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文《巴黎圣母院》解读例说

2017-05-19苟建波

牡丹 2017年5期
关键词:爱斯克洛德莫多

苟建波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浪漫主义概念大而抽象,很不容易对《巴黎圣母院》这样的名著产生兴趣,从例说入手似乎是两全之策。最主要的是要跨过“理性”这道坎,学生才能真正达到浪漫主义的彼岸。

在苏艳霞、丁春锁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材《语文教程》(第二版)的第十三单元中,有一篇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的课文《巴黎圣母院》。

课文的重点是对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人物形象的分析。小说中关于美丑的对比、美丑融合为一的手法,对雨果来说是一次创新之举。而对不少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会越看越糊涂。因此,教师要传授学生有关浪漫主义方面的知识。笔者结合《巴黎圣母院》这篇课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爱斯梅拉达是美和善的化身,是勃勃生机的生命象征。她的舞蹈简直就是生命的天使,她的一句“我要他”,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石破天惊的,她敢于和国王卫队长约会的青春活力,着实能让读者跟着青春洋溢,读者怎么也看不出她早年不幸遭遇的一丝影子。尤其是为了维护人的尊严,她最后宁肯上绞刑架,也不肯和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苟且的勇气,将永驻天地间。

不幸的是,她的美貌在那样的时代并没有长存的可能,而是诱发出一系列罪恶,她最终被毁灭了。悲剧的时代,越美好的事物越会遭遇悲剧的命运。

在维克多·雨果的笔下,卡西莫多无疑是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他身体里面存留的野性,在爱斯梅拉达那不可抗拒的美和善的感召下,催生出了无比强大的生命活力。他完全摆脱了克洛德·弗罗洛副主教的恶魔般控制,从不辨是非、助纣为虐的行径中走脱出来。在保护爱斯梅拉达的过程中,他摆脱了因相貌丑陋产生的自卑阴影,大胆地爱上了爱斯梅拉达。在独木难支的保护失败后,他终于看清了把自己养大成人的克洛德·弗罗洛的本质后,把自己的“恩人”从圣母院的楼顶摔了下去,接着完成了自己最后的壮举——为爱殉情了。

雨果运用美丑对比融合的方式,获得了卡西莫多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功,值得人们尊重。但是,笔者认为卡西莫多身上的那股野性活力,更值得教师和学生关注、思考。

在这个尝试中,笔者有两个目标:一个是怎么样在课堂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而又不憷抽象的概念;另一个是让学生对《巴黎圣母院》感兴趣,而去读这本名著。于是,笔者写下了这些文字,作为资料和学生互动。当然,这个互动活动的开展有个前提,学生必须提前看完《巴黎圣母院》电影并阅读完课文。

《巴黎圣母院》的结尾,“在结束那些接连不断发生的事件之后大约两年或一年半,有人到鹰山地穴里来寻找两天前被绞死的公鹿奥利维埃的尸体,因为查理八世恩准他移葬于圣洛朗,埋在比较善良的死者当中。就在那些丑恶的残骸中,人们发现有两具骷髅,一具搂抱着另一具,姿势十分奇怪。这两具骷髅中有一具是女的,身上还残存几片白色衣袍的碎片,脖子上挂着一串用念珠树种子制成的项链,上面系着饰有绿玻璃片的小绸袋,袋子打开着,里面空无一物。这两样东西不值分文,刽子手大概不要才留下的。紧抱着这一具的另一具骷髅,是男的。只见他脊椎歪斜,头颅在肩胛里,一条腿比另一条短。而且,颈椎丝毫没有断裂的痕迹,显然他不是被吊死的。因此可以断定,这具尸骨的主人生前是自己来到这里,并死在这儿的。人们要把他从他所搂抱的那具尸骨分开时,他顿时化作了尘土”。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标题是“卡西莫多成亲”。这段是本节的最后一段。读者读到这儿时,并不会感觉卡西莫多的行为是对爱斯梅拉达的亵渎。在小说里,这位美人的追求者有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有国王卫队长弗比斯,有落魄诗人皮埃尔·格兰古瓦,现在看来作者的这种离奇结尾似乎才是最为合理的。因此,人们即便不知道这是浪漫主义的夸张表现手法,也不会深究是不是合乎常理,如同读到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可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学生还是会在脑中闪现一些疑问,比如“卡西莫多怎么会摔死克洛德·弗罗洛”“审案的法官怎么是个聋子”“克洛德·弗罗洛的性格变化让人怎么也不能接受”“爱斯梅拉达怎么会与弗比斯约会”“弗比斯后来能成亲却唯独不记得和爱斯梅拉达约会的事而没有在法庭上作证”。学生会认为这些不合常理,却从没有考虑过这里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读者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实发生。而作家这样来写,尽管有幻想的成分,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幻想,即便是夸张的,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夸张。因此,在小说中,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不合常理,人们才定义它为浪漫主义,才定义为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

相反,在《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用假结婚的方式救助无辜诗人皮埃尔·格兰古瓦,以德报怨给受刑的卡西莫多水喝,读者都愿意看到,也绝不会去深究是不是合乎常理。同样,卡西莫多保护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因为高兴胡乱敲钟,卡西莫多走出巴黎到鹰山成亲,读者也不会去深究。

也就是說,这些人们不想看到的“不想”,其实就是人们的理想;而那些绝不会追究合不合常理的“不作为”,其实也是人们的理想。正是这样带有幻想的夸张才能充分表达作家的理想,读者在作品中才能感受到爱斯梅拉达那种超越现实、超越时空的大爱。在这样的比照下,克洛德·弗罗洛才会显得那样可恶,那样可悲,那样可怜。在这样的比照下,弗比斯才会显得是那样虚伪,那样卑鄙,那样庸俗。在这样的比照下,对爱斯梅拉达的审判才会显得那样荒诞,国王出面,要教堂交出爱斯梅拉达,才会显得这样的社会是多么让人窒息而无人性。

总之,浪漫主义与理性相对立,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而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等手法。浪漫主义作家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

(汉中市科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猜你喜欢

爱斯克洛德莫多
陶土瓶与花
陶土瓶与花
身份失焦与生存实验
——《对面的撒旦》的文艺心理学分析
爱斯梅拉达形象的另一面
片段拾萃
压抑下的人性畸变
——以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解析《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形象
赞美与批评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题目功过参半
意义深远的“爱斯基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