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

2017-05-18董和桂孔繁琳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9期
关键词:食源性阳性率菌株

董和桂,孔繁琳

(泰安市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科,山东 泰安 271000)

综合医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与分析

董和桂,孔繁琳

(泰安市中心医院公共卫生科,山东 泰安 271000)

目的分析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数据和管理方法,进一步规范监测工作,为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三年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完善,明确监测范围、监测对象,加强采样技能培训。结果通过三年的监测显示,2014年检出菌株76例,阳性率34.23%;2015年检出菌株112例,阳性率55.17%,和上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46,P<0.05);2016年检出菌株208例,阳性率44.71%,和上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7,P<0.05)。结论采样阳性率直接反应食源性疾病的监测质量,因此只有提高监测意识、严格掌握采样病例诊断标准,掌握正确的采样方法和技能,才能确保监测效果。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管理;分析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及中毒性疾病[1]。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我院作为山东省首批国家级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哨点医院,对来院就诊的符合监测病例的腹泻患者常规采样监测,现将我院3年来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分析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及方法

监测病例为2014年~2016年来院就诊的的符合监测病例定义的全部就诊患者。监测病例为由食品或怀疑食品引起,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我院主要科室以肠道门诊、急诊科为主。

1.2 标本采样、送检及流程

哨点医院监测重点科室临床医生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例进行信息收集,同时在医生站填写《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基本信息通过HIS系统自动获取,只需填写主要症状和体征、临床诊断、暴露信息、生物样本采集信息等。医院每日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测病例信息和核对数据,市疾控中心每日对上报病例信息进行审核,保证上报数据质量,采集标本后,送检验科检测。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报告及检测流程、病例标本检测流程见图1、图2。

1.3 检测指标及样本数量和分布

检测指标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采集的粪便或肛拭样本,应尽量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每周样本均匀分布、合理分配,夏秋季每月样本数量不少于20份,其余月份,每月采集样本数量不少于10份,同时做好信息登记。

1.4 检测分工与检测方法

医院负责4种致病菌初步鉴定,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初筛疑似阳性致病菌菌株的复核鉴定和诺如病毒的核酸检测,致病菌分子分型和药敏试验由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承担。检测方法依据《2013年山东省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中的第五部分《生物样本检验标准操作程序》。

1.5 质量控制

山东省疾控中心组织全省培训、泰安市疾控中心负责辖区内的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确保病例信息采集质量,标本送检率及检验准确性。实验室检测人员,经过培训,具备检测病原菌的技术能力,按照标准程序进行实验操作,对试剂耗材均进行技术验收和质量评价,各检测实验室均参加外部能力验证、内部质量控制,多级审核监测数据,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完整性。

图1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报告及检测流程

图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标本检测流程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014~2016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阳性结果和各检测科室监测结果见表1、表2,2014年检出菌株76例,阳性率34.23%;2015年检出菌株112例,阳性率55.17%,和上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46,P<0.05);2016年检出菌株208例,阳性率44.71%,和上一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7,P<0.05)。

表1 2014~2016年阳性株检测结果(株)

表2 2014~2016年各监测科室监测结果(n)

3 讨 论

食源性疾病监测是国家为了更好掌握食源性疾病发病及流行趋势,提高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能力,预防与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而开展的一项多部门联动的监测工作[2]。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不仅为政府制定和调整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也可早期识别具有潜在公卫生意义的食源性健康损害[3-4]。开展此工作的目的是对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数据和管理方法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食源性疾病防控策略、规划和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显示,在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中,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和诺如病毒检出较高,副溶血性弧菌、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检出较少。与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腹泻人群的监测显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出率在10%~20%[5]一致。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在各种食物来源的病例中检出均较高,提示致泻大肠埃希氏菌的食物污染机会多,覆盖面广,值得高度关注。其次是诺如病毒检出较高,由于诺如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性强,应限制生食,对于部分可生食的蔬菜以及水果类食品应彻底清洗,以降低微生物感染机会,应引足够重视。

本研究表明,急诊科标本采集数量多、阳性率高,主要因为我院正常上班时间腹泻患者由肠道门诊负责,其余时间由急诊科承担,从门诊日志来看,正常上班时间腹泻患者远远少于夜间患者,可能原因是单纯腹泻症状较轻的患者,一般就近对症治疗,夜间部分社区、诊所无人值班,出现症状后一般选择到综合医院就诊有关。

本研究显示:2015年采样阳性率较高,可能公共卫生科加强督导与培训,采集的正确性、样本专用管存放、及时送样等有密切联系。2016年采样量虽然较大,但阳性株发现数下降,主要是2016年肠道门诊由内科医生轮值,班次更换频繁,培训不到位有关。这也说明,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仍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综合医院工作繁忙,大多数医师认为食源性疾病监测监测流程繁琐,信息报表填写内容较多,占用精力较大,难免有抵触情绪,不能及时留取分泌物和排泄物,导致实际发病率和报告率差距大,漏报率高。因此,医院需借助信息化优化监测流程,研发食源性疾病监测管理模块,实现报告卡内网传输,患者基本信息自动提取,通过HIS系统生成门、急诊日志,数据由局域网传输给公共卫生科,实现无纸化办公,减少临床医生工作量,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医疗机构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工作,我国食源性疾病监测2011年开始,起步较晚。为配合地方和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掌握重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诊断提供病原学证据,综合医院加强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意义重大,应进一步规范监测流程,加强监测管理,提高标本采集阳性率,为做好食源性疾病的预警与防控工作作出应有的努力。

[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章第一百五十条,2015.

[2] 胡菊妹,董 旭,沈志昊,等.信息化管理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中的应用[J].浙江预防医学,2014,26(10):1074.

[3] 王继军,盛法林,滕臣刚,等.25家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情况调查与监测工作模式探讨[J].现代预防医学,2016,43(8):1390-1393.

[4] 李晓丽,付中建,刘 玲,等.2015年寿光市食源性疾病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9):177-178,180.

[5] 陈 艳,朱芳仪.舟山市201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7):1025-1026.

本文编辑:吴 卫

R155.3

B

ISSN.2095-8242.2017.009.1762.02

猜你喜欢

食源性阳性率菌株
菌株ZYRH-19的筛选鉴定及其合成韦兰胶的特性研究
灰树花工厂化瓶栽菌株筛选试验
秋冬季高发食源性疾病的危害与预防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论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
夏季食品安全头号杀手——食源性疾病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肝病相关抗体阳性率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