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的文本中的“历史”要素分析
2017-05-18刘军瑞职晓晓
刘军瑞, 职晓晓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的文本中的“历史”要素分析
刘军瑞1,2, 职晓晓2
(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 2.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文章目的是探究建筑师如何将历史作为设计的资源。先列出目标,然后对比分析为建筑师的意象和具体做法,并归纳了文本中历史要素的关键词。分析得出:“历史”要素关键词为地形、园林、古城镇、民居、器物等;建筑中纪念性的有弱化趋势;公共空间日益受重视的;传统建筑手工艺受到重视。
历史; 建筑师; 文本; 古聚落; 园林; 民居
1 引题
为了研究当代知名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对历史资源的应用,笔者选择对知名建筑师的文本采用分析——归纳——类型的模式进行研究。不仅研究其表象化的含义,而且还要
发现其因而不显的指涉内涵与产生文本内涵的社会情境。
建筑师选择标准:(1)有设计作品;(2)有设计作品相关的文章发表;(3)设计作品中有于历史相关的要素; (4)文革后进入大学学习建筑学(表1)。
表1 中国当代知名建筑师简介、作品和文本中与历史相关的词
2 中部——崔恺
2.1 拉萨火车站
(1)目标或概念:具有拉萨地域特色的火车站。
(2)分析。
建筑色彩:特征鲜明,肌理丰富。做法:色彩贯穿内外,人工打毛预制的彩色钢筋混凝土墙板表面的竖向线条、纹理粗细搭配红白两色。
建筑构造:石木建筑,楼板、屋面均以方木支撑。做法:用南北向的木构系统将东西向伸展的带形空间连接起来,立面上的方木椽头穿过大厅一直延伸到站台上。
建筑神韵:如从土地自然长出,周围山峦叠嶂。做法:利用站台的长度将车站沿水平向伸展,并利用竖窗和墙板,做前后错动和高低组合。
2.2 首都博物馆
(1)目标:文化客厅。
(2)分析。
意象:盛唐建筑的飞檐。做法:本馆的大屋顶。
意象:古代的城墙神韵。做法:立面干挂石墙提起4 m,使现代幕墙有古代城墙效果。
意象:老北京生活场景。做法:五层的设置了四合院及其街道的展厅。
意象:八卦。做法:南立面的窗户则形似八卦。
意象:鼎。做法:里面金属用铜板做幕墙,铜板饰有云雷纹装饰、手工锻造龙凤纹装饰带。
3 东部——李立
3.1 洛阳博物馆
(1)目标:从传统概念中创造新形态。
(2)分析。
意象:隋唐洛阳城的宫城偏西格局。做法:中央大厅偏向一侧布置,大厅及主入口偏向西侧。
意象:园林手法。做法:在方形流线的4 个转折位置设置庭院和采光天井,在方形的对角线位置打通视廊以突出空间纵深感,便于识别。
意象:地形。做法:突出主体展馆,消隐附楼为覆土地景,当做公共活动空间。
意象:鼎。做法:外墙倾斜以求,建筑高度增加到22 m,墙面有雕刻。
3.2 费孝通江村纪念馆
(1)目标:村落公共场所;费孝通的乡土情怀。
(2)分析。
意象:弓形的村落布局。做法:建筑分解为几个和村落住宅面宽近似形体,并按照不同角度扭转。
意象:建筑与村落互动。做法:主馆围绕一个2层高的方形中庭展开,组织了一条回形流线环绕中庭到达2层的眺望平台,通过圆形窗口可以看到江村风貌。在这条流线中,人们通过漏空缝隙贯通方形的四角在连贯的运动中感知空间透视的变化,用空间语言折射出费老的学术实践历程。
意象:江南民居色彩。做法:颜色以白、灰为主。
意象:江南建筑类型。做法:纪念馆以堂、廊、亭、弄、院、桥等元素回应了江南建筑特点,可以容纳多种活动。
4 南部——魏春雨
4.1 湖南大学建筑系馆、生物馆、综合楼
(1)目标:地域特征的建筑。
(2)分析:魏春雨采用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将湖南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转换出了多种包括符合界面在内的空间类型。
意象:湘西传统民居的吊脚楼凉台及晒楼类型。做法:边庭。连通内外,种植植物,改善局部空气循环。
意象:湖南传统窨子屋。做法:在建筑界面中开凿一个或多个井,植竹。
意象:“一线天”的街巷及庭院空间。做法:狭缝空间。将结构体系与围护体系分离,形成狭缝,从侧面及顶部导入光与风。
意象:风雨引桥。做法:可将其视为空间之间的过度,置于室内及室外,形成共享空间中的交通联系体及视觉核心。
意象:吊脚楼。做法:现代建筑及环境中加以转换利用,可以形成内外过渡空间与灰空间。
4.2 张家界博物馆
(1)目标:原型与分形。
(2)分析。
意象:山地吊脚楼。做法:吊脚楼原型通过几何原型的物化过程使之具体化,从而将这种原型作为一种普遍的抽象性基因植入建筑。
意象:张家界特有的卡斯特地貌。做法:运用分形手法将两者重构与融合,生成建筑体量。
意象:当地金鞭溪河。做法:进行小尺度的转换金鞭溪河形成景观水系,抽象表达了吊脚楼邻水而建这一类型特征。
5 西部——徐行川
5.1 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
(1)目标:藏族传统建筑的特殊气质;现代航空港功能;群山环抱的地形性环境。
(2)分析。
意象:西藏公共建筑碉房。做法:确定机场风格为质朴、浑厚、崇高。
意象:西藏公共建筑两侧多为收分石砌实墙。做法:中间是入口凹廊、阳台和饰有吉祥图案的装饰布幔, 形成非常强烈的虚实对比, 并且真实地表现了建筑内部大小、主次空间的关系。
意象:西藏公共建筑里面入口和墙面对比强烈,外墙收分。做法:夸大变形这一典型特征, 以此作为候机楼立面形象的基本构成要素, 并尽量向水平方向延伸, 形成舒展的体型。三角形和梯形角部有自然收分。
意象:牛角窗。做法:是将牛头窗由平面形式抽象为空间形式, 使之雕塑化, 极度夸大尺度感, 运用于三角形、梯形角部的突出部位
意象:藏族建筑细部。做法:把藏式建筑鲜艳夺目的门楣、窗楣,做彩绘。
5.2 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工程川军馆
(1)目标:现代地域建筑
(2)分析。
意象:安仁庄园建筑。做法:以一组院落作为建筑的基本空间元素. 形成用天井所串联的单元重复排列的平面形式。
意象:安仁民居结构。做法:木结构坡顶构架,穿斗构造和螺栓连接相结合,坡屋面,灰色平板瓦,清水钢筋混凝土加当地庄园建筑的青砖清水空斗墙。
5.3 邓小平故居
(1)目标:回家的感觉。
(2)分析。
意象:川东民居。做法:陈列室入口空间采用当地农村常用的三合院形式,陈列室、门厅和一些功能用房围绕三合院院坝,主要陈列室则围成一个四合院与三合院相连,依地势而建。用现代建构方式去表达青瓦粉墙的传统形象,将支撑体系与装饰体系相分离。建筑主要支撑体系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门字架构件,满足较大空间跨度的要求。屋架顶部和檐部采用了木结构形式。从外观上看,木柱、穿斗、枋木、榫头都是真实的木结构材料和做法,在材质和尺度上更加接近于传统民居。
6 北部——张鹏举
观点:传统是一种情感。
内蒙古由于其特殊的地利、气候和经济状况,使得文化长期处于一种被动适应的状态。
北方传统建筑:(1)具体的元素和做法;(2)精神和智慧。作为建筑创作中的情感观照。
蒙古包:适合游牧生活,其适应性、可移植性和文脉传承。
敖包:永恒的时空空间,神圣、欢庆、聚会以及公共生活。
喇嘛庙:城市中心。
6.1 盛乐博物馆
(1)目标:塑造文化个性。
(2)分析。
意象:城、台、墙。做法:由青砖作为墙面的体量,形成纯净的几何体叠加,透出雄浑的性格。
意象:草原。做法:建筑体量的覆埋,延续了草地。在建筑的屋面开设采光缝,导入自然光线,在有效展示文物的同时节约了照明的费用,同时它们在地面上的构造处理犹如散落在草地上的石头。
6.2 内蒙古恩格贝沙漠科学馆
(1)目标:村庄、群落。
(2)分析。
意象:当地民居平面形状。做法:正交又表达了某种秩序,而这种秩序直接来源于本土造屋的地域性特征。
意象:当地民居体量。做法:将建筑分解成和民居尺度相近的体量放置在土地上。
意象:当地生土民居像从土里长出。做法:嵌埋。用嵌埋的方式削弱展厅的大体量,使建筑高度和当地民居相近。
意象:当地民居开窗。做法:本建筑借鉴当地民居开窗尺度及位置,北实南虚。
7 结束语
(1)建筑师文本和历史相关的词汇是园林、古城镇、民居、器物、诗词等。
古城镇的空间尺度和道路系统、园林步移景异的效果、空间节点处理建筑与景观的比例;民居中的结构、构造、材料、空间、颜色、细部甚至构件纹样,都为建筑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纪念碑性的消解。
对园林和传统城镇重视。
与地形地貌结合,追求建筑和基地融合,建筑的体量和周围环境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几个案例都提到,要让建筑像从土里长出来,或者是山城相依。这种现象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体量的削减。一方面通过分割、嵌埋、覆土等手法消解大的建筑体量;另一方面通过架空、窗口、屋顶平台实现建筑内外的互动。建筑的纪念性弱化,公共性凸显。
(3)手工艺的重视。
追求当地的建筑与城镇机理,无论是墙体还是屋盖,建筑师关注到了当地的做法。
将传统工艺应用在建筑上,夯土、箍窑、砌砖等工艺得到重视。建筑工艺对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建筑中工艺意识的觉醒,反映了对个人对传统的重视。
[1] 王明珂.反思史学与史学反思:文本与表征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 崔恺,单立欣,张广源.拉萨火车站[J].城市环境设计,2010(Z2).
[3] 崔恺,崔海东.文化客厅——首都博物馆新馆[J].建筑学报,2007(7).
[4] 李立.历史的凝思——洛阳博物馆新馆建筑创作[J].建筑学报,2010(4).
[5] 李立.乡村续语费孝通江村纪念馆[J].建筑学报,2011(4).
[6] 魏春雨.有室之用——湖南大学建筑系馆[J].时代建筑,2004(5).
[7] 魏春雨,张光,沈昕.一次“弱建筑”的尝试——长沙天心阁文物交易中心[J].新建筑,2014(3).
[8] 魏春雨,刘海力,齐靖.原型与分形——张家界博物馆设计 [J].建筑学报,2016(1).
[9] 徐行川.承传统之蕴创现代之风——拉萨贡嘎机场候机楼藏族建筑文化的探求[J].建筑学报,2001(1).
[10] 徐行川,刘锦标,傅忠庆当代建筑的地域化思考——介绍“建川博物馆聚落之川军馆及其街坊”设计[J]. 建筑创作,2006(6).
[11] 徐行川,高芸.回家的感觉——邓小平故居环境改造工程创作感想[J]. 建筑学报,2004(8).
[12] 张鹏举,张恒.盛乐古城博物馆[J].建筑学报,2008(3).
[13] 张鹏举.分解、正交、嵌埋——恩格贝沙漠科学馆的设计策略[J].建筑学报,2012(10).
[14] 吴良镛. 建筑文化与地区建筑学[J]. 建筑与文化,2014(7).
[15] 夏铸九.重建灵魂[J]. 中国服饰,2014(6).
[16] 任剑涛.祛魅、复魅与社会秩序的重建[J].江苏社会科学,2012(2).
[17] 刘军瑞, 史文剑, 职晓晓, 等. “鼎”与博物馆建筑[J].南方建筑, 2012(3).
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8357)、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2015-ZD-039)、河南理工大学校级教改重点项目(2015JG044)资助。
刘军瑞(1982~),男,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建筑史;职晓晓(1982~),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规划。
TU-86
A
[定稿日期]2016-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