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人类上瘾500年
2017-05-18苏杨
苏杨
香烟改变了近代历史,为冷冰冰的历史事件增添了温情的细节,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中,香烟产业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并成为爱国的表现。吸烟和禁烟的斗争相伴始终,吸还是不吸,一直是一个难以决断的问题。
精神刺激革命:烟草传播路程
1492年,哥伦布的远航队中有两名成员看到泰诺族印第安人把一些卷成粗雪茄状的烟叶塞进嘴里吸。谁也不会想到,这种金黄的叶子最终走遍了世界,并拥有那么多追随者。
西班牙传教士巴塞洛缪·德·拉斯·卡萨斯参加过哥伦布船队的第二次美洲大陆航行,他在其著作《印第安人史》里写道:“一路上我们都能看到当地人,无论男女,手里拿着一根点燃的木炭和一些草状的植物。他们一边走路,一边点燃草叶,享受其散发出来的芳香。”
不过,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烟草始终不受重视,在欧洲人眼里只是一种稀奇的植物、异国的瘾品,或由雷利爵士从殖民地带回英国宫廷中的粗俗玩意儿。后来水手们将吸烟草的习惯传入社会底层,以及设在许多港口旁边的酒馆和妓院。西班牙人在经过慎重考虑后,用一艘大帆船将烟草运到菲律宾移植,1575年以后,烟草迅速成为赚钱的作物。1600年左右,福建水手和商人把菲律宾烟草带进中国,不久之后,吸烟草的热潮也在中国传开了。
从印度到锡兰、从伊朗到中亚、从日本到朝鲜、从中国到西伯利亚、从爪哇到马来西亚和新几内亚——1620年,烟草已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性作物了。
不过,当时烟草还没有成为普及化的消费品,因为价格依然昂贵,一直要到殖民地烟草产量扩充以后才降价。烟草产量最大的殖民地是美国的弗吉尼亚州和马里兰州,而且还生产过剩。17世纪20年代初期,烟草的计价方式是每磅若干先令,到了17世纪70年代晚期,则掉到每磅1便士(1先令相当于12便士)以下。同一时期外销英国的烟草,则从每年将近30吨,增加至9000多吨。
运到英国的烟草大都外销至其他地方,尤其是阿姆斯特丹。荷兰人和英国人也是率先大量消费烟草的欧洲人,1670年荷兰人的烟草平均消费量是每人1磅半,英国人则是1磅多一点儿。阿姆斯特丹比伦敦更前进、更积极,本身的转口贸易也很活络,许多大企业商还把弗吉尼亚和其他殖民地出产的烟草,与比较廉价的荷兰烟草混在一起,再把混合成品运往斯堪的纳维亚、俄罗斯,以及由荷兰烟草进口商独占的其他市场。
“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爆发以后,参与作战的西班牙、英国及荷兰士兵将烟草引进讲德语的中欧地区,接着再传入北欧、东欧和南欧。除了士兵以外,水手、商人、外交使节、学生、移民、佣工、难民、旅客也都是推动精神刺激革命的先锋队。军中充满了出身较低微的单身汉,他们日复一日过着无聊、疲惫、恐惧的生活,于是军队便成为培养瘾君子的天然温床。经常移防的士兵也将新的瘾品及其使用方法带到他们前往打仗的国家,又将他们从异国学来的瘾品知识带回家乡。
追随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投入“三十年战争”的军队,曾把吸烟的习惯带到斯坦迪那维亚内陆。参加过墨西哥战争的士兵,在美国带动了抽雪茄的风潮,打过克里米亚战争的军人则在英国掀起了吸烟热,从土耳其战场学会抽印度大麻的希腊士兵,在解甲归乡后,亦于20世纪20年代将此风气传遍希腊。
20世纪上半叶,香烟击败所有竞争者,变成欧洲、美国、土耳其、中国及其他地区共同使用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国际语言或默契。烟草消费者横跨所有社会阶层,大家不分贵贱、不论正邪,一律都能享受烟草带来的快感,至于是用牙齿嚼、嘴巴吸还是鼻子嗅,则因阶级、性别、地方习俗而异。
香烟救国运动与妇女解放
虽然在明代烟草就已经进入中国,但作为现代企业生产的香烟,还要等到清朝末年才出现。
1889年,也就是光绪十五年,美国人菲里斯克带着“品海”牌10支装香烟到上海试销,反响不小。老晋隆洋行從中发现了商机,于是在第二年从外国转运“品海”香烟于上海登陆。当时国人还不知道香烟是什么,洋商便在上海的马路上用彩车游行进行大规模宣传。彩车上的美女不停地做着吸烟的示范动作,推销商则向看热闹的群众抛洒“品海”香烟,好奇者争相模仿,从此香烟渐入中国社会,遂成中国百姓最接受的消费产品。
1891年,由美商投资兴办的“美商老晋隆洋行卷烟厂”于天津成立,这也是我国境内最早创办的卷烟厂。八年后,广东商人在宜昌开办了我国最早的民族资本的卷烟厂“湖北宜昌茂大卷叶烟制造所”,由此拉开了“烟草”作为商品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史。
进入20世纪后,即1900年,“北洋营报局”出版了绍兴人徐树兰写的《种烟叶法》,介绍了“新昌烟叶”的种植方法,并于台湾省开始种植。这无疑推动了中国烟草业的发展。
1905年,为了打破西方社会对香烟的垄断,发展民族工业,为我中华争光彩,简照南、简玉阶两兄弟,以十万港币的资本额在香港筹建了“南洋烟草公司”,并于1909年移师上海,改名为“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并推出了“飞马”“飞艇”牌香烟。这是中国近代民族实业救国的典型示范,极大刺激了民族烟草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爱国特质,有极重大的历史意义。
1918年,在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并向北洋政府注册。同年,我国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厂“四川省什邡烟厂”诞生。次年,我国境内最早的卷烟印刷厂“英美烟草公司浦东印刷厂”于上海创立,这也是“上海烟草工业印刷厂”的前身。
中国的烟草业一时豪杰并起,给中国的经济发展争得了一席之地。这时的烟草业真可谓于国有利而无害,强我华族志气。
香烟是男人的天下,当时西方香烟广告多以男性为广告主角,如美国的“万宝路”香烟广告就完全是西部牛仔的天下。但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与西方不同,而更喜欢天生丽质的佳人和美人、倾国倾城的女性。晚清至民国时期,铺天盖地的美女香烟商标与淑媛香烟广告,展现着女人们往昔生活的细节,极能叩动男性烟民的心弦。
美女广告在宣传妇女解放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提倡放足。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大联珠”“百雀牌”香烟广告画中,女人破天荒地露出了白皙的小腿和玉足,大脚上穿着色泽艳丽的高跟鞋。
二是婚姻自主。奉天太阳烟草公司绘制的“新娘俪影”及其他一些近代香烟广告为新式婚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是知识女性渐成时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宣传爱国牌香烟,向社会推出了一幅名为《女学生》的广告画——春桃前,坐在矮墙上的女生装束清纯,面容恬静,书卷托着下颌,一副若有所思的表情。
四是中西合璧的服饰。旗袍美女无疑是民国香烟商标、广告中最光鲜的画面。
与吸烟相伴始终的“反烟运动”
与现代人出于健康考虑而禁烟的目的不同,人类最早禁烟的原因来源于宗教。对于部分欧洲人来说,弥漫的烟雾让人联想到邪教的仪式,而烟草本身更被视作魔鬼的产物,散发出“黑弥撒”。
政府与教会当局起先都强烈反对国人使用烟草,后来这种限制也一一被克服。英王詹姆斯一世就曾痛斥烟草是“地狱草”,不准老百姓使用。比较极权的王朝还会行使残酷的刑罚,例如俄罗斯的吸烟者会遭到鞭笞与放逐,嗅烟草的人会被割鼻子;中国的处罚方式是将吸烟者的脑袋钉在尖木桩上;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期的土耳其是把烟斗杆插进吸烟者的鼻子,穆拉德四世则下令将他们凌虐至死;在弥撒期间吸烟的神职人员(有位神父曾在闻过烟草之后将圣餐吐了出来),有被革除教籍的危险。
吸烟者除了遭到罚款、鞭刑、截肢、处死与诅咒等威胁之外,每天还会被不沾烟草的人羞辱,不厌其烦地指责烟草让他们口腔发臭、牙齿发黄、衣服变脏、流出黄黄的鼻涕、吐出浓浓的黄痰,还说吸烟可能引起火灾,对四周都是木造房屋的环境造成致命危险。虽然如此,还是没有任何事能阻挡吸烟风潮,由于烟草具有强烈的提神作用,极受大众欢迎,最后终于战胜所有法律障碍与排斥情绪。
因为反烟者大有人在,其中之一即是怀特夫人,她是“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的见证人,曾在参议院的海难调查听证会中不满地表示:“我们从船上逃生以前,竟然有两个船员掏出香烟点上了火。这种时候还抽烟哪!”
学界介入反香烟运动可以作为禁烟史的转折点。1828年,德国化学家W.波塞尔特与L.莱曼首次从烟草中分离出一种有害的活性物质,并将其称为“尼古丁”。此后,“烟草无害”的观点开始受到质疑。19世纪中叶,关于烟草的调查和试验更是证明了烟草的危害性。
1868年7月11日,早期民间反烟草组织“反对滥用烟草联盟”(AFCAT)在法国成立。《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随后也加入这一组织,据说是因为其父大仲马嗜烟如命的习惯让小仲马相当反感。
二战后,反烟草运动继续发展。最重要的是,在发现尼古丁之后,烟草新的一个危害也浮出水面:英国医学界首次发现了抽烟与癌症之间的关系。
1954年,4000名英国医生开始参与一项大型前沿医学调研。20年后,他们得出结论:抽烟的后果远远超出呼吸系统所能承受的程度,长期吸烟极有可能导致平均寿命降低。这一重大发现造成的影响正如当时的《烟草杂志》所说:“‘這响亮的一击给反烟运动送来了科学的论据。”
二战后,政府的参与促进了禁烟的发展——事实上,由于部分国家烟草业带来的大量税收,许多国家对禁烟并不抱支持态度——2003年的《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颁布后,许多国家借鉴西方经验,相继出台“控烟条例”,例如禁止在公共场所抽烟、限制香烟广告、禁止青少年抽烟等。
最重要的是现代人对烟草的态度,与18世纪的全民抽烟形成了反转——恐怕没有几个现代人是支持抽烟的。即使多年的资深烟民,其对待烟草的态度也像18世纪末英国著名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描述的那样:“一支,还行;两支,更好;三支,郁闷;四支,讨厌;五支,耍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