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品古厝

2017-05-18周传馨

海峡摄影时报 2017年5期
关键词:瓷雕古厝燕尾

周传馨

雕梁画栋、门楣题字、燕尾脊、砖雕等,古厝里的细节之美,无不彰显着“匠心营造”的态度和情怀。

门庭题字:后世子孙的处事信条

宁德福安楼下村,保存至今的30多座古厝,多为明清建筑,尽管岁月沧桑华彩不再,但门庭施以楹联,厅堂挂有诗词,闽南文化气韵盎然其间,洋溢着儒家耕读文化的温情。

楼下村位于柏柱洋的南面,全村有500多户、2000多人丁。“砚水盘池具有万里江河之势,片言只字宛见千古圣贤之心。”照壁的书法作品笔墨、文句颇见学问。再看这门边藻池的题诗:“郭南处士宅,门外罗群峰。胜概忽相引,春华令正浓。山厨竹里爨,野趣藤间舂。对酒云数片,卷篇花万重。岩泉嗟到晚,州县欲归慵。”很有一些陶渊明的闲适。残留的匾额“春风和煦”四个大字,淡淡遗墨仍不失风雅。

这里世代相传的耕读家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家子弟。古民居门庭上的题字,成为后代子孙为人处事的信条,祖辈辛劳创业的精神和乐善好施的德行,他们牢记于心。

“闽南的乡土文化,不仅是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那些青石上铭记的家训、碑刻都在讲述着老厝的历史。”石刻拓片爱好者姜玉荣如是说。

常出现在红砖楼门前的青石石刻,是闽南建筑的一个显著特点,上面的碑文常是“起厝公”留给后代朴素的家训和先祖创业史,也有近代名人的题字、诗词。当人们专注于红砖楼的精巧结构和精美雕刻之时,常常忽略了这些记录着一个家族迁徙兴盛和历史功绩的石刻文字。随着老屋的倾覆、城市的拆迁、盗贼的肆意挖掘,能保留完整石刻的古厝不多了。

“在拓印了这么多古厝石刻之后,我有时会突然发现,相隔遥远的村落有时承继着同一段刻骨的经历。”姜玉荣每做一次拓片都会有新的感触,“海外华人的爱鄉故事、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的手书常常会在这些碑刻中出现,这是一部写在房门前的历史。”

剪瓷雕:古厝檐角的一出戏

门亭楼上剪瓷雕,或人或物神形俏。

历史故事瓷艺表,民间绝技一姣姣。

临海而息,以海为家,八闽独特的海洋文化赋予其人民热烈旺盛的想象力。大胆而创新,表达淋漓尽致,于是色泽鲜亮的宫房庙宇随处可见:红如赤焰,蓝若碧空,绿似青草,黄为灿金……驻足环视,屋脊、檐角、门楼、壁画,角角落落的剪瓷雕让人移不开眼。

剪瓷雕,亦称嵌瓷、剪黏。是一门以残损价廉的彩瓷为原料,利用钳子、木锤、砂轮等工具,将原料剪、敲、磨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瓷片,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的装饰艺术。

据记载,这门独特的工艺是古代闽越建筑师独有的工艺,目前仅存于闽南、粤东、台湾西部一带。剪瓷雕融合了泥塑、绘画、雕刻等各项工艺,其繁多造型无不栩栩如生,传递祈福祝愿的涵义以及道德教化的功能。

相传,最早的剪瓷雕是在唐代初期由中原地区传入闽南;宋代有记载可考证的寺庙已开始使用此技艺;直到明代,闽南人盛行兴建祖祠,使得剪瓷雕工艺愈发成熟,传至台湾甚至海外。

剪瓷雕大致可分为平雕、浮雕、半浮雕、叠雕与立体圆雕几类。平雕注重整体构图,层次单一却不失色彩与故事;浮雕与半浮雕优在凸显画面,透视与错觉令造型呼之欲出、生动有趣;叠雕多出现于屋顶,而立体圆雕则适用于塑造人物。

这古厝屋顶的流光溢彩具有不朽的艺术价值,使人惊叹流连。其制作,无疑需要熟练精湛的技巧和丰厚渊博的人文宗教知识。

穿梭于闽南村庄的小巷中,祠堂屋顶、庙宇回廊上的剪瓷雕显得华丽张扬,热闹非凡。当其一经完成,风吹雨淋也无法褪去那鲜亮的颜色。它们无声地站在那经历岁月、遇见故事。然而,现代工厂的发展以及手工艺人的转行使得剪瓷雕渐渐没落,传承之路异常艰辛。

工业化永远代替不了手工坊制作赋予工艺品所特有的灵性与韵味。

燕尾脊:侨乡檐上燕双飞

流畅的曲线飞扬挺拔,轻巧、俊逸的燕尾剪出了岁月的流光。红的、绿的、精致细腻的各种装饰,飞龙彩凤一跃脊上,合着七彩的云纹装饰,这般传神动人,着实叫人惊叹闽南人的鬼斧神工。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燕尾脊只有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随着习俗的流传,时间长了,人们对习俗的奉行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只要有经济基础都照盖不误。”对闽南文化颇有研究的网友“印象石狮”如此解释。不但如此,人们还用不同的云纹、神兽装饰燕尾脊,代表不同的寓意,一般为蝙蝠、夔龙拱璧,狮首及图像人物。

普通民居一般是用云纹装饰燕尾脊,有钱人家则会装上些装饰性的神兽作为镇宅之用,而寺庙的话则多采用色彩绚丽的瓷贴,用五颜六色的瓷片贴成龙或其他神兽的样子来做燕尾脊的装饰。

正是人们这些美好的祈愿让燕尾脊更加美丽动人,成为闽南乡间一道亮丽的风景。殊不知“燕尾脊”也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即尖端放电。所以雷雨季节,闽南的古大厝常因有“燕尾脊”的缘故,而使居民少受伤害。

漫步于闽南乡间,红砖古厝错落有致,流光多彩的燕尾脊参差交错,一幢接一幢,像极了一座座宫殿,所以,人们又称这样的建筑为“皇宫体”。但为何闽南一带会有“皇宫体”的建筑?这还得从“赐汝一府皇宫起”的传说谈起。

相传唐昭宗光化年间,惠安县黄田工部侍郎黄纳裕的侄女黄小厥,有幸被闽王王审知选入宫中,因其才貌双全后来又被立为王妃。

有一天下着大雨,闽王在端明殿批阅了一大堆奏章之后,回到后宫,看见爱妃坐在窗前流泪,便问道:“爱妃,你住在宫里,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还有什么不称心的呢?”

黄王妃回答说:“我想家!亲人们身居茅屋,又地处滨海,遇到大雨加上大风,经常是茅飞屋塌,苦不堪言。如今这样大的雨,一家人不知遭受多少罪呢!”闽王怜惜她牵挂亲人之情,答道:“爱妃不用烦恼,寡人赐你府上建皇宫式的房屋吧!”

黄王妃听罢,眼睛一亮,立即跪下谢恩,随后对传旨太监说道:“陛下赐我府可建皇宫式的房屋,你速去传旨。”闽王说的“你府上”是单指王妃的家,这时她说成“我府”是故意含混其义,让太监误以为是指整个泉州府,以造福家乡。于是整个泉州府,特别是达官、豪绅、富商和华侨,甚至普通百姓人家,纷纷仿效王府的样子造起了房子,这种房屋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既有天井相隔,又有回廊连接,更有燕尾脊直指天空,雍容稳实,气势宏大。

沿海的庙宇、村中的古厝、路边的祠堂、斑驳的民居,高高翘起的燕尾诉说着昨日的故事;拔地而起的高楼、展示闽南风情的动画、复古的学堂、怀旧的印花T恤,随处可见的燕尾见证着今日的传奇。它并不会就此消失,它的美要让更多人知道。

雕梁画栋:

东方美学的集大成者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雕梁画栋瑰丽壮观,体现了东方人的价值观。传统的木建筑中的梁架常常是暴露在外面的,人们为了追求美的享受,就会给其以雕刻和彩绘来修饰,不再让其“素面朝天”地暴露在外。这样就赋予了建筑极强的艺术视觉,大大提升了美感。

檐,是指屋檐,屋顶向旁延伸出来的那一部分。檐下的结构复杂,有斗拱、额枋、雀替、撑拱等构件,在建筑中不仅起到了支撑的作用,还是工匠们用来雕刻起装饰作用的主要部分。

斗栱之间以榫卯结合,不使用一根铁钉,这样纵横交错的组合犹如在梁架与柱间增设了一层彈簧层,可以有效地抗御地震力,这也帮助了众多古代木构可以屹立千年而不倒,这一创举堪称建筑学中的一个奇迹。它既起到了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也起着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斗拱是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雀替,古建筑特色构件之一。由拱形替日演变而来,置于额枋下与柱相交处,以加强额枋和减少跨距。其制式成熟较晚,于明代后才广为运用,至清时即成为一种风格独特的构件,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

雀替从力学上的构件,逐渐发展成美学的构件,就像一对翅膀在柱的上部向两边伸出,一种生动的形式随着柱间框格而改变,轮廓由直线转变为柔和的曲线,由方形变成有趣而更为丰富、更自由的多边形。于是雀替有龙、凤、仙鹤、花鸟、花篮、金蟾等各种形式,雕法则有圆雕、浮雕、透雕。在中华古建筑中,所有雀替都油漆或雕刻得很华丽。给人印象很深,大有无雀替不成中华建筑之感。

雀替、窗棂和挂落是最能体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族建筑风格的建筑构件,此处雀替的风格浑圆敦厚,颇有古风,是否保有南迁士族对北方质朴的回忆,然而从繁复的情形看来,又是典型的南方纯熟的汉文化风格。

精雕细刻:唤醒古厝记忆

闽南古厝的雕刻种类繁多。按雕刻材料分,有石雕、木雕、砖雕和泥灰雕;按造型分,有浮雕、阴雕、线雕和透雕;按雕刻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楼阁雕。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是仅次于门的外檐装修部件,是房屋立面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窗子处于人们视觉的中心,所以在窗上会有具有装饰感的雕刻。中国的传统建筑大致可以分为官式建筑、园林建筑和民居建筑三大类。木雕窗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装修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形式的建筑中,木雕窗因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以及各地区人们的审美观点的不同,其表现的形式及手法均不相同。

窗上雕刻题材非常复杂,可以用植物山水、花鸟虫草为图案:可以用珍禽异兽为题材的吉祥图案:可以用教育子孙后代的人物图案;也可以用文字为题材做喜庆图案等,种类繁多。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都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民居中的窗因使用了木材料素雅纯净的本色,大多都较朴实素雅,是民居中富有美感和艺术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木雕不光窗棂上有,许多旧家具上也多能看见。采用手工技艺和榫卯结构,惊叹于一块没有生气的木头,千刀万刻之下反倒显出诗意来。每个窗棂都如同一幅优美的立体画,线条粗细有致,形象栩栩如生,尤其是人物生活图景跃然窗上,好一幅巧夺天工的作品。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山水均玲珑剔透,栩栩如生。梁柱、匾联、回廊、门窗等建筑上的雕刻,每一幅都在向人们叙述一个情节完整的典故。如“樵夫采薪”“渔翁钓鱼”“书生苦读”“狄青比武”……每一道刻痕都向我们展示着古代能工巧匠的智慧和灵巧。在这深厚的文化熏陶下,古村历经千年,仍保持着一份古朴,一份典雅,一份大度,一份从容。

猜你喜欢

瓷雕古厝燕尾
新时代传统瓷雕工艺的发展策略
谈燕尾模型的应用
燕尾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全寿命预测方法
屋顶世界
工业文明下传统工艺生存危机——以东山剪瓷雕为例
瓷雕曾艺术馆
梦中古厝
德化瓷雕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陈修俊 甘做古厝守护者
走,游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