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秀“铯”不可餐警惕核污染食品

2017-05-18本刊主笔季天也

环境与生活 2017年5期
关键词:核污染放射性物质放射性

◎本刊主笔 季天也

秀“铯”不可餐警惕核污染食品

◎本刊主笔 季天也

今年4月间,全国多个地市都在陆续清查来自日本核辐射区的食品。时隔6年,福岛核事故带给日本食品安全的阴影仍然没有散去,连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也对日本进口食品战战兢兢。于是一堆问题就来了:这些食品是怎么被放射性污染的?危害有多大?应该怎样防范呢?

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高能射线会打碎DNA,从而致癌、致畸。

牛奶和红肉中都有天然辐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就算没有人为核污染,自然界中本身就存在一些天然辐射源,比如钾-40、氡-222和铀-238等天然放射性核素以及宇宙射线。根据联合国原子辐射影响问题科学委员会的统计,全球普通人(非放射性从业人员)每年受到的有效辐射剂量通常在1~10毫希之间,平均2.4毫希,其中约0.25~0.4毫希来自吃喝摄入的天然放射性核素。

正常情况下,钾-40是最丰富的天然放射性核素,主要藏在牛奶、红肉、香蕉等富含钾元素的食物里。假如每周吃两根香蕉,一年下来受到钾-40的辐射剂量约有8.1微希(1微希=0.001毫希);每天喝一袋标准包装(250毫升)的牛奶,一年受到钾-40的辐射剂量为22.9微希。当然,每年几毫希的辐射剂量,对人类的组织修复能力来说根本不是事儿。至于喝牛奶、吃香蕉增加的剂量,可以忽略不计。

核泄漏发生后,牛奶是最早沾染放射性物质的食品之一。

核泄漏来袭 叶菜首当其冲

一旦发生日本福岛那样的严重核事故,会有N多种大大小小、平时见不到的放射性物质从现场释放出来,包括氚、碳-14、硫-35、钴-60、锶-90、锝-99、钌-106、碘-129和碘-131、铀-235、钚-239、铯-134和铯-137、铈-103、铱-192、镅-241等。它们玷污食品的路数无外乎下面几种。

①通过尘埃、雨滴的形式沉降在人的食物(如瓜果蔬菜)或禽畜的饲料表面;

②随空气和雨雪被家养禽畜和野生动物摄入;

③侵入土壤和水体后被菌菇、农作物及水生生物等吸收并富集,不过由于土壤迁移性差、水对放射性物质稀释作用较强,这种污染方式的范围相对局限。

人吃了这些食物,就相当于把放射源带进体内。放射源产生的高能射线会近距离杀伤周围的组织细胞,埋下发炎、不孕不育、致癌、致畸的隐患(参见本刊2016年6月号《十面埋“辐”你知多少》一文)。

核污染扩散后,最早遭殃的一般是蔬菜(特别是大叶蔬菜)和牛奶。相反,密封性好的包装类食品则不会轻易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比如罐头食品或塑料包装食品。令人宽心的是,这些人工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大部分都是“短命鬼”,等不到污染人们的吃喝就已经衰变殆尽了。真正要紧的只有铯、碘、锶等少数放射性核素。

远程核污染三大干将

放射性铯可以说是影响力最强的一个。它在环境中的迁移速度相当快,核泄漏早期就能从大叶蔬菜里检测出来,也能迅速从受污染的饲料转移到牛奶中。铯的化学性质和人体内常量元素钾非常接近(它俩是同族兄弟),它进入人体后,会像钾一样广泛分布在全身细胞内液中,一边参与各项与钾相关的生理活动,一边对人体全身的细胞和DNA进行无差别杀伤。

土豆经辐照技术处理后可以避免长芽变质,其保存期可延长到半年以上。

和同样具有放射性的钾-40相比,铯-137可凶残多了:正常成年人体内十几毫克的钾-40,一年贡献的辐射剂量也才390微希。倘若铯-137进入体内,理论上只需不到0.2毫克就能释放足以致命的有效辐射剂量——8希。用狗进行的实验显示,每公斤体重含有4.1微克铯-137,就会在3周内致其死亡。更难缠的是,放射性铯的半衰期都不短,铯-134是2.1年,铯-137更是长达30年,对食品和食品生产是个持续性威胁。

同样迁移快、分布广的放射性碘(以碘-131为主),危险性仅次于放射性铯。它专攻脖子上的甲状腺,最终可引发甲状腺癌。甲状腺在人体内分泌系统中位高权重,掌管着新陈代谢节奏、钙平衡、生长发育调节等等。所以,碘-131对幼儿和青少年的迫害格外严重。

不过平心而论,它发起威来还是比铯-137厚道一些。一方面,甲状腺是人体唯一需要碘的组织,碘-131只要进了人体,几乎全员直奔甲状腺,而它的杀伤半径只有3毫米左右,伤不到其他组织器官。正是因为这一点,碘-131既可以把甲状腺里的正常细胞“黑化”成肿瘤,又能够定向消灭这些肿瘤而不会殃及别处,可谓既能致癌、又能治癌。另一方面,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不出3个月,放射性就剩得连原来的千分之一都不到了。

锶-90和钙也是同族元素,化学性质非常相似,人体内的钙分布在哪儿,锶-90被人摄入后就祸害哪儿。因此,除了七八成的摄入量随正常代谢排出体外,剩下的锶-90主要在骨头和牙齿中蓄积,导致骨癌、邻近组织癌变或白血病。

锶-90是核燃料的主要裂变产物之一,也是核试验后放射性尘埃的主要成分。1945年~1963年,美国在内华达州先后搞过100次核武器试验。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进行的一项涉及32万颗儿童乳牙样本的《幼儿牙齿研究》显示,在距离核试验地远达2000公里开外的圣路易斯市,1963年后出生的儿童,乳牙中锶-90的含量比1963年前出生的孩子高50倍。这项研究还说服了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与英国和苏联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的条约,以限制放射性尘埃的排放。同样值得重视的是,锶-90的半衰期约为29年,具有持续污染的能力。

食品核安全标准起点高

原则上说,这些很“污”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只有在核设施出了状况,才会在食物和自然环境中露面,人们自然要给它们的含量划出安全警戒线。目前,国际上最权威的通行标准,是联合国下属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进入国际贸易的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指导水平》(下简称《指导水平》)。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由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2年共同创建,是以协调各成员国食品法规和技术标准为宗旨的唯一政府间国际组织。这份《指导水平》制定于1988年,2006年修订后又进一步增加了放射性核素的数目,正是为了防范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这种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危害食品安全而准备的。

《指导水平》将食品种类简单分成婴儿食品和非婴儿食品两种,将放射性核素分成4组,计量单位是贝克/千克,表示一千克食品中每秒有多少个原子发生衰变。其中两组放射性核素在两类食品中的限值相同,分别为100贝克/千克和1000贝克/千克。对于另外两组放射性核素,婴儿食品的限值均是非婴儿食品的1/10,也就是严格10倍。需要注意的是,天然来源的放射性核素不在《指导水平》之列。

世卫组织介绍,《指导水平》划的安全线,是按照辐射剂量每年不得超过1毫希的国际标准而设的,已经比较严格了。纵然有食物受到核污染,只要不超标就意味着它不足以伤人,可以放心吃。

我国格外重“铯”

由于国际通用的《指导水平》对食品的分类比较粗略,各国根据具体国情对自家的标准进行了相应细化,一般分为奶制品、蔬菜、肉蛋类、饮用水及其他食品类。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包括我国在内的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从日本进口的食品还设置了一套针对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的安全标准。

常见的远程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以β射线为“凶器”杀伤人体

用来粗测蔬果辐射剂量的简易仪器,计量单位为微希/小时。

和《指导水平》相比,不同国家对同一个项目的限制往往有严有松,这主要与饮食习惯差异、食品匮乏程度、经济状况、国家政策等有关。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韩国的标准比较严,其中中国大陆对牛奶及奶制品、蔬菜、粮食、肉蛋类中放射性铯的要求,比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严格;菲律宾对日本进口食品的依赖性比较大,标准就相对宽松——不管什么类别的食品,放射性限值都是1000贝克/千克;蔬菜在欧盟国家的进口量和膳食比重较小,于是欧盟对蔬菜中碘-131的放射性限值就比其他类别定得宽松;中国香港、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均对碘-131加严,而对铯-134和铯-137相对宽松。

防辐射也忌防卫过当

这几个放射性核素,都因为和人体的某些必备营养素有着相似或几乎一致的化学性质,才容易被人体吸收和蓄积。所以,对抗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大量补充那几种不带放射性的必备营养素,通过这种“人海”战术,对可能或已经摄入的放射性核素起到稀释和排挤的作用。比如补充钙片或多吃高钙食物可防止锶-90在骨骼和牙齿中沉积,并有助于将已经摄入的锶-90排出体外;减少或预防放射性碘被甲状腺吸收,就通过吃碘化钾药片等方式多吃些非放射性碘,一旦甲状腺中的碘饱和了,多余的碘就会辗转随大小便被排掉。

以钴-60为放射源的食品辐照设备正在对水果进行辐照灭菌

不过,笔者也要给大家提个醒,即便是人体必需营养素,也有过犹不及一说。比如钙过量容易引发食欲不振,影响肠道对其他矿物质的吸收,甚至出现高钙尿症;碘过量会“降智商”、引发高碘性甲亢和自身免疫病;钾过量可以导致机体酸碱失衡、肌无力、心律紊乱。所以和放射性污染开“怼”的时候,也别因为谈辐色变而用力过猛,尤其不要指望加碘食盐能代替碘化钾药片的补碘作用。那里面的含碘量对甲状腺来说杯水车薪,吃多了反而会因为高盐摄入造成其他健康问题。

食品辐照灭菌没有核残留

不正常的核泄漏威胁食品安全,那正常上架销售的所谓“辐照食品”又如何呢?

食品辐照是上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利用X射线、γ射线等高能放射线(通常以钴-60、铯-137作为放射源),彻底消灭食品中的细菌、真菌、虫卵等病原体,既能延长食品货架期,又不破坏其口感和风味。这种方式听起来可怕,但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发布过联合报告,指出辐照技术和其他合法食品加工技术一样靠谱,按规定剂量辐照的食品不存在安全问题。它对食物营养成分的破坏,也不超过传统加工方式的破坏。

既然放射性物质能威胁食品安全,怎么辐照的食品就例外了?

食品接受辐照时,只是隔空吸收放射线的能量,而不是直接把放射源接触到食品上,因此并不会受到放射性物质污染。而且,这种辐照所用的能量较低,不会激发食品中的物质产生“感生放射性”——即原本稳定的材料因为接受了特殊的辐射而产生的放射性。所以,辐照食品和前面介绍的放射性污染食品,是有本质区别的。

当然,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04)的要求,经过辐照处理的食品或食品配料,都要有辐照标识或相应的文字标识。一方面是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食品或配料被重复辐照——这是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办法》禁止的。

总之,辐照技术作为一种成熟安全的技术,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实现了商业化应用。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正式批准了辐照食品,目前有6大类食品允许进行辐照,分别是谷物豆制品类、干果果脯类、熟畜禽肉类、冷冻包装畜禽肉类、香辛料类、新鲜水果蔬菜类。只要辐照处理过程符合国家规定,那么辐照食品对于人体健康不仅没有影响,卫生安全性也得到了提高,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

本栏目责编/季天也jtyair2013@vip.163.com

辐照处理过的食品或配料都有这样一个辐照标志,既是为了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也是为了避免重复辐照。

锶-90的化学性质和钙相似,被人摄入后会蓄积在骨骼、骨髓中,可导致骨癌和白血病。

猜你喜欢

核污染放射性物质放射性
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
日本约18万人署名反对核污染水排海
中医治疗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研究进展
A Meta-Analysis of Treating Radiation Proctitis by Retention Enema with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食物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了还能吃吗
核污染伤员医学洗消站的建设要点
食物
来自放射性的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