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绳读谷村:寻访陶乡守艺人

2017-05-20梅慈敏Lydia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5期
关键词:制陶小野工坊

梅慈敏+Lydia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常常从年轻人口中听到这样的说法,也总会想起在冲绳读谷陶艺村遇到的手艺人,这群年轻人们返璞归真,背向喧嚣的都市,来到偏远的冲绳岛上小小的村落,与陶结缘、以陶为生。他们心中的诗与远方是什么?他们的师父到底以什么吸引了他们?

游客视野之外的陶艺村落

冲绳盛产民艺陶,这种陶器款式家常、质地厚实、风格粗犷,没有太多取巧的造型,适合日常居家使用。冲绳的陶器自成一派,朴素的质感散发着太阳和海的味道,蔓草纹、鱼纹和点状纹都是冲绳陶器的代表性花纹。

在当地方言中,冲绳陶器叫作“Yachimun”,也是“讀谷”的意思,读谷村正是出产冲绳陶器的地方之一。读谷村位于冲绳本岛的中部,这个村子里分布着近二十座陶窑、工坊,因此也被称为陶艺村。从那霸市内乘车大约五十分钟,就可以到达读谷村。远远望去,这里和日本普通的乡村一般无二,一派静谧的田园景象。走近村落,一家家制陶工坊外观朴素,很难想象一件件热情奔放、充满原始味道的陶器正是从这里诞生。

独具特色的读谷陶器起源于何时呢?冲绳古称琉球,于14世纪后半叶开始进口陶器,直至1429年“琉球王国”诞生后,这项贸易活动从未间断。冲绳开始生产自己的陶器,已经是17世纪初,从萨摩藩控制琉球开始。根据那霸市立壶屋陶器博物馆的资料,目前一般认为冲绳的陶器生产历史可以追溯到1616年,萨摩藩招募的朝鲜陶工开始在琉球传授制陶技术,最初这些无釉、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被称为“arayachi”,之后逐渐加入纹饰和图案,添加釉彩,成为冲绳陶器的雏形。

自此之后,冲绳岛上各地兴建窑场,陶工们结合外面的食器、酒器,摸索出独有的制陶技艺和文化。位于那霸的牧志村的壶屋,成为陶器之乡,壶屋烧作为冲绳陶器的代名词流传开来。至今这里仍然保留着一条陶器街“壶屋通”,众多陶器艺术家在此创作,设计感十足的陶器点缀着当地人的日常生活。整个琉球王国时代,各种各样的陶器被烧制出来,这些统称为“琉球古陶”。为了更好地管理那霸的手工业,政府将大部分制陶工坊转移到冲绳中部的读谷村,这里土质与水质优良,交通便利,渐渐成为一座陶艺村。

读谷村里邂逅守艺人

最初的探访并不顺利,我们试着提出拍摄请求,大部分的制陶工坊似乎并不想被打扰。正在我们打算扫兴而回的时候,一位穿黑衣红裤的年轻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好在她会说英语,于是我问她在哪个工坊工作,是否可以进行拍摄,并递过手机给她看了我以前拍的伊斯坦布尔匠人组图。好像这几张照片打动了她,她说去问一下师傅,让我等着。

没想到她的师傅会欣然答应,唯一的条件是只限于他的陶坊,不能拍别人的。于是我跟着这位姓小野的姑娘往村里走,拐过几个弯,她便指给我看她师傅的背影。

这是一家名为与那原的陶坊,主人叫与那原正守(Master Masamori Yonahara),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已经坚守在这里钻研陶艺30年了。工坊陈设简单朴素,到处是陶土和堆积的样品,年轻的创作者们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与那原先生的作品给人留下印象的是精细的镶嵌工艺。镶嵌是指将陶器的表面雕刻之后,在刻出的部位上填入不同种类的陶土,来展现花纹的技术。填土之后的表面,会用刨再次处理。与那原先生在镶嵌时会用白土,这是为了凸显出使用松木烧的登窑的特征。白土较易受到火的影响,火直接烧的面和另面会有不同的质感。白土镶嵌的陶器会展现出像火舔过一般的柔软痕迹。

观摩过与那原先生的创作过程,小野带我来到登窑。可惜我去时不是开窑季节。一年中只有三次,每次开窑时,工作人员三班制连续烧七十二小时。1991年由年轻的陶艺者发起,共同修建了有九座窑炉的巨大登窑,从这里烧出来的陶器叫“读谷烧陶”,在业界颇有名气,每年12月有艺术节在这里举办,是一年中最热闹的季节。

四点过后,与那原先生过来留我和他的员工一起吃晚饭,说这就去买菜,并用最简单的英语问我是否不吃猪肉,当我回答说没忌口时,他自言自语道:“以为伊斯坦布尔的人都不吃猪肉。”我这才恍然大悟,一定是之前小野把我介绍给他时,提到我在土耳其拍的照片,师傅可能没听清,误把我当成土耳其来客了。

制陶是为了特殊的孩子们

我知道,读谷村有很多陶艺大师的工坊,由于冲绳陶艺历来只靠言传身教,无文字记录,近年来冲绳当地大学多与陶坊携手科研,这些创作者们一边为恢复冲绳陶器提供资料,一边进行新的探索和创作。问及与那原先生来此的初衷,他的回答令我吃惊之余,更添敬佩之情。

与那原先生30岁结婚后,在一所残疾人寄宿学校工作。刚开始时,由于不知道采用什么方式和孩子们交往,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通过制作玩具、叫孩子们到家里一起生活等方式,慢慢就适应了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

随后,与那原先生有了自己的孩子,看着孩子们各自成长的身姿,他常常想到学校里那些特殊的孩子。有一次,与那原先生参加了该寄宿学校毕业生的跟踪指导,发现几乎所有孩子回到家里或者残疾人设施后,都不能自立。这时,与那原先生萌生出一个想法:打造一个可以让孩子们工作的环境,和孩子们一起工作。带着这种想法,与那原先生访问了冲绳县内外可以雇佣残疾人的工作场所,去寻找自己可以做的事。

那时,与那原先生拜访了冲绳现代陶艺界的领军人物、也是哥哥好友的大岭实清先生的工坊。当他看到陶泥制作现场的一瞬间,立刻感到:“如果是这个,孩子们也可以,这里应该有孩子们可以做的工作。”于是,与那原先生马上拜大岭先生为师,想到这是创建孩子们的工作场所的第一步,丝毫没有感到犹豫和不安,从那时起,与那原先生就开始刻苦研习陶艺。

当然,与那原先生选择陶艺不只是灵光一闪的念头,美院毕业的他,曾经以设计为专业。与那原先生曾说过,当时的老师木村恒久先生的教导令他受益匪浅:“不要过多去关注为了出售商品而做的表面工作,要追求商品的本质。”同时与那原先生也树立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只要将自己的目标抛远方,就要坚定不移的向着目标前进。”在寄宿学校工作时,面对即将毕业的孩子们,前辈们曾表达“说不出发自内心的祝福”的想法,这刺痛了他的心。与那原先生总会想一个问题——这些孩子怎样才能好好地活下去?

与那原先生的工作室里有许多用简单模子制作的角皿等陶器,他说希望来到这里的特殊孩子们,也有机会做出自己想做的东西。与那原先生指着陶器上细细的线、重叠的圆、粗粗的线说,这些代表了雨、水的纹路,还有闪电等自然界的现象,他希望通过创作让特殊的孩子们,与这个世界发生关联。在这里坚守的30年,与那原先生不忘初心,一批又一批的残疾孩子在他的陶坊学习、成长、就业、自立。如今人们称他为大师,像小野、绵千里那样的年轻人慕名前来拜师学艺,桃李满天下。可否知道,当年刺痛他的“说不出发自内心的祝福”一语,改变了他的人生轨道,也改变了那些特殊孩子的未来。

猜你喜欢

制陶小野工坊
心空无尘——小野竹乔的腔调
星月工坊
我给你讲 我男朋友是玩户外的
星月工坊
青木木米制陶风格探析
小野清一郎的“道义刑法”:历史、传承及反思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这里会长出一朵花
大辛庄商代制陶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