需要进行的课程规划,绝非为了应付课改。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秉承开发学校的理念与文化,结合学校发展轨迹,选取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匹配的课程资源,立足于学校的发展、教师的提升与学生的发展。

思考二:校本课程开发是否只能小范围进行?

不少教师认为,学校不能大刀阔斧地进行课程校本化实施,尤其是国家课程,只能对其微调或补充。许多学校只在国家、地方课程之外的小领域寻觅新课程的开发。事实上,校本课程既指学校实际开发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课程板块”,也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整合”。我校就尝试将品德与生活(社会)、劳动与技术及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整合在一起,构建融合性校本课程,对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统整。如此不仅减少了课程之间的重叠,更打破了学科间的隔断界线,真正达到了多学科知识的重构与实践运用。

教师也要打开思维,扩充眼界,不将课程局限于某个狭隘的范围,而是以一种大学科的角度来看待校本实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探索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思考三:校本课程如何系统化、科学化?

当下有些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有泛化倾向,缺少体系。实际上,专业的校本课程必须包含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课程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等一整套活动。那么,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就十分必要。校本教研,简单地说,就是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教师实践经历为基础,以体验和反思为主要学习方式,总结出教师实践的策略性知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可依循“从问题到建议”的思维足迹,以研究的方式改进并完善校本课程。

校本教研,可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实施策略、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例如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校本课程研究时,最初我们只是将整合的学科内容进行简单的对比、筛选和叠加,后来发现这只是将不同学科的独立内容并排排列在一块,并没有达到整合的目标。因此,我们回过头去研究“整合”,并建议教师大胆抛开原有学科教材的限制,直接确定融合性的教学主题,寻找或创设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借助主题活动实现各科目标。比如,教师通过改编综合性学习活动OM长期题《大自然之友》,整合了品德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相关内容,同时整合劳技中的废旧材料制作,让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保护动物”,制订《大自然之友》解题方案,达到三个学科内容的有效融合。这样,借案例研究,得出具体、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为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保障。

事实上,校本教研必须是一种理论加实践的研究,而并非只有理论探讨。校本教研中我们要结合自身经验,循序渐进,每学期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细化、深入探讨,将每一個问题研透、做实。如此,通过科学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引领,才能有助于精品校本课程的建设,实现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