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春 “海上丝路”起点上的篾香故事

2017-05-20琰棱Aki

中国国家旅游 2017年5期
关键词:竹篾永春香料

琰棱+Aki

宋代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一条香料之路。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絕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这里盛产一种篾香,因以细小竹篾为香骨而得名。普遍认为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的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如今篾香早已在泉州扎根,其下属的永春县达埔镇延续传统制香工艺30多年,而这里也被称为中国的『香都』。

茶道、花道、香道并称为三雅道。所谓香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颖悟,通过训练让内心澄明,至清无垢,不断追求“静、雅、美、真、和”的意境。

香道的风雅和发展过程,本质上与佛教尤其是禅宗异常密切,最早作为礼仪供品出现。泉州宗教文化浓郁深厚,礼佛用香成为闽南地区人们家居必备之物。但你可知道平日随处可见的篾香竟源自遥远的阿拉伯地区?

唐朝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阻塞,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兴盛,大量的香料经两广、福建进入内地。宋代以泉州为起点构成的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就是香料之路。宋元时期,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永春县达埔镇汉口村的篾香是唐宋移居泉州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于明末清初引进、发展起来的。如今,篾香已在永春扎根,成为永春的一张名片,永春达埔也被称为中国香都。

手工制香的奥秘

泉州是一座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城市,历史上,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摩尼教、基督教等主要宗教都曾在此传播,因此泉州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宗教与朝拜密不可分,自然少不了香的身影。数百年来,泉州的香料都是从一个达埔的地方而来。

达埔,隶属泉州永春县,制香工艺在此延续300多年。这里所出的香多为庙堂朝拜用香,这种香以细小竹篾为香骨,故名篾香。我们的寻香之路便从这里开始。达埔镇位于永春县城中南部,距县城16公里。来到达埔,不仅能欣赏高雅的香道,还可以了解到,如此『微不足道』的篾香到底是怎样制作而成的。

没有走进制香车间前,完全想象不到这门技艺会以怎样的方式延续,在机器接连取代人工的今天,当地许多制香工厂、作坊依旧遵循着靠天吃饭、靠双手劳作的传统。虽然看上去,制香似乎比其他制造业更为轻松,但是实际上,制香的劳动强度并不小。赶上好天气,工人们要在凌晨一两点披星戴月地上工,一直忙碌到下午1点左右,因为当天做好的香,要在午后及时晾晒。在车间里,工人们长年累月坚持的数道工序,也都是力气活。而且,一个制香工人,在香料粉过程中,只要轻轻抖动竹签,十几分钟下来,整个屋子就变成了粉尘弥漫的世界,看似细碎的劳作并不轻松。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我们用镜头记录下整个制香过程,心中唯有对手工艺人的敬佩。

制作篾香首先要筛选竹篾,又称香骨。把竹篾扎成一捆,竖着用力往下扔,一些断的、或是质量不好的就会弹出,把不好的挑出后,再倒过来扔一次,需如此反复多次。

挑选好竹篾后,就正式进入制香工序。先把竹篾适当长度沾水,然后均匀搓上黏粉,再一次浸水,展开成扇形,再将香料粉均匀撒于竹篾上,圆形转动互相摩擦,将多余的香料粉抖落。

这里工作环境非常恶劣,整个车间粉尘弥漫,工人大部分赤裸上身,全身均被香料粉覆盖,看不清本来面目,有的人连口罩都没戴。接下来的步骤是将制好的篾香均匀交错晾在香架上至七成干,然后把香脚部分染成黄色或其他颜色。然后将染好香脚的香重新晾开在香架上,曝晒至完全干燥后,即成天然健康安心香品。

跺香花是篾香制作的一道风景线,先将篾香扎成一束,立在地上,用双手轻扶着然后很快地朝一侧转开,稍一调整,篾香便呈一朵绽放的花状,民间还有跺香花的比赛呢。

150年的篾香传奇

『一缕传千里,跨海来拜香。』说起永春香,不得不提到永春香业的源头——『蒲庆兰香室』,它至今已传承近150年。在永春县五里街镇西安路,有一间香气萦绕、远近闻名的店铺,这里记录了诸多关于永春蒲氏制香的前世今生。

据蒲家后人的记述,蒲家的祖先最早是从占城(印度支那半岛古国)迁来中国的商人,12世纪末时已经是广东最大的香料富商。之后蒲氏家族迁入泉州,仍然从事香料事业。宋元时期,泉州刺桐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启锚地。当时已定居于此的蒲寿庚一家,拥有大量船舶,垄断了泉州的香料海外贸易。

明清时期,闽南沿海大乱,蒲氏家族迁居永春卓埔后溪寨(现达埔镇汉口村),香业也随之传入,只是经营香料变成制作和贩卖神香。历经数代传承,至19世纪五六十年代,蒲氏香业迎来鼎盛时期。族人蒲华茂在其盛年之际创建“庆兰堂”香厂,从此开始了“蒲庆兰”品牌的传奇历程。

现在五里街镇“蒲庆兰”的创设者为蒲华茂之子蒲树礼。清光绪初年,蒲树礼在汉口后溪寨设“蒲庆兰”店面一间,用以批发香品。1928年,具有非凡眼光和开拓意识的蒲树礼,到当时永春乃至闽南都闻名的繁华集镇——五里街,买下一块地,建起一座三层高的香作坊,次年完工。1930年,蒲树礼正式进驻五里街蒲庆兰香室。由于蒲树礼注重技术革新、善于经营,其生产出的多种篾香,远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尼、越南以及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声誉远播境内外。

蒲庆兰香室现在的传人是蒲良宫,系蒲树礼之孙,是蒲氏制香的第十代传人,10岁起便开始跟随祖辈学习生产篾香,尽得真传。蒲良宫不仅注重传统篾香制作技艺的保护与传播,还不断创新,潜心钻研佛教用香、道教用香、养生用香、生活用香,开发出各种纯天然功效香,还复原了一些古代名香。

“蒲庆兰”从创设到现在,已近150年,一块“蒲慶兰香室”的金字招牌、一副“庆云飞缥缈、兰圃馥氤氲”的对联竖匾,见证了这家香业老字号的过往曾经。

千年古艺焕新生

蒲庆兰牌祖传名香系采用上等芳香中草药材和名贵优质天然香料配制而成。其品种繁多,按香型有奇楠香、沉香、檀香、兰花香、贡香等上百种,按形制有竹签香、盘香、塔香、锥香、卧香、香珠、香囊、香粉等,销路广开,享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庆兰香室仍保存着一间古老的制香工坊,斑驳的墙壁、古旧的石臼、水缸、制香池,沉淀着蒲氏家族一代代制香的技和忆。直至今日,蒲庆兰香室仍然坚持纯手工制香,在这样一个高度机器化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2015年,以蒲庆兰香室为代表的“永春香制作技艺”成功申报泉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蒲良宫获评该项目的市级非遗传承人。

出于对中国传统香文化的热爱,历代蒲庆兰香室的传人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将制香工艺传授给大量制香弟子,培养了数百个制香师傅和能手,成为以后集体、个体、私营和股份制制香企业的生力军。因为制香历史悠久,香业经济繁荣,2014年永春县达埔镇因此被授予了“中国香都”的称号。

传统手工制香“九式”

香脚晒干——将染好香脚的香重新晾开在香架上,曝晒至完全干燥后,即成天然健康安心香品。

香脚染色——晾香至七成干后将香收起,在香脚的部分浸染红色染料,将香脚染成较深的红色。

晾香——将制好的线香均匀交错晾在香架上,以利通风与日晒,让香均匀晾至七成干。

切香——以右掌和右臂弯抱住香支,左手在上,让香支圆形转动互相摩擦,并在『切』香的过程中将多余的香料粉抖落,使香支更加扎实、圆滑、平整。

抡香——展香撒上香料粉后,用双手手掌将香做圆形的转动,使香料粉均匀地附着在香支上,并适时地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展香——将浸水后的香支展开呈扇形,使香支分开,再将香料粉撒于香支上,使每支香均匀地沾上香料粉,并借由展开呈扇形时将其分开,将有瑕疵的香挑出。

黏粉浸水——水分使黏粉产生黏性,以便粘附香料粉。将打好底的香支,浸水与黏粉同一高度。

搓上黏粉——使竹枝能均匀搓上黏粉(楠木树皮粉)。以搓揉的方式将黏粉附着在湿润的香芯上。第一式与第二式合称『打底』,称为第一次浸水。

香芯沾水——将竹篾适当长度沾水,使其能搓上黏粉。干净的竹枝沾水浸湿,留下『香脚』长度约10-12厘米,即手拿的地方不沾水。

猜你喜欢

竹篾永春香料
NaOH碱处理浓度对毛竹篾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从太空俯瞰地球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香料之王
——香草传
老手艺人能用竹篾编二维码
永春雪山岩
竹篾簸箕上的花菇
重庆火锅香飘世界
永春“逐火把”激情上演
5种野菜的烹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