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觉的逻辑”

2017-05-18柯毅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陶罐素描赏析

柯毅

(北京电影学院 美术学院)

影视虚拟空间设计专业是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为适应新的媒体发展而开设的面向数字艺术的新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本课程改革就是为了适应新专业的未来发展,着重培养造型研究性能力和艺术性思维能力。造型训练也从绘画技法的教学转到引导学生以创意研究为根本,造型手段为工具的多样化训练手段。以期改变原来一个班都画成一样风格,只有唯一标准的技法训练性课程面貌,拓展了对造形基本功的理解。

“结构是系统的组织方式,是事物表象下的内在。”

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创作中的研究工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西方艺术史中大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早期,从丢勒的透视研究到达芬奇的机械图示。无不具有理性和神秘主义的特点,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后来素描被赋予独立的审美价值,在前苏联的美术学院唯美的现实主义人体素描中达到顶峰。但作为虚拟空间设计本科专业基础研修手段,我们希望能还原这一素描的原始功能——视觉研究的工具性。而素描作为“画”则成其为研究后的“副产品”呈现出来。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素描的风格、材料、光影关系,甚至是素描的“艺术美”都成为较次一级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把握两个层面的“结构”研究。第一层面是用素描去解析物体,达到深入理解物体的物质性,功能性的结构关系。通过脑、眼、手的协调把握,提升对对象的结构关系的实质性把握。而第二层面则是画面结构,这是从第一层面提炼和抽象出来的元素,通过重新组织成为带有主观理解和知性把握相结合的画面性结构语言。

课程共分为四个单元:

第一单元:陶器(作业尺寸:546X787)

陶罐作为农耕文明最为常用的生活器具,成为我们最开始的研究对象。陶罐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手工器具,天然的带有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其优美的体型是通过对泥土施加旋转的扭力来造型,这一方法得出的形体具有中心对称的结构特点,而人手的手型和施力大小不同,可以产生出千变万化的器形来。这种旋转的力量加上工匠手的压力调节产生出多样优美的造型,犹如女人体般微妙而静溢。

作业赏析一:作品通过平面化的处理手法,将罐体结构线与装饰纹样结合起来。画面呈现一种淡雅、静溢的气质。图案与线条的虚实与节奏的变化处理的恰到好处。水平线与弧线的对比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椭圆结构线的反复穿插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形成了一种透明的效果。(图1) 《陶罐》刘雨芊

作业赏析二:作品将结构经纬线作为实体虚化的手段,形成一种数字化场景的虚拟表达,通过结构线的三维透视处理,形成空间和形体体积的暗示,表达了不同形体之间的对比与节奏关系。(图2)《陶罐》 周方达

作业赏析三:通过将罐体的平面、立面和透视形以某种方式组织到一起,进而实现一个丰富而又统一的画面构成结构。点与线、面与透视形交错漂浮,形成一个理性而又动感的画面关系。(图3) 《陶罐》刘杰

第二单元:机械(作业尺寸:546X787)

自行车作为工业文明中最为常用的简单器具,是我们研究的第二个对象。一个三角支撑,两个轮子和一个齿轮传动装置几乎就是自行车的全部。如此简单实用的发明,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多少方便。这一结构可以说是神奇的。视觉上,极为简单:直线,圆,弧线。但细节又极为丰富:齿轮,纹理,钢丝,这些细节总弄得你无从下手。所以,整体与细节的协调表现一直是这个单元的难点。

作业赏析一:圆与三角的构成关系,被放大到画面之外。细节的表达服从于画面结构关系。三个视觉表达中心通过三角形骨架连接在一起,形成主次关系。如果这三个点能在画面中更加理性的构成(几何化),则会更好。(图4) 《自行车》张译元

作业赏析二:画面具有浪漫主义气质:“十八岁的单车”是这一画面的意向结构。画面构图稳定而饱满,主体造型准确。落日余晖映衬着单车平实稳定的结构线,画面气氛感觉非常协调。(图5)《自行车》张婧雅

作业赏析三:这是一张视觉冲击力很强的结构素描。近乎超现实的刻画了后轮变速器的结构与质感,在点、线、面的虚实变化中,形成一种有力的画面结构语言。直线和曲面、虚实和质感,相得益彰。(图6)《自行车》潘恬

第三单元:有机体(作业尺寸:546X787)

有机体是自然的结构体系,植物的结构,动物的骨骼都遵循着自然界的生长规律。有机体的结构也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和所处环境之间保持非常紧密的对应关系。从远古生物到恐龙到人类,经历了自然环境的几次巨大变化,变化孕育出新的生命,新的结构形态。旧的物种消亡,新的物種诞生,周而复始。

作业赏析一:对于生物体的研究,采取手术刀式的理性手法,对猪的头部进行解剖性研究。通过三个不同层次和角度的近乎照相写实般的细致描绘,获得一种超现实的画面感受。(图7)《猪头》周方达

作业赏析二:鹦鹉螺的螺旋中暗含了斐波拉契数列,而斐波拉契数列的两项间比值也是无限接近,这是自然界中的数的表达,展现了数学性结构语言的美感。(图8)《鹦鹉螺》刘雨芊

作业赏析三:“狮与鹿”这一对自然天敌被并置结合,形成一种食物链的循环结构,凶猛与善弱也许是一回事。(图9)《狮鹿》姚骅

第四单元:空间(作业尺寸:546X787)

从物理的空间性到达心理空间的探寻,是这一单元的主题。物理的空间表达带来二维画面的分割,剥离和重构。画面空间的试验、转化、想象则带来心理空间的感悟。

作业赏析一:本作品以女人体与哥特式教堂空间进行巧妙结合,尖拱的反复出现,形成焦点空间,寓意着母性的温暖。同时形成一个极具韵律感的空间形态。透视线的运用加强了这一空间的吸引,形成了一个宗教性感觉的空间场域。(图10)

《圣母》周方达

本次课程基础教学改革成果显著。学生在绘画时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研究性绘画方法促使他们将绘画技法和研究对象置于整体考虑中,随所要表达对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表现技法。理性的研究和感性的表达相结合,最大限度的开发他们头脑中的创意和想象力,为下一步的设计课程提供更为宽泛的基本功,艺术与设计思维的训练也纳入造型基础训练当中。

猜你喜欢

陶罐素描赏析
陶罐(外一首)
武汉素描
素描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跟踪导练(一)4
值钱
凡·高的早期素描
自制陶罐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