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兰树下
2017-05-20吴路平
吴路平
玉很贵气,兰更金贵,凑在一起却变得平常了。
玉兰就是很常见的植物。
没准儿在你家院子边、小区里、绿化隔离带上,就有几棵。初春时憋着一股子劲爆发出满树雪白或紫红的花,往那阳春丽日下一个亮相,让你不由得惊叹:“这是什么花?真漂亮!”但在你还没来得及弄清楚这是什么花时,它的漂亮就已经过去了,它又恢复成一棵普通的树,退回到了季节的角落里。你一直不认识的它,就是玉兰树。
我认识它是因为上大学时,华中师大有个“玉兰苑”。寒假过完,厚衣服一减,哪怕胖女孩儿也忍不住雀跃起来,玉兰苑正好适合去溜达几圈。在这儿,白玉兰最多,年头儿久了姿态不免妖娆;二乔玉兰并未见开出双色的姊妹花;紫玉兰红得艳丽,细看花瓣竟带着荧光的样子;最边上不怎么开花的,究竟是“荷花玉兰”还是“合欢玉兰”,大家往往会琢磨一番……格物未见得致知,书也没念几本,毕业季就来了。玉兰树下,一个寝室里的7个女孩儿,多半追着心里那点爱情的光亮,北上或者南下,星散银河。像我,20年了,再也没有回到母校去过。
初来南京的日子,娇女离家,一个人租人家一间一楼的小屋子住着,确实有些不习惯。有一次,父母千里迢迢来看我。那是一个阴沉沉的傍晚,我下班回家,厨房里有妈妈烧的饭菜香,而爸爸则在墙角拾掇着房主丢下的一棵仙人球。
“这东西要沙土的。”我说。
“我已经从院子里筛来一些。”爸爸一贯地从容。
“这盆也不透气。”
“我这不是在换盆吗?”
“它要多晒太阳的!”我又说。
“我的天啦!”爸爸抬头看了看天,说,“我到哪里去给你弄太阳呢?”
我忍不住笑了。
“植物换了地方要服盆,放在这棵树下先阴着,慢慢适应了环境就好了。”我这才注意到,外面小区里的一棵玉兰树,荫蔽着我的小屋。
說这话的时候,我23岁,父亲53岁。依然是女儿说什么,父亲就自然觉得自己要去满足,但他也不能不试着放手了。
33岁的时候,我有了自己的孩子。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她接替我成了我父亲的掌上明珠,却成了我的“闺密”。等小闺密写完了作业,我俩便会相约在小区里散散步、聊聊天。我们会交换小秘密或者以花花草草为话题闲扯,我们还经常一起讨论最近读过的书,一起修改我的文章和她的文章。有那么一段时期,每到写周末习作,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到电脑边,我也停下手上的工作,听她煞有介事地谈她的“构思”,然后她念一句,我往电脑里录入一句,一起完成老师布置的功课。
有一次她写一篇关于“四季的夜晚”的作文,写春天的花,非常巧,她直接选了玉兰树:“一个春天的夜晚,我和妈妈在滑梯旁边看见了一棵开满白花的玉兰树,那亮晶晶的花朵,就像大片大片的雪花,在黑夜里闪光。”然后写夏天的游戏、秋天的散步,写到冬天就词穷了,然后草草收尾。后来老师让她修改结尾。写什么呢?写我们一起读故事?她摇头,然后这个三年级的小女孩儿一动不动地思考了两三分钟,问我:“妈妈,你看,最后一段这样写行不行?”她念道:“冬天的夜晚我们一般不出去玩,因为太冷了。从窗边,我看到大片大片的雪花落下来,就像片片白色的花瓣,让我想起了春天里的那棵玉兰树……”
谁能懂得我那一瞬间的感动呢?
树与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际遇。在冬天,你会想起春天里的那棵树;在人生里,你也会记得许许多多的人。
“春天不是读书天”,我总希望孩子在明媚的春光下、在季节的变迁里,打开她所有的感官,好好读一读大自然这本书。放学路上,我和女儿会不惜拐远路,只为了看杨树的飞絮在步行道上铺上一层“春雪”;也会固定地去拜访每年春天如约开花的那几棵玉兰树。我们在树下逗留,聊聊花,说说草,看看树们在季节里的变化。我也记下了女儿零星又灵性的感受,于是在讨论习作时,我知道如何去指点和唤醒她。
有那么多接了孩子的家长步履匆匆而过,似乎美都不能使他们分心。我们消磨片刻也要匆匆回家赶作业,可我真想在花树下,孩子们必经的路上,竖一块小牌子,写上:慢慢走,欣赏啊!
小学生作文时,除了“写人记事”的题材外,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写景状物”。写景状物是指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自然界的景色、动植物或者其他物品描述出来。因此,用心观察是写好景物的前提。要逼真、形象地写出你所看到的景物,不妨从“察形”“观色”入手。通过仔细观察,紧紧抓住景物的重要特征,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勾勒出它们的外形轮廓,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你的真实感受,为这些景物增添色彩,注入鲜活而具体的内容。
黎树同学笔下的玉兰花,描写得既形象又具体。比如她说玉兰花蕾像长着茸毛的“毛笔尖儿”,让人有麻酥酥的感觉;而凋谢了的玉兰花瓣,则像燃烧过的纸团。她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将玉兰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形象地描写了出来,同时融入了自己的真切感受。黎树妈妈对玉兰树的描写,更多的是结合所思所想,寓情于景,在客观景物上融入了主观情感,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色,也让景物所表达的内涵更加丰富。
(编辑 文 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