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7-05-19石莹

中国轻工教育 2017年2期
关键词:技术型人才职业

石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浅谈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石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天津 300350)

从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出发,提出了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现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在调研大量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总结了高校在培养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最后从“重素养、重能力、强实践、复合型”的构建原则出发,提出了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构建

2014年6月23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批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对构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自此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规划》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人才层次由中职、高职、本科、硕士构成,中职和高职层次从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脉络来看,积累了相对成熟的办学经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中、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模式;而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本科、硕士两个层次而言,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目前刚刚起步或是在探索阶段。打通职业教育层次的通道,实现立交桥式的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设计。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对从事管理类岗位工作或承担管理职能的人员的知识、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办管理类专业的高校也在逐步探索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笔者以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旨在为职业教育在管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过程、体制机制保证等方面提供借鉴。所谓“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是指由应用技术大学、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将来从事一线管理工作或技术性管理岗位工作的人才,他们不同于研究型高校培养出来的管理类专业人才。他们具有扎实的管理理论和知识,还具有较强的一线管理实践能力,在职业素养、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等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优势。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简述

很多学者、专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学术研究和探索实践。张旺(2015)强调学校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在认知、交往及自我反思等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自律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包括认识、实践、追求、意志、理想、交往、沟通、协作等。[1]董泽芳(2014)对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进行了归纳,即突出全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个性发展的专业设置模式,强调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方式,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制度体系,鼓励交流互动的教学组织形式,践行尊重学生的教学管理模式、构建特色鲜明的隐性课程形式、实现全面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2]李立国(2016)比较了从工业1.0时代到工业4.0时代高等教育的形式,提出了工业4.0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他的观点是培养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与态度比知识更为重要,学生掌握普通知识比专业知识更为需要。[3]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徐涵(2010)将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为理论实践一体化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和“2+1”模式。[4]刘辉(2011)经过创新实践形成了“335-AOC”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5]谢建平(2014)在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双元”即学院元和企业元,“双创”即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6]李儒寿(2012)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形成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211”模式——通识教育学习2年,专业核心课程学习1年,实践性专业方向课程学习1年。[7]朱士中(2010)对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他列举了“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产学研培养”、“创业实践”等有代表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8]

以上简单介绍了关于中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可见在职业教育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更突出校企合作、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更加强调通识教育、专业实践和跨界培养。因此,在当今时代,面向“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体现这些特点。

二、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规格

1998年,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阐述了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即“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实际上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首先,我们需对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规格给出一个比较具体的描述。课题组通过走访企业、发放调查问卷,归纳概括出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征,见表1。

表1 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特征

企业普遍认同职业素养是企业决定是否聘用一个管理人员的重要因素,其次是其具备的综合能力,然后才是掌握技术技能的熟练程度,但是有些专业性非常强的管理岗位,企业还是很看重技术技能的。性格特征也是企业选人用人时很看重的一个因素,因为企业领导选人用人的标准和喜好不尽相同,故性格特征往往发挥着隐性作用。企业对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见图1。

图1 企业对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三、培养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如何以最佳的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是摆在职业教育面前的一个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做了大量的探索,而且在持续改进中不断前进。但是,有些问题对于学校而言是普遍存在的,甚至有的无法逾越,影响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趋利化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普遍认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范围、内容和程度因企业的意愿而异。在共同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方面,真正欢迎学校与自己合作的企业并不多。有些学校为了应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求着企业与自己签订协议,之后并没有校企合作的事实发生。有些企业是因为在某一阶段用工需求陡增,如电商、物流企业在国庆节、“双十一”、“双十二”用工达到了高峰,酒店、餐饮行业的服务员岗位流动性很大,所以企业会主动为学校学生提供短期实践的机会,以暂时解决自己的用工荒;还有些企业把准毕业生当成一种筹码,为自己获取利益而服务。

2.重知识轻技能,职业素养培养不系统

由于管理类学科的特点,很多学校仍旧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讲授内容理论性强、知识过于系统和冗余,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参与度较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以模拟实训为主,有的采用情境模拟,有的使用仿真软件模拟。由于很多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管理类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不到位的现象。

对于职业素养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学校意识到其重要性,但应对之策仅仅是一方面要求教师把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另一方面就是要求学工系统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致使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系统、碎片化,缺乏标准。而且,除了教育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职业素养类课程以外,很少有学校开设如质量意识、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通识课程。

3.针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前述,笔者归纳了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特征。其中,将综合能力划分为8种能力,其中逻辑思维力、系统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属于思维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属于交往能力;流程意识和标准化、时间管理属于程序化能力。这三类能力是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需要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得并提升的,然而目前学校缺乏针对管理类岗位人才的能力要求进行课程体系化设计,绝大多数学校认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及从事相关学生工作而获得,没有系统分析到底学生应当具备哪些综合能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的学校只是极少数。

4.缺乏针对学生需求的个性化通识教育

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跨界综合能力,这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根本。例如,在现代制造业企业从事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商务管理等管理岗位的员工不仅要懂得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对企业的机器设备、产品设计与研发、加工工艺、生产作业流程、智能控制系统、质量管理与控制系统、物流系统等有所了解,所以需要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是复合型人才。然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在管理类专业设置上,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单一,缺乏个性化;在选修课模块,无论是哲学、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还是工科课程开设的种类过少,学生选择的余地有限,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四、构建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对策

1.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

为使我国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更具特色,富有时代的特征,我们认为应构建以学生健康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遵循“重素养、重能力、强实践、复合型”的原则。

(1)重素养

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地化,从好习惯的培养、优秀意志品质的锻炼等方面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提升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怀。

(2)重能力

企业对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能力要求的综合性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要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下大力量。要构建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能力体系和评估体系,以此为依据,进一步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3)强实践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属性。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应在提升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技能等发挥强大的优势,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要注重做到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模拟与真实相结合,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培养相结合。

(4)复合型

培养跨界的、复合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复合型对于管理类人才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的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需要学校的顶层设计和内部的协同,打破专业和学科的界限,打通工、管、文的课程体系,可以在跨学科双学位、跨专业双证书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尝试。

2.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1)建立良性的校企合作关系

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是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学校要把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及时关注行业企业发布的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的社会需求,以遴选合作伙伴企业为基准,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为思路,以实现校企共赢为目标,与企业缔结紧密的战略联盟。

一是广泛联系企业,扩大合作企业数量。学校要设立专门的校企合作部门负责拓展校企合作业务,遴选有较强合作意愿且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有行业背景的学校可以发起并与行业领军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利用这一平台吸引更多企业加入合作阵营。

二是摸准企业用人需求,开展定制化培养。订单培养不失为一种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资源培养高匹配度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对口率。笔者所在学校连锁经营管理专业组建了“7-11店长订单班”,为企业培养高层次的储备干部,企业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部分课程教学。

三是挖掘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学校的师资队伍为合作企业提供涉及管理、咨询、培训等专业化的技术服务是密切校企合作关系的重要途径。学校组建中小企业服务团、派驻企业科技特派员等服务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依托企业服务项目将更快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性研究能力的提升。

(2)加大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

以人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为基点,加大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力度。做到通识教育“宽”、专业教学“精”、通用技能训练“强”,构建“通识教育+模块化技能训练+企业综合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通识教育课程要开设广泛。采用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模块化选课模式开发多样化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法论、逻辑学等领域开设精品系列课程,结合国家的形势和政策开设大型系列讲座,实现面授课程、网络课程、大型讲座、专题研究相辅相成的学习模式。

二是专业课程的设计要做到精细化、动态化。目前,高职院校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占到3/4以上,扣除企业实践课程部分,专业课程(职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实训课程)大约占教学计划的1/2以上。理论教学课时多、课程教学内容交叉重复仍是常见的现象。因此,学校要重点改革专业课程的设置,采用模块化和项目式的思路设计课程体系,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的方法优化实践课程,调整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

三是通用技能训练要逐步强化。在学生就业推荐过程中,很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通用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英语会话和写作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计算机及办公系统的熟练运用等。往往这些通用技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教师的知识传授胜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与企业实际相脱节。建议教师在教学设计前加强向企业调研学习,将企业的需求融入到实践项目中。

(3)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应把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作为一个新课题。学校领导要给予高度重视,在制度建设和政策导向上给予大力的支持。一些学校在工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例如某校从工科学生中选拔优秀者组建卓越管理者培训班,系统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并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笔者所在学校组建了智能制造学院,将自动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整合到这个学院,为培养跨界复合型人才创造条件。

以上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作为综合性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可以将跨界融通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中,实施“复合型管理类人才培养工程”,结合制造业企业对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开发适于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工程实践类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当中;建立学生下企业进行一线管理实践的常态化机制,探索定制化、小规模的订单培养模式,让学生在生产管理实践的耳濡目染当中逐步成为准一线管理者。

(4)加大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要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必须着力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实践课程要注重体系化。以系统化为原则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实践类课程,明确哪些课程可以通过校内模拟实训进行,如情境模拟、仿真模拟等;哪些可以通过校内真实的岗位进行实践,如学校内部建立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学工厂以及学校的职能部门提供实习岗位;哪些课程需要进入企业的真实岗位,如综合类实训以及学校无法实施的专业性很强的实训项目等。学校要统筹设计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按照先模拟再实践的思路安排实践教学,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是企业实践环节要常态化。工学交替也是职业教育很典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需要得到合作企业长期的支持。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企业实践三年(高职)、四年(应用本科)不断线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要求每个学期学生都要下企业实践,从企业认知、企业跟岗实习、到企业顶岗实习,进行阶段性、阶梯性的企业实践,而且实习周数逐步递增。虽然在实际操作中,难免遇到一些问题,但是学生普遍感觉收获很大。因此,建议企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切勿随意,更不能放羊,校企要在实习岗位和实践项目的设计上加强沟通,尽量与专业的吻合度高一些。

三是创新创业实践要专业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和创新创业实战在高校开展的如火如荼。对于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而言,开展“双创”教育与实践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使他们学会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的灵感与智慧,学会从公司创办和运营中掌握企业管理的规律与方法、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因此,对于创新创业实践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专业知识和人文社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实践项目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5)建立基于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体系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管理类人才培养的考核体系设计要大胆变革,加快建设基于素质和能力的考核体系。

一是强化素质和能力考核。因为学生的学习还是以课程为单元的,所以建议学校以课程教学为主线,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校首先要明确学生的素质目标和能力目标,然后教师要在每门课程中列出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计划、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并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中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培养,通过多种考核方式全面考评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二是强化学习过程考核。要彻底改变“一卷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过程性考核所占的比重,尽量降低终结性考核所占的比例。实施过程性考核,需要教师详细设计考核方案,将教学内容、实训项目、考核方式统筹设计。此外,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慕课学习资源,建立线上学习、线下辅导、线上考核的学习和考核模式,将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三是创新考核方式。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新考核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要重“质”不要重“量”。不要重“量”就是指不要把考核的重点过多地放在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上。重质就是指考核的项目要综合体现对批判思维、独立见解、问题解决、团队合作、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考核。创新考核方式可以将项目作为载体,设定不同的考核模块和考核情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考核项目,体现职业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张旺,杜亚丽,丁薇.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反思与当代创新[J].教育研究,2015(1):28-34.

[2]董泽芳,王晓辉.国外一流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共同特点及启示——基于对国外八所一流大学培养杰出人才的经验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4):83-89.

[3]李立国.工业4.0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1):6-15,38.

[4]徐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8-16.

[5]刘辉.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宝鸡文理学院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实验区建设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13-116.

[6]谢建平,蒋雍君.“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4(2):43-45.

[7]李儒寿.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湖北文理学院“211”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2(8):65-70.

[8]朱士中.美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本科教育的启示[J].江苏高教,2010(5):147-149.

(责任编辑:姚歆烨)

Building a Training Model for Appli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s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SHI Ying
(Tianjin Sino-German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Tianjin 300350,China)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applied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It sums up the current models and, based on enterprises’demands for personnel,puts forward some cultivation standards for appli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s.It also analyses the common problems,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including paying attention to students’attainments,ability and practice,and enhancing their interdisciplinary capacity, all of which should b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he appli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technology management talents;training mode;model building

G647

石莹(197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教育。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VE4072)。

猜你喜欢

技术型人才职业
人才云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打造辽西技术型标杆案例 锦州城南新区7.2.4全景声影院
职业写作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我爱的职业
独立学院在城乡规划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技术型员工激励制度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