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椒支书”的光明情

2017-05-19周艳

中国扶贫 2017年10期
关键词:德军花椒光明

周艳

在滇东北部地区大山深处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里,有这样一位村支书:上中学时就在心里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与乡亲们一起改变家乡的穷困面貌;二十多年来,怀揣着一定要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生活好起来的信念,带领全村百姓跑生意、找项目、改善基础设施环境和摸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好路子;引领全村迅速发展壮大花椒产业,使其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让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他,就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光明村村支书谭德军。

产业“椒”傲 光明知道

“金山银山,不如咱们的花椒山;金果银果,不如咱们的核桃果,”这是在乌蒙山崇山峻岭之中的光明村广为流传的话语。简单的话语,概括了光明村的收入来源,透出了村民浓浓的自豪情。而在二十年前,这一切还是那么遥远。

光明村现有2121户、8190人,但土地贫瘠。早在1997年,村民主要以种植烤烟和苞谷为生。1999年国家出台双控政策,光明村“炒烟锅、吃烟饭”的生活结束。下一步该怎么办?高中毕业走出校门后不久就被村民推选成了光明村“父母官”的谭德军陷入了困境。

在扶贫部门的带动下,谭德军带领村“两委”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分析了光明村西照日光强、适合发展干果的优势后,将花椒、核桃、粟油籽三种列入考虑范围,结合酸性土壤居多、粟油籽不好销售的实际,因地制宜,最终提出在村适宜区广泛种植核桃、花椒的想法。但村民并不买账,根本不相信种花椒、核桃还能种出钱来,“花椒、核桃又不能当饭吃,没有粮食是要死人的。”乡亲们不但不接受,有的还取笑说花椒种出来卖给谁去,纯属想钱想疯了。村干部前脚种完村民后脚就给拔了,甚至还聚众殴打村干部,闹得公安来出警。

面對这种情况,谭德军只好从村“两委”和全村党员干部身上打主意。他首先在自家地里种了20亩核桃,并要求村“两委”人员和党员也在地里先种植核桃或花椒。同时,走村串户做村民思想工作,为了打消他们的后顾之忧,谭德军连包销售的“包票”都打了。就是在这种“保证”下,村民才勉强加入到了花椒和核桃种植的行列中来。

直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项目,按照每亩260斤粮食/年进行补助,解决了村民的口粮问题,村民的思想才逐步发生转变。加上花椒地每亩年收入抵得上以前种苞谷3年的收入,村民争先恐后种起了花椒。在种植过程中,谭德军又成了村民的技术指导和业务服务员,同时抓住省、市、县林业部门专家到龙头山镇开展花椒、核桃种植和抚育管理技术培训的机会,组织村民参加培训,不断提高村民花椒、核桃的种植水平。

如今,光明村的青花椒种植面积已经从2001年的140亩发展到了目前的13000亩,核桃种植面积从240亩发展到15000多亩;年产干花椒30多万公斤,产值达到1800多万元;年收入上万元的农户有568户,5万元以上的有21户;青椒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达25亩,年收入超过7万元。

尝到了甜头的光明村群众,现在提起谭德军是赞不绝口,就连当初说他风凉话的那些人也伸出了大拇指,“谭书记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以前进村是土路,骑着毛驴,现在都是轿车了。以前我们吃苞谷,现在吃上了东北大米。”

“以前来打架闹事的村民,现在一心搞发展,每亩花椒地能有1.5万元的效益呢!”望着这片山坡,谭德军深情地说。放眼望去,这些山坡颇为壮观,海拔1700米以下实现了花椒全覆盖,1700米以上是核桃林。花椒、核桃已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致富果”。

群众利益为大 支书知道

“认真贯彻组织法,四个民主不做假;胸中常挂村民事,基层岗位写芳华。”这是谭德军的工作标准,也是他对全村人的庄重承诺。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同时,谭德军不忘抓基层党建和组织建设。在他的努力下,光明村党员数量已由1997年的60个发展到现在的125个,且党员多为致富能手。

“为村民干实事,再苦再累都心甜。”入党20年的谭德军心中是乡亲,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谁家有急事、难事,他都会主动帮助解决。他经常进组入户,走街串巷,深入田间地头了解村民需求,通过下访找问题、寻对策,想方设法把服务工作做到村民的心坎上。

多年前,光明村22个村民小组中只有7个村民小组通简易土路,群众出行艰难,发展基础条件极其薄弱,村民吃饭喝水只能祈求上天的垂怜,生产方式只能是人背马驮牛耕。为夯实光明村发展基础,谭德军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累计争取道路、管引项目15个,投资90余万元,新建水窖1660个,彻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同时,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公路、挖水池、接管引。

2014年,谭德军租赁设备,申请民爆公司支持,带领群众昼夜奋战6个月,千锤万凿打通破窖子至茶坪子村组道路,圆了茶坪子村民世世代代的“出行梦”。在他的带领下,光明村公路里程从1997年的7公里发展到现在的45公里,基本实现了社社通、户户通。据了解,单是光明一个村的农户现在就拥有摩托车1300多辆,很多人家还买上了小轿车。

在帮助多数村民谋发展的同时,谭德军十分关注村里困难户、五保户等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困户张元荣同时供养4个子女上学,家里已是负债累累。谭德军主动找到张元荣,为其提供种苗,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帮助他发展蚕桑脱贫致富。如今,张元荣家已种植蚕桑20000余株,实现年收入4万余元,家里的债务全部偿清,一家人走上了致富路。

69岁高龄的五保户黄关妹无依无靠,谭德军成为她唯一的亲人。每年,谭德军都要为老人耕地、种植,帮助老人采摘并出售核桃以解决老人的生计。

一点点温暖,一滴滴关怀,谭德军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基层干部的精神风貌,“我是一名党员干部,有责任确保群众有饭吃、有衣穿,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做好群众的“主心骨”

“我是支书,我先来。”这是谭德军在地震抢险救援中的“口头禅”。2014年鲁甸6.5级地震发生后,他带头冲进危险之处,刨伤员、背老人、抱小孩,争抬遇难者遗体。在黄金救援期72小时内,他没有统计自己背了多少人,更記不清自己搬开了多少砖头和瓦片。

在开始救灾的那段时间里,谭德军几乎连续一周没有合过眼。作为光明村支书的他不等不靠,带领村干部、村民开展自救,发放救灾物资,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对民房受灾情况进行核实……“不管碰到多大困难,只要有谭书记在,我们心里就有了‘主心骨。”谭德军的付出,村民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

抗震救灾结束后,在包保部门的关心帮助下,谭德军和村“两委”人员积极带领村民开展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奔走在村组群众家中,切实解决民房恢复重建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村民李文巧一家,丈夫和儿子在地震中遇难,剩下母女三人,家里房屋变成了一片废墟。当时的李文巧觉得天都塌了,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在谭德军和社会各界关心帮助下,李文巧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通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谭德军带领村民如期完成了1866户民房的恢复重建任务,村民们住进了安全、舒适、美丽的新家。

如今,民房恢复重建工作已全面完成,产业基地也成为鲁甸县脱贫致富的示范点。全村党员干部在谭德军的带领下,不断强化党员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领着光明村的群众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光明。而谭德军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未来。

“土地上还能套种呢,满山坡的花椒树和核桃树能不能利用起来,发展多元化产业?”多方考察后,2016年3月,在谭德军的带领下,光明村成立了合作社,吸纳了32户贫困户加入,共同探索林下养鸡生态养殖新模式,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饲养公鸡,在提高经济林附加值的同时,也建立起鸡与林木互促互利的良性生态循环。

目前,合作社共有3000多只鸡,一只只公鸡傲然地在树下散步,打鸣声此起彼伏。据谭德军介绍,这些鸡销往昭通、鲁甸的宰鸡厂,平均每天能销售几百只,17-18元/斤。对贫困户,合作社也有政策,“入社时每户贫困户是带着1万元贷款加入的,每户每年可免费领30只鸡作为利息,什么时候脱贫了也就不享受了。”除此之外,合作社还雇了2名贫困村民务工,“下一步,我们打算引进母鸡,增加鸡蛋等副产品,发展旅游业,当有游客来时,可以体验捡鸡蛋、现场买土鸡等。”

如今的谭德军,就连以前与他很熟的人都很少叫他的名字,特别是光明村的村民,都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花椒支书”。而这位“花椒支书”也不负村民的期望,正带领村民继续走向光明。

猜你喜欢

德军花椒光明
遇见光明
我国古代的玫瑰:花椒
当前花椒价格走低 椒农如何积极应对
黑暗中的光明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侨爱执灯 复刻光明
摘花椒
二战德军变身解放者?
花椒泡脚好处多
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