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
2017-05-19
就在2015年年末到2016年年初,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而引发2016年成为“虚拟现实技术元年”的讨论;而在2017年4月中旬,本期杂志发稿之时,我们以VR作为关键词搜索了京东网上商城,居然跳出近三百家公司的4.1万件相关产品。众多媒体正乐观地讨论和预测这项技术未来如何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包括视觉、听觉、触感和嗅觉全体感的虚拟环境中,如何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大众对虚拟技术的欢迎,让人不由想起近两百年前大众拥抱摄影术的热情。
然而“什么是现实?你如何定义现实?”电影《黑客帝国》中,黑客组织首脑墨菲斯问男主角尼奥的问题再次成为问题。
这是人类理性世界最古老的问题,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如此意味深长:被捆绑在一个洞穴里的囚徒,背对洞口,身体无法转动,只能够看到身后的火把在前面洞壁上投射出的影子,便认为那些影子就是真实世界的样子。如果囚徒挣脱了枷锁,走出洞穴,他还要适应强烈光线后才会看清原来的世界不过是些虚幻的影子。几乎同时期,庄周梦蝶的故事中,庄子大梦之后,不知道是梦中化蝶还是自己就是蝴蝶梦化之人。庄子对真实世界与虚构世界既有边界的质疑与两千多年后我们面临的问题遥相呼应。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Tesla)、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发出惊人之语:我们或许已经生活在虚拟世界之中。
人类一直在制造虚拟的世界,同时又在不断辨析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无论是把摄影比喻为窗还是镜,在摄影的古典定义中,摄影图像与我们之外的世界的对应关系被一再强调,也是在此意义上,我们习惯于以摄影的图像来确认现实。有趣的是现实经常就是表演和模仿的舞台,摄影史其实也是影像与真实世界一一对应的关系被逐渐解构的历史。虽然照片是作为人类工业产品嵌入到现实世界中的,但是究其根本,摄影影像并不属于自然世界,而是是一个由银盐、像素或者墨点等材料虚拟出的世界。而当下,摄影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显示出了更加强大的虚拟世界的能力,这个被虚拟世界塑造的现实世界又重新成为新的影像材料。摄影就身处这个混杂着虚拟与现实的世界的核心地带。
在本期“嵌入现实的虚构”专题中,几位摄影师或用摆拍的影像直接刺破现实的荒诞,或用影像呈现沉浸在动漫世界的装扮人生,或再现电脑游戏世界的场景,或用数字影像碎片拼贴出虚拟的自我肖像,或用逝者的骨灰幻化出绚烂辽阔的宇宙图景……在现代技术语境下,讨论摄影的生产、传播所形成的虚拟与现实复杂而幽微的关联,成为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
本期的“海外”栏目介绍了重要的挪威当代摄影家達格·阿尔文。他持续至今的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描述了他和家人朋友在挪威奥斯陆峡湾的日常生活,展现了那里的海岸和森林,以及挪威罕有的晴朗的夏季风景。他优雅地平衡于影像的纪实性和自我表达之间,把时光易逝和永恒之爱定格在影像中,难怪他的照片被评论家称为“居于实事的虚构”的同时,也被看作是“一些对生活和未来世界的乌托邦幻想的基础”。
本期“现场”报道了英国艺术家吉莉安·韦英和法国艺术家克劳德·康恩的联展“面具之后是另一个面具”。艺术史上两位重量级的女艺术家,康恩和韦英分别活跃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和最近二十年,她们都采用装扮、面具来思考身份与性别等话题,摄影呈现的是她们虚构的形象,但是展览却力图探究二人精神的内在链接。
摄影家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摄影传播的重要现实话题。本期杂志发刊之时,正值4月26日世界知识产权日,本刊特邀相关专家介绍了成立于2008年的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并对摄影集体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案例进行了法理分析。
本期杂志独家发布了2017年度TIPA大奖(中文版)40个奖项及评语,华为P10/P10 Plus获得最佳拍照智能手机,大疆Phantom 4 Pro获得最佳拍照无人机,精嘉Alta Pro 2 tripod with 263AB 100 ballhead获得最佳三脚架,这是国产摄影器材第一次在TIPA同时斩获三个奖项。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的影像器材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中国艺术家在当代影像技术激发下又将会创造出怎样的艺术图景?这的确值得期待。
《中国摄影》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