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作者成才的“加油站”
2017-05-20贾志义
贾志义
我与《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当时,我在部队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经常给报社电台写一些消息类、人物通讯类的新闻稿件。工作之余,我也曾经试着给当时的《党的教育》投稿,但从未被刊发过。
1987年底,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开始学写言论,经过努力,《内直机关之声》杂志刊发了我的几篇文章。稍有信心后,我又到《党的教育》送稿,时任城市版编辑部主任的杜梓同志看了稿件后,肯定了我的言论写作,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杜梓同志还赠送我一本由他编著的《青年入党谈》,建议我在写言论文章的同时,也可以结合工作写些党建方面的稿子。
从那以后,我开始按着党刊的要求多方面尝试,陆续在《党的教育》发表了几篇短言论文章。这样一来,我的积极性更高了,信心也更足了,我开始尝试从几百字的短文练笔到千字的长文,又进一步从千字向万字冲刺。勤耕耘总会有收获,一路走下来,不但我的文字驾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还从《党的教育》投稿作者被列为了重点约稿作者。
1990年,华北五省区组织部研究室合作编著《从理论到行动》一书,我承担了其中《理论篇》的写作任务。时任《党的教育》编辑的王登华同志得知情况后主动联系我,在杂志上连载了这部分内容。之后又连载了我参与编著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书中的部分文章。同时,我还应约继续为《党的教育》写党建和组织工作方面的稿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党的教育》几乎每期都有我的文章,最多的时候一期有过3篇之多。
在那段忙碌又充实的岁月里,我得到过《党的教育》很多资深编辑的鼓励和支持,也得到过很多宝贵的指点和建议,这些都增强了我在写作路上走下去的底气和信心,也给予了我勤奋向前的不竭动力。之后,我陆续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有的入选全国党建理论研讨会,有的被收入《中国共产党》等大型书刊,部分文章获得了自治区级一等奖。还先后参与编著了3本党建读物,出版了个人论文集《灯下走笔》,其中收入了在《党的教育》上所发表过的大部分文章。
回顾多年的写作之路,感慨良多。我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文化底子很薄,仅仅只是爱好写作而已。在部队搞新闻报道时,因任务要求让我学会了消息及人物通讯的写作,也曾尝试过短篇小说、散文和诗歌的写作,但对言论文章从未涉足。假如没有《党的教育》众多编辑的激励,我不可能在这方面做那么多的努力,也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从一个《党的教育》的忠实读者,变为重点约稿作者,再到作家、诗人,我的成长与《党的教育》密切相关。它对我来说,就是人生路上的“加油站”,給了我信心,也给了我难以替代的精神动力。在此,我要真诚地感恩《党的教育》。
如今,《实践》杂志党的教育版版面设计新颖活泼,刊登的文章实用性、可读性强,在党员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作为一名与杂志结缘三十多年的作者,依然还在应约为《放歌草原》专栏提供诗歌作品。我真诚地祝福党的教育版越办越好!
(作者系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吕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