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扎堆的内陆湖被洗白马踏湖:从“酱油”变“清波”
2017-05-19叶晓婷
◎本刊记者 叶晓婷
工业扎堆的内陆湖被洗白马踏湖:从“酱油”变“清波”
◎本刊记者 叶晓婷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的马踏湖,被誉为“北国水乡”、镶嵌在鲁中平原上的“明珠”,是鲁中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马踏湖湿地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阵痛:入湖河水一度呈现为酱油色,水质沦为劣Ⅴ类,60多年来湖区面积从96平方公里萎缩到约10.2平方公里。如今,昔日的“酱油湖”通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已经脱胎换骨,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成为国家湿地公园,其作为湿地物种基因库的功能基本得到恢复。4月20日,《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来到这里,实地了解马踏湖的净化之道。
苍鹭在马踏湖中休憩
如今珍禽不请自来
4月20日上午,《环境与生活》杂志记者到达山东淄博火车站,乘汽车前往桓台县东北部起凤镇的马踏湖。一路上大货车来来往往,透出淄博这座城市浓浓的工业气息。行车不到一小时便到达马踏湖。淄博市桓台县环保局工会主席、生态开发科负责人胡正永告诉《环境与生活》,作为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湿地湖泊生态系统,马踏湖历史上一直供沿湖群众饮用、灌溉、养殖等。上世纪40年代,马踏湖水面面积为96平方公里,湖内2100余条河道纵横相连,人称“北国水乡”。
在桓台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进入湖区核心景区一睹真容。湖边垂柳依依,波斯菊开得正盛,水葱绿意招摇。站在一苇渡江桥上望湖面,碧水涟漪间,鱼翔浅底,鸟鸣长空,与桥下的蛙鸣奏出了一曲和谐的自然之韵。桥的一侧是开阔水面,中间有几座小岛,另一侧是一望无际的黄色芦苇迎着春风摇曳。
胡正永介绍,景区已经基本建好,目前还在完善停车场、餐饮、公厕等基础设施,预计下半年正式开园,“里面有些植被需要时间来休养生息。如果边建设边开放,可能没多久脆弱的植被就被破坏了。马踏湖从2012年综合整治开始便闭园至今,人为因素干扰少,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增加特别多。这里是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
在马踏湖芦苇荡中歇脚的震旦鸦雀。震旦鸦雀是中国特有的珍稀鸟种,被称为“鸟中熊猫
山东省环科院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生态部区域经理刘道行欣喜地对《环境与生活》记者说,如今马踏湖里有黑翅长脚鹬、反嘴鹬、黑翅鸢、黄苇鳽、凤头麦鸡、震旦鸦雀、白头鹎、苍鹭、白鹭、凤头鸊鷉、夜鹭、斑嘴鸭等几十种珍稀鸟类的身影,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鸟,其中不少是当地人没见过的。“鸟儿不是人能邀请来的,吸引它们的是这里的生态。”
内陆湖“黑化”容易洗白难
马踏湖名字的由来,据说是春秋时期霸主齐桓公在此会盟各国诸侯,众诸侯唯恐落入齐桓公圈套偷偷率大军前来,这片平地被各国战马踏成低洼之地,“马踏湖”由此得名。从地理位置上看,马踏湖处于鲁中泰沂山脉山前洪冲积平原与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冲积平原的迭交凹地,是由乌河、猪龙河、孝妇河等河流汇聚而成的内陆淡水湖泊,被誉为桓台县的“水上明珠”。
胡正永介绍,最早的马踏湖“苇蒲丛生、芙蓉如锦”,没有什么大的水面,现在保留了上万亩的原始芦苇荡,任其自由生长,但为了建成系统景区,挖了个大水面,对水进行调蓄。“人工园林的区域小,约1.33平方公里,芦苇自然生长的区域大,大概有10平方公里。”
2016年1月8日,“山东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通过验收,成为淄博市首家国家级湿地公园。“很多年以前就是国家3A级景区,我们力争将它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作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全市旅游经济的新亮点。”桓台县委办公室副主任于应心告诉《环境与生活》,眼下,马踏湖所在的起凤镇正以湿地为特色,实施“旅游兴镇”和“环境立镇”战略,突出抓好马踏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努力将马踏湖打造成在山东乃至全国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保护区。
胡正永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马踏湖周边民众在湖里种藕养鸭、大面积围湖造田,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及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问题突出,加上大量劣Ⅴ类工业及生活污水排入乌河、猪龙河、孝妇河3条主要入湖河流,使马踏湖不堪重负。
马踏湖是鲁中地区重要的多功能湿地湖泊生态系统
为消除湖区污染,桓台县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入湖河流皆截流改道汇入小清河。马踏湖地处平原,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水体,湖水自净能力和交换能力差,因缺少水源补给,加之大面积围湖造田,导致湿地面积逐步萎缩,日渐憔悴。湖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最高时到了1000毫克/升左右,是地表水五类水标准(COD含量为40毫克/升)的25倍。
引黄难持续 巧打组合拳
为缓解日益严重的水源紧缺现状,桓台县曾实施“引黄补源”工程,将黄河水引入马踏湖,使湖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但远水难解近渴,要恢复马踏湖原貌,必须从根本上解决水源问题,使其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水体循环,而非人为的强行注入。
2009年,桓台县为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将“恢复马踏湖区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障供水和生态安全”,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之一。2012年2月,山东省启动小清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要求把小清河流域中游的马踏湖打造成示范区。小清河是山东的一条内河,连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治理马踏湖在淄博这个重工业城市有非常重要的带头示范作用,可以推动乌河、猪龙河、孝妇河上游的水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马踏湖被列入国家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迎来了更大的机遇和挑战。
山东省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武周虎告诉《环境与生活》,5年前他见到的马踏湖入湖河水就像“酱油汤”,如今碧水盈盈,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真实见证,非常可喜。为保证马踏湖水源流量和质量的稳定,桓台县采用了“治、用、保”并举的系统治污策略——以治控源、以用减排、以保促净。
废水COD排放比国标严4倍
“治”就是全过程污染防治,引导和督促排污单位提高治污水平。桓台县是以化工、石化、造纸等为主的重化工业区域,工业污染排放大。桓台县首先从3条入湖河流开刀,重点整治河流两岸的企业,严格控制其排污,推行清洁生产,所产生的污水必须经过相应处理,稳定达到一级A等才能排放。居民的生活污水也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
“对造纸业的废水排放规定,2009年以前的国家标准是COD可以排400毫克/升,山东的标准更严——100毫克/升。这让不少企业骂娘,觉得山东省造纸业会在市场竞争中活不下去。但事实是,别处的造纸业倒闭了,山东的造纸业反而更强大,造纸量是以前的10倍,污染却大大下降,因为实现了可持续、可循环。山东在环保上先行一步,工业产值后发制人。山东对所有行业的废水排放统一COD标准,取消行业排放特权,在核心区不能排废水,在保护区域COD排放上限只有60毫克/升,在非保护区全是100毫克/升。”武教授强调。
环保局污染防控科科长任联洲还给《环境与生活》举了一些治污数据:桓台县政府2011年投资1000万元,对重点保护区内元江服装水洗、东宝服装水洗等企业实施搬迁;按照小清河流域综合排放标准修改单的要求开展限期治理,山东东岳集团投资3000万元,完成水污染深度治理设施改造工程;贵和显星纸业有限公司投资1400万元,完成厌氧反应器建设;大桓九宝恩皮革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完成节水改造和铬鞣液循环利用工艺改造;汇丰石化投资6000万元治理高盐水。
任科长强调,桓台县还以解决污水直排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倒逼城市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完成污水处理厂一期提升改造和二期扩容工程;在马踏湖周边城镇新城镇、唐山镇、田庄镇新建污水管网,将污水统一收集,输送到县污水处理厂处理。
“2017年将在乌河沿线完成10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用于处理沿河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基本解决生活污水直排河道问题,目前已经建成七八处。”据任联洲介绍,桓台县还投资3000万元建立了完善的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实现了全县生活垃圾城乡一体化处理。
修复湿地2万亩 水质净化达三类
“用”就是因地制宜建设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利用体系,努力减少废水排放。根据再生水排放特点,利用模式为工业回用、农业回用和景观用水。任科长举例,桓台县环科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每年约1000万吨回用于该县红莲湖公园做景观用水。汇丰石化公司以反渗透方式深度净化生产废水,每年可回用96万吨中水,“治理高盐水每年也可回用150万吨。”
“保”就是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保障入湖水质稳定达标,提升流域环境承载力。桓台县在上游河流的干流、支流和入湖口处,建设了不同类型的人工湿地工程,3条河流来水虽然经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但必须进入湿地进一步净化,达到要求后再进入马踏湖。经湿地处理后出水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截至目前,桓台县已建成的人工湿地日处理规模约10万吨/天。”胡正永说。
任科长告诉记者,桓台县还在推行退耕还湿,“目前已经退了几千亩,不过难度很大,因为基本是农田,不让动”。
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上,当地找到了出路——发展生态农业,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固化利用,开发“菜-猪-沼气”模式等。
眼下,桓台县已建成人工湿地4700余亩,修复受损湿地2万亩,猪龙河等入湖支流开始恢复历史走向,马踏湖水质基本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其作为湿地物种基因库的功能基本得到恢复。
本栏目责编/叶晓婷
yexiaoting@vip.163.com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东北部的马踏湖,被誉为“北国水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