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官员们讲课的尺度
2017-05-18王露晓褚朝新
王露晓+褚朝新
官员们请谁讲、想听什么,以及这些“官员的老师”讲什么、怎么讲,成为了解当下中国的一个新切口。
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有干部培训的计划和任务,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企业家走上讲台,给官员们讲课。
官员们请谁讲、想听什么,以及这些“官员的老师”讲什么、怎么讲,成为了解当下中国的一个新切口。
给官员讲课的尺度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秦前红,经常被请去给各类官员讲课。
有一次他给一省委机关讲课,一名工作人员了解秦的风格后,担心尺度太大,会让领导觉得他办事上有问题,请秦注意一下。讲课时,秦前红一开始便把话挑明:“浪费大家时间讲一些无用的套话,是对大家智商的侮辱,况且我也是一名体制内的知识分子,一个中共党员。”
秦前红告诉记者,给官员上课时被提前打招呼的情况并不多见,“因为他认为你是一个专家,这里面有个心照不宣的默契,你也不会乱讲。”但是,有很多地方会希望先看到他讲课的课件或提纲。
这么做也是事出有因。之前,有官员因“老师”发表错误言论受到处分,也有官员因请了“不合适”的老师讲课,个人受到严重影响。
这些案例,让干部培训的组织者们更加谨慎。一位曾在培训机构任职的知情人告诉记者:“作为培训机构来说,选人不会选太极端的。”
一位地级市委组织部官员透露,他们在选择老师讲课时会仔细了解老师的研究内容、以往讲课情况,并且会在讲课之前了解讲授内容,提前看讲课提纲。
上述官员透露,在尺度方面,当地的做法是要跟老师提前打招呼——对领导人要尊重、尽量不涉及政治、授课主题要正能量。除此之外,提前对老师本人进行了解也是必要的,侧面打听一下这个老师会不会讲涉及红线的东西,“有些老师,讲嗨了以后刹不住车”。
秦前紅告诉记者,放开讲,也是有分寸的,“可以批评外地的做法,不要轻易非议本地的人或事;可以讲已经下台且有政治、法律问题的领导的反面例子,不要对在任的领导干部轻易说三道四;可以评价已经终审的个案,不要对还未审结的案子横加指责。”
秦前红的经验是,“官员们愿意听的是真话,是有真知灼见的东西,套话空话,不太受他们的欢迎。”
170位专家学者走进中南海
一位曾经常受邀给官员讲课的学者认为,党政部门请学者专家讲课的做法由来已久,跟中央政治局请学者到中南海讲课的示范作用有关。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制度的设立,始于2002年12月。据记者统计,从2002年12月26日至今,第十六、十七、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共举行集体学习116次,平均约45天一次,超过170位专家学者走进中南海,给中央领导授课。学习课程涵盖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社会、国际问题、军事、党建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上述学者还透露,在中央讲过课的学者,又纷纷受邀到全国各地方党政部门讲课,有些学者甚至获得机会直接进入党政或司法部门任要职,成为“学而优则仕”的现代样本。
除了高层的示范作用,加强对官员的培训也是新要求。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县处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每5年要参加各类培训机构累计3个月或者550学时以上的培训。其他干部参加教育培训的时间,每年累计应不少于12天或者90学时。干部必须严格完成规定的教育培训任务。
什么样的人,会被请去给官员们讲课呢?
一位曾组织政府培训的相关从业人士告诉记者,“面向官员的几乎所有培训对老师名气、头衔的要求都会很高。”专家学者、企业家、媒体人、先进模范人物都会成为给官员讲课的主体。讲课的内容包括意识形态教育、学界研究新成果、各领域专业知识,也包括国学、心理学和仪容仪态等。
专家学者去给官员们讲课的最多。曾担任过八年多县委书记的退休厅官李克军认为,邀请学者授课,能让官员们听到一些新思路,还能开阔他们的视野,但有时可能与基层实际不甚契合,“诸多复杂难题摆在基层干部面前,如果拿不出办法给干部支招,片面指责,会适得其反。”
经常给官员讲课的资深新媒体人陈永博,是一名基层官员。他认为,官员们不缺少知识,也不缺少实践经验,他们需要的是智慧,处理问题、应对危机的智慧,他们需要独家秘籍。
“比如说,要如何对待工作中重重困难的问题。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在与社会各界的协调沟通配合等方面就有很多的鸿沟,也可以有很多擦边球。你不能违法违纪,但是又有些事情还要做,那你怎么样处理这些特别复杂的问题、高手是怎么处理的,这些他需要了解。如果你整天就讲那个教科书上的东西,是不行的。”陈永博说。
一名曾组织培训的知情人在反馈中发现,一些官员们最大的困惑是,“如何既有所作为,又能规避职业风险”。
一名曾多次给官员讲课的学者介绍,党政系统的官员平常也会有机会听取诸如地方党校学者的讲课,他们对诸如北大这样的大学里的学者会有更高的期望,除了理论方面要更为深入之外,也会希望在展现更宽广知识视野的同时,突破某些教条枷锁,对他们的一些困惑给予更直率和有说服力的解答。
教学方法:开放式和灌输式并用
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志安,经常受邀给党委政府官员讲课。他把给官员讲课称作“念经”。“新闻发布岗位人员更新快,过两三年就是一拨新人;你跟发言人讲了,他懂了,但是一把手的观念没有改变,具体工作开展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你还要给领导念经。”张志安说。
身居不同的岗位,听课的效果会有不同。站在不同的立场,对老师讲课内容的评价也会有不同。
“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的中央政策还未正式提出时,国家行政学院的司局长培训班里曾经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讨论。主讲老师把调研到的成果形成案例,拿到课堂上讨论,主题是如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
“讨论非常热烈。由于学员来自不同的部委,职责不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很不相同,几乎成了辩论,已经中午12点了,学员还在争论。”这堂课的主讲老师程萍教授说。
一部分参与培训的官员认为:政府服务已经做得很好了,也有能力把服务做好,为什么还要去培育社会组织呢,何况有的社会组织背景复杂。另一部分官员则认为这个问题很重要,有些事情就应该交给社会组织去做,转移政府职能,持这个观点的主要是民政、环保、食药监部门的官员。
这是一场发生在学生主体是厅级官员的课堂上的讨论。身居不同层级、部门的官员,对政策产生了不同的判断,而作为国家行政学院的老师,作用之一就是引导学员们理解政策,和中央保持一致。
程萍向记者介绍,“国家行政学院的学员以省部、地厅两级政府官员为主,这些官员文化程度比较高,实践经验丰富,思维能力强,所以针对他们的教学方法不能是灌输式的,而是开放式的、互动式的,案例式教学和结构化研讨比较多。而到校外给基层官员讲课,以教授式为主。”
摘编自2017年4月13日《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