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庞贝
2017-05-19李宏玉
李宏玉
摘 要:泗州城遗址位于江苏省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和沿河村一带,始设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大象二年(580年),隋朝毁于战乱,唐代修建,宋代扩建,明代最为鼎盛,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没顶之灾,康熙三十五年,泗州城彻底被泥沙淹没,城址面积约2.4平方公里。泗州城作为州治城市共兴盛了945年,它见证了一座因古汴河、淮河而兴的漕运城市,诉说了一部与水相关的城市兴亡史。经过三年多的考古发掘,目前泗州城遗址的轮廓、布局已经基本清晰,部分重要遗存已经揭露出来,其历史、文化价值极高,2013年4月被正式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泗州城遗址;东方庞贝;保护 ;展示
盱眙县泗州城遗址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也是我国唯一遗址尚在但完全废弃的古代州城遗址,被称为“东方的庞贝古城”。泗州城遗址位于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和沿河村,面积约2.46平方公里。泗州始设于北周,州治初在宿豫(今宿迁),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移临淮(今天的位置)。唐代泗州有东西两座土城,中间隔汴河,有汴泗桥相连。唐代至明代,泗州城处于黄河与长江的漕运中心,有水陆都会之称。在宋代十分繁华,来华的日本僧人称赞它繁盛“如杭州市”。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黄河夺汴入淮,泗州城遭灭顶之,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全城彻底被泥沙埋没。泗州城不是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冲垮,而是日积月累的洪水淹没,因此泗州城下的建筑根基、街道布局都保存完好,它是中国惟一一个灾难性古城遗址。古泗州城呈椭圆形,长1.9公里,宽1公里,共5个城门,每个城门外都有扇形的瓮城,因此形状酷似少了一只腿的乌龟。自2010年底以来,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泗州城遗址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勘探与发掘,目前已发掘出香华门、普照禅寺、灵瑞塔、古汴河与东西大街等多处建筑遗迹。因此,泗州城作为曾经的繁华都市、佛教圣地,在沉睡了300多年后初露真容,同时也道出了这座因水而兴也因水而亡的古城秘密。
目前泗州城遗址现存如下主要问题:一、遗址大部分位于农田之下,现种植的稻、麦等农作物对遗址影响较小,但高大树木对地下遗址有破坏作用;二城址其余约六分之一面积位于扁担河及淮河支流以下,扁担河沿河北岸有一些厂房,对遗址环境有不利影响;三、由于泗州城遗址位于淮河岸边,地势较低,地下水丰富,遗址发掘时必须不断抽水才能工作;四、发掘后暴露在外的遗址风化加速,易遭破坏;五、已发掘出的大圣寺、灵瑞塔、观音寺、香华门、南城墙、古汴河与东西大街等区域的建筑遗存,均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长期处于地下水浸泡之中,并且有大量水草生长,微生物对水下遗址亦有破坏作用。因此,急需实施保护已发掘的遗址部分。
泗州城遗址是不可再生、稀缺、珍贵的文化资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极高。泗州城遗址的保护及利用需要通过创新的理念、方法和机制,探索一条文物保护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赢的道路,具体保护措施如下:
首先,改善遗址周边环境。在遗址范围内的村民住宅、厂房可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搬迁安置,按期限内拆除与保护无关的建筑设施;禁止挖掘水渠、水塘,禁止一切与保护无关的人为活动,清理垃圾堆。
其次,维护生态平衡。定期净化遗址范围内河道水质,保护并适当管理水生物,维持生态平衡;清理破坏遗址的深根系植物,保留对保持水土有利的低矮灌木和草被,遗址范围内加强绿化,以浅根植物为主,慎重对待高大乔木,根据景观审美要求配置农作物;组织排水,监控水土流失情况;加强遗址周边农田生态管理,治理化肥污染水质问题。
再次,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选取有展示价值的遗址内容,运用科学设计手法进行展示利用。遗址的展示方式有遗址本体展示、遗址复原展示、陈列展示等,通过展示普及与泗州城相关的历史、艺术、科学等信息,展示泗州城的历史文化,宣传泗州城低于文明。遗址本体展示是以遗址上东西大道、汴河为轴,串联遗址展示点,选取有展示价值的遗址,如香华门及南城墙遗址、大圣寺及灵瑞塔、汴泗桥等遗址作为展示点,展示处设置停留平台供观察遗址的整体或布局,展示路线以8字形路线横贯东西大道遗址及南北汴河遗址,将展示点串联起来;遗址复原展示即在遗址旁按照泗州城遗址的城池结构、道路系统、建筑布局等复建一座古泗州城,展现泗州城的历史文化,宣传泗州城地域文明;设立功能服务区作为遗址展示设置的配套设施,含停车场、博物馆、接待中心、管理用房、公共厕所等,陈列展示是通过博物馆展示泗州城出土的器物,普及历史知识。
泗州城遗址作为保存完整的罕见的州城遗址,十分珍贵,她反映了一部城市与水相关的兴亡史。古泗州城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将以独特的魅力融入到华夏文明,成为世界文化寶库中的一颗最为璀灿的明珠。因此,要加强对泗州城的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遗址的价值,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提高盱眙的知名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文化旅游、宣传地方文化形象,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利于城市之间文化交流与传承 ,增强盱眙人的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太平寰宇记》卷十六 宋 乐史.
[2]《明史·地理志》.
[3]《泗州志》 清·康熙.
[4]《泗州志》 清·乾隆.
[5]《明代泗州城考证》 陈琳 复旦大学、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第十七辑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