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是对教育的尊重
2017-05-19龙鸿发
龙鸿发
在一次全市年终考评中,我负责学校思想品德模块的考察。在太平中心完小考评时,一个小女孩趴在会议室的窗户外,我恰巧出来看到,于是笑吟吟地走过去。
“小朋友,告诉老师,墙上哪一面是国旗?”我指着会议室前方墙上的两面旗子问道。
“这一面!”随着她的手一指,我的心“咯噔”一沉。“也许是小孩胆小!”我安慰自己。“那另一面,是什么旗子?”我继续追问。
小女孩望着我,摇了摇头。我看到了她眼中的呆滞,忽然明白了,刚刚她不是随便一指,而是真的不知道。
“这是一个‘特殊孩子,的确不巧……”赶来的校长连忙解释。
我哽在那,一时无语,没有时间去细细思考。
也真是怪了,这次考评中,我在黄市中心完小又碰到了一个学生。一看就知道是残疾孩子,十一、二岁,微胖,走路摇摇摆摆,身体斜向上45度角“傲视群雄”。陪同考评的学校教导主任介绍道,这是谁也不敢“惹”的琪琪,是一位与其他孩子差别很大的“另类”学生,小儿麻痹,伴有口吃。一直“随班就读”,想进教室就进教室,不想进教室就不进教室。各科成绩分数少得可怜,除了语文能打30多分,其他科目都在20分左右,英语分数甚至一直是一位数。我沉默了!心似灌铅般沉重,又如打翻五味瓶一样复杂。
正准备上楼,“老……老师……”,我身后突然“冒”出一个表达很不流利、也很不流畅的声音。
谁这么有礼貌?我猛回头。噢!原来是琪琪。我想,他分数那么低,智商那么“差”,能这么有礼貌?但出于对学生的尊重,我还是笑着问他:“小朋友,你好,请你描述一下你记忆中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好吗?”
他挪过来一点,非常“紧张”地回答:“国旗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很惊讶,国旗确实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可是,他怎么知道的呢?我好奇地问:“琪琪,你是怎么知道的,告诉我好吗?”“我是从课……课外书上知……知道的。”
我愕然了!在场的教导主任更是张大嘴巴。一位在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公认的“弱智”学生,竟然说出了这样超出常规的答案!我思忖片刻,马上微笑着说:“老师佩服你!老师很欣赏你的课外阅读能力!你要是能坚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你一定会更优秀。”
也许是出于对琪琪的精彩回答,也许是我和蔼可亲的表扬,也许是大家对琪琪的回答刮目相看,我们的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来,算是对他的鼓励。
当我目送琪琪摇摇晃晃远去的背影,看到他嘴角边掩饰不住的那丝微笑时,我不禁内心一颤:如果对那小女孩我们更用心去培育,如果琪琪不患小儿麻痹,如果大家对琪琪更为关心……
教育,不需要太多的“如果”,需要的是教师的一颗平常心,需要的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使其获得成长的信心、前行的动力。即使将来不能干出一番丰功伟绩,至少有快乐充实的童年。生命受到了尊重,足矣!
小女孩、琪琪的故事让我想到了“弱智”的爱因斯坦:三岁还不会说话,父母担心他是哑巴;直到九岁时,说话还结结巴巴。可他后来确实创立了相對论,为人类做出了卓越贡献。诚然,我也不去预料小女孩、琪琪将来能否发展成未来的爱因斯坦。我觉得,从事教育就要怀着敬畏的心,敬畏其是教育的个体,敬畏其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和不可预测的未来。尤其是类似他们这样的孩子,更须“仰望”、善待,让他们怀揣梦想上路,满怀自信地走向未来。
(作者单位:耒阳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