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及台湾当局的抗争(1954—1955)
2017-05-18冯琳
冯琳
〔摘要〕为应付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策划了台湾海峡停火案,此实为对“两个中国”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因各方抵制和不配合,停火案被迫搁置。美国拟重提此案,但遭遇困境。为求摆脱困扰,美国调整对策,决定弱化“外岛”的意义,准备不得已时放弃,并为此游说台湾当局。美国舆论界与社会团体则出现关于“两个中国”的热议与活动。台湾当局坚决抵制美国“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使美暂时搁置劝蒋撤退金、马的考虑。
〔关键词〕美国;蒋介石;金门;马祖
〔中图分类号〕K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7)03-0145-10
一、 推动停火案的实践
自新中国成立,美国官方就有探索“两个中国”可能性的打算,并为阻挠中国统一采取过一系列的动作。②1954年9月,为应对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进行了“两个中国”的重要实践,那就是炮制台湾海峡停火案。
美国策划停火本为使自己摆脱两难困境。当时,台湾当局手中尚且保有少数“外岛”,如浙江的大陈岛、福建的金门马祖等。由于地理位置的缘故,加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空军力量有较大提升,若其决心攻取,则单凭台湾方面的力量无法守住这些岛屿。朝鲜战争爆发后,奉命在台湾海峡巡游的第七舰队,只负有阻止对台湾的任何攻击、保证太平洋地区安全之责,并不负责保护“外岛”。蒋介石曾试图说服美国宣布大陈在第七舰队巡逻范围内,或至少宣布大陈从未置于巡逻范围之外,但未能如愿。〔1〕在美国看来,台湾、澎湖列岛与其他“外岛”是有区别的。台澎是曾被日本占领之地,而金马等沿海岛屿却与“结束中国内战有关”,如果美国协防“外岛”,会被卷入与中共无休止的战争。〔2〕同时,国务院认为,几乎可以肯定,目前形势下,投入对“外岛”的防御会产生对美国不利的舆论,并严重损害美国与欧洲或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同盟关系。〔3〕然而,“外岛”也不能轻易放弃。国务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认为,如果在中共军队的主动进攻下,国民党军队撤出“外岛”,会在亚洲产生极坏的影响。〔4〕
①台湾方面的档案文件中有劳勃森、罗勃森、罗柏生等多种译法。因此,美国打算将中国沿海岛屿的紧张情势诉诸联合国,使其出面要求停火,达到不直接与中共作战而使国民党保住“外岛”的目的。当然,使国民党保住“外岛”只是美国的一个希望,并非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只是保住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澎继续作为美国的军事基地,以连接其太平洋链条,稳固美国在远东的地位。换而言之,美国最重要的目的,只是使海峡两岸相安无事:此方放弃解放台湾,彼方放弃“反攻复国”,使美国可以高枕无忧地控制台澎,至于“外岛”究竟归谁,并不是美国关注的重点。这一点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充分证明。
在与英国磋商后,美国准备请新西兰向安理会提出中国沿海岛屿的停火建议。9、10月间,美与英、新开始了秘密的“神喻行动”,拟出停火案草稿,提出中共与台湾当局“最近曾在中国大陆海岸外若干岛屿区域,尤其金门区域内,发生武装冲突”,“其继续存在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之维持”,要求双方立即停火。〔5〕三方决定在美国通知台湾当局后,英方通知中共与苏联,然后由新西兰提出议案。〔6〕为让台湾方面充分了解美方用意并尽快同意配合美方,负责远东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①(Walter S.Robertson)立即赴台访问。13日,饶伯森协调驻台“大使”蓝钦(Karl L. Rankin)、国务院中国事务局局长马康卫(Walter P. McConaughy)等与蒋介石一行进行了三次会谈。饶伯森反复强调:美国之意是通过停火案使“外岛”留在台湾当局手中;美国无意造成“两个中国”。〔7〕
然而,1955年1月19日,一江山岛被解放军占领,美国高层应台湾当局要求,对大陈防守问题给出明确答复:要求台湾当局撤出大陈,美国给予协助。“外交部长”叶公超等人提出,既然美国口口声声说停火案的意图是让台湾保有“外岛”,既然台湾方面已答应撤出大陈,停火案更无提出必要。但美国认为局势紧急,中共解放“外岛”是其解放台湾的第一步,因而不顾台湾方面的坚决反对,仍紧急运作停火案,使新西兰于1月28日向安理会以书面形式提出此案。
在美国建议台湾当局撤退大陈时,曾有连同马祖一并撤退的建议。杜勒斯指出马祖“亦无防守之必要”,迟早必将为中共夺取,“莫若与大陈在美海空军掩护下同时撤退”。〔8〕其实,早在美国策划停火案之初,就有失去“外岛”的心理准备。他们认为台湾当局丢失“外岛”是早晚的事,就算停火案提出后,联合国会建议将“外岛”归还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在此情况下退出,也比“夹着尾巴逃走”要好。〔9〕
至此,美国此前遮遮掩掩的意图已无法遮盖。让台湾当局保有“外岛”其实不过是美国游说台湾的一个说法,充其量是美方一个附带的愿望,当其无法借停火案实现时,放弃“外岛”是为更现实的选择。台湾当局已接受放弃大陈建议,而停火案仍要提出;建议撤退大陈时,美国又有撤退马祖建议一并提出,足可证实美国并非如饶伯森等人所辩解的那般“清白”。美国策划停火案,与其说是让台湾当局保住“外岛”,不如说是为了美国在远东的根本利益:两岸“熄火”,维持“海峡分治”“两个中国”,使美国不受干扰地享有台澎的战略价值。实际上,在1月19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到“将福摩萨(台湾)与红色中国分成独立国家”,总统有何评论时,艾森豪威尔(Dwight David Eisenhower)已毫不掩饰地承认美国在不断地研究其可能性。〔10〕此后不久,美国官方对“两个中国”的主张便成为公开的讨论和行动。
二、遭遇困境与放下包袱
在1955年3月之前,美國虽曾有关于如何保证台湾“独立”的种种议论和设想,但总有一“包袱”放不下,那就是“外岛”。美国认为“外岛”并不是防守台澎所必需的,它们本身不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但却因关系到台湾军民心理和美国在亚洲的威望,又不能轻易放手。因而,美国虽未将“外岛”列入第七舰队巡逻范围,又不明言其不在协防范围,想让中共不明所以,不敢有所行动。但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没有被吓住,而是大张旗鼓地表明要解放台湾,并炮击金门、拿下一江山岛。1955年1月,迫于紧张局势,美国不得不做出劝说台湾当局放弃大陈的决定,并于2月协助台湾方面完成大陈撤退。大陈撤退后,美国认为中共不会就此止住,短暂的平静只是更大的战争来临前的序幕。然而,一度美国并不想让蒋介石一而再再而三地撤退。于是,美国一面试图再启停火之议,一面对中共进行核武震慑。而两种尝试的结果只是带来与盟国关系的紧张和美国内部的恐慌。在焦灼局势下,美国不忍放弃的“外岛”成为令其焦头烂额的包袱。
(一)再提停火案的尝试
英国在停火案问题上虽曾与美采取过一致行动,但实际上双方态度并不完全一致。美国希望“外岛”熄火,并望“外岛”仍在台湾当局手中;而英国希望美国不要介入“外岛”战事,最好能接受中共攻占金门的事实,或是通过协商将金门和平转移给中共,以此换取台海和平。停火案交涉中,美国仅在“外岛熄火”一点上与英国谋得一致,以简单化的提案方式淡化了与英国目的上的差异性,使议案得以提出。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参加联合国有关停火案的讨论并拒绝接受任何没有中国代表参与讨论的决议后,英美之间被暂时压下的分歧重新冒出台面,并越发难以调和。
停火案陷入僵局,杜勒斯不愿就此作罢,仍欲再度敦促将提案交议。但英国首相艾登(Robert Anthony Eden)只想简单了事。面对杜勒斯的催促和警告,艾登表示,中共与苏联可能正希望看到美国为“外岛”而战,以分化美国与其盟国,建议在探明中共真实意图之前,暂缓提出停火案。〔11〕2、3月间,杜勒斯赴东南亚考察,感受到危机,认为台海地区暂时平静,是因为中共正积极备战。回美后,杜勒斯又为停火之事联络英、新,指出自己感觉到更为严重的、很可能牵连美国的战争或许即将发生,尽管蒋介石强烈反对停火案,但美国仍需继续推动。〔12〕艾登并未接受美国提议,反问:若苏联否决停火案,怎么办?若中共无视停火决议,美国是不是会要求联合国谴责中共?既然英国认为“外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势必无法投赞成票,岂不是要与美国公开决裂?况且,停火案的提出势必会中止现有的英国与苏联协商的管道,届时对中共的约束力而言岂不是又少了一层?〔13〕
为调和与英国的意见分歧,杜勒斯请法律顾问费立杰(Herman Phleger)重拟提案。费氏提出需要考虑两种可能:1.若中共同意不进攻台湾,美国就要将金门、马祖送给中共,以便在日后防御台湾时使美国置于有利的道义上的地位;2.若中共拒绝同意任何关于台湾安全的承诺(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发生),美国就只得去协防“外岛”。也就是说,中共很可能不会同意放弃以武力解放台湾,故而提案的结果,或许就会造成美国必须以武力防御“外岛”。而武力协防的最终手段就是核武的运用,此点是艾森豪威尔总统所要避免的。因此这一提案虽好,却需谨慎提出。〔14〕新停火案只得束之高阁。
(二)核武震慑的尝试
撤退大陈前后,美国很担心台湾军民的士气,因而并未压迫台湾当局接受撤离马祖的建议,还有在撤离大陈声明发表的同时发表协防金马声明的表示。〔15〕美政府认为撤退的事只能做一次,否则台湾方面可能因信心丧失连台澎也难以保全。美国深恐中国人民解放军进攻“外岛”的行动只是进攻台澎的先声,深恐台湾方面承受不了压力与打击,对中共的态度颇为强硬。1955年1月24日,艾森豪威尔向国会致函,称“福摩萨海峡的局势发展严重威胁到和平”与美国的安全,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保障该地区和平与安全之前,请求国会授权总统在必要时动用武装部队,“确保福摩萨和澎湖列岛的安全”。〔16〕
3月6日,在向总统汇报赴远东考察的情况时,杜勒斯提出不能坐视“外岛”的国民党军队被共产党摧毁,那样会对台湾及亚洲其他地区造成不良反应,并建议应为协防之需使用核导弹。〔17〕两天后,杜氏在广播演说中,宣称美国并非共产党所宣传的“纸老虎”,美利坚准备坚持立场,并在必要时以美国“所拥有的更大的力量来对付敌对力量”。〔18〕10日,杜勒斯在国家安全会议上极力强调台海局势之紧张,认为该地区问题“十分严重且紧急”,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台湾势在必得。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也许将不得不在该地区打一仗。目前应采取紧急措施,创造舆论环境,使美国在必要时为防守台湾使用核武器。但在伦敦-巴黎协定批准前,应暂时避免与中共发生军事冲突。①伦敦-巴黎协定的批准还需大约40至60天,杜勒斯认为若在此期间使用核武器会对条约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要先尽量控制局势,做舆论准备。艾森豪威尔赞同“美国应尝试所有可行方案来帮助国民党保护自己”。如果美国必须干涉,应尽量通过常规武器,但也不排除使用核武器作为最后的选择,且须事先向盟友提出建议。〔19〕
①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40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Washington, March 10,195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Glennon, John P., Editor, FRUS,1955-1957,China, Vol.Ⅱ,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pp.346-347.伦敦-巴黎协定是美国为建立西欧联盟,并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签订的。签署时间为1954年10月23日,当时尚未批准。
②1955年1月至4月,不但艾森豪威尔、杜勒斯等人在各种场合有明示或暗示,而且在军方的作战计划中也有体现。3月,第七舰队司令蒲赖德(Alfred M. Pride)与代参谋长彭孟缉协商联合作战计划时,以台澎金马为战区,由此,蒋介石認为金马在联防范围应无问题。(《蒋介石日记》手稿,1955年3月12日上星期反省录,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藏)美国对中国的核威胁虽在此前也会偶有流露或暗示,但并不像现在这样在高层间频繁地讨论着。杜勒斯的亚洲之行及其对局势的判断,使包括艾森豪威尔在内的决策者都接受了不得已时对中共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但是如何做好舆论准备、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这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3月25日,海军作战部长卡尼(Robert Carney)向新闻界透露中共会在4月15日攻打马祖,一个月后进攻金门。这本是军方某部门的预测,卡尼透露后,媒体将其解读为整个政府的看法。一时各种新闻媒体对可能爆发的核战议论纷纷,引起美国民众恐战风潮。艾森豪威尔得知后,马上会见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雷德福(Arthur William Radford)等人,要其阻止卡尼的不当言论。〔20〕
面对核战可能性引起的普遍恐慌,杜勒斯试图制造舆论使民众接受美国对中国使用核武的想法變得更为遥远。“外岛”问题似已成为一个无法获致圆满结局的无解难题。艾森豪威尔希望摆脱“外岛”局势困扰,在遭遇困境情况下,美政府开始试着放下包袱。
(三)前哨而非要塞
1955年4月1日,艾森豪威尔与国务卿、财长、国防部长、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等人就金马问题进行讨论。与会者认为,考虑到道义与士气问题,立即撤回对金门、马祖两岛的国民党军队潜在的支持,会造成他们的溃败或瓦解,并对东亚、东南亚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为守卫金马而使美国与中共全面作战又会有诸多不利,如“外岛”军事位置不利,会失去多数甚至全部盟友的支持,国内舆论会分裂,对经济也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故而,最好的办法是劝蒋介石主动从金马撤退,使其专注于台湾,并保持对中共政权军事及心理上的持续威胁。〔21〕
4月4日,杜、艾谈话,承认有关停火的“个别努力”失败了,同意找到某个蒋介石信任的人,劝说蒋,使其明白沿海岛屿“是前哨,而不是要塞”。〔22〕次日,艾森豪威尔在备忘录中,承认过去几年,特别是1950年6月之后,各种战事、谈判、声明和军事谅解都使国民党有理由猜想,美国可能会参加金马的积极防御行动。由于过去对“外岛”政策的不明确,带给美国某种被动。在目前形势下,美国不得不做出抉择:在不放弃沿海岛屿的同时,声明无论蒋或美国都无义务防守金马,因此无论将来是否能防守得住,自由世界在该地区的地位都不会坍塌。〔23〕在当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杜勒斯做出声明:“除了福摩萨和澎湖的防御,美国不负有其他任何类型、种类或描述——无论明示或暗示——的义务。” 〔24〕
4月初,美国最高权力核心做出放下包袱的决定,一个关键因素是明确了对沿海岛屿的定位。正如艾森豪威尔所说,此前,美国对沿海岛屿态度模糊,并在若干谈判、行动和声明中给人以美国可能会协防“外岛”的感觉。②虽然相关官员将其解释为美国想要迷惑中共的“战略”〔25〕,但其实是美国自身难以决断。在美方的考虑中,“外岛”本身的意义本不足以使人纠结——若论军事价值,沿海岛屿可挡住厦门及福州港出口,有助于防御台澎,但这一作用也可通过增加舰只封锁港口来代替。最让美国游移不定的是,“外岛”在某种意义上近于一种象征——士气民心的象征。若“外岛”不保,台湾军民消沉,离开当地民众与地面部队的有效支持,台澎亦将面临危险。这一连串的可能令美国决策者在较长时间内无法冒着失去台澎的风险来做出决断。
但在此时,美政府意识到,必须警惕奠边府①的教训,避免将仅具有过渡意义的前哨,变成象征,以致该地区的意义被无限放大。一旦该地陷落,其他地区也随之倾覆。金门、马祖若非通过美国对中共的全面战争势难确保,这一点是美国军方和行政部门已普遍认同的;美国为“外岛”发动全面战争,不可能获得国会、民众、舆论及盟友的任何支持,这一点也是国务院和总统早已确信的。既然沿海岛屿无法在不导致巨大损失的情况下确保,就不能使其具有与自身不相称的价值。因此,国务院在8日拟出声明草案,强调“沿海岛屿应被视为前哨加以驻守”,并根据如何有利的原则决定退或守。〔26〕
①1954年3月,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中,奠边府的法军受到攻击,向美国求救。5月,在美国内部仍在为是否出兵问题争论不休时,法国在奠边府战役中败北。该役造成法国民众的厌战情绪,对结束法国殖民统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随后的日内瓦谈判中,法国承认印度支那殖民地国家独立,承诺退出越南,同意暂以北纬17度为界,北越归越共政府管理,法军退到南越维护其扶植的保大皇帝政权。随后法国把南越交由美国统治,1955年美越之间开始了长达20年的战争。
②Message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5,1955, FRUS,1955-1957,China, Vol.Ⅱ, pp.510-517.据蒋介石日记,1955年1月21日,叶公超告知美方表示愿意协防金门,未提马祖。但蒋介石认为若攻金门,没有不涉及马祖者,故不需争辩。(《蒋介石日记》手稿,1955年1月21日、22日)。根据上述FRUS文件,杜、艾曾表示愿协防金马,不知是大致而言,还是在不同场合有不同表示。
③艾森豪威尔本人也表示,“考虑的问题过于复杂,无法用书面表达”。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April 22,1955,FRUS,1955-1957,China, Vol.Ⅱ, p.503.9日,国务院政策设计室主任鲍伊(Robert R. Bowie)致杜勒斯备忘录,再次明确:若美国和国民党不对沿海岛屿防守问题作出承诺,双方在政治和军事上都会更为有利。避免将威望卷入其中的解决办法就是劝说蒋把这些岛屿作为可放弃的前哨基地。在备忘录中,鲍伊更是明白指出,“对蒋来说,沿海岛屿之所以重要,不是基于防守台湾的考虑,也不是为展示国民党军力,而是因为它们最可能使美国和中共陷入敌对冲突,而这可为他提供反攻的机会。” 〔27〕虽然这一看法有某种极端之处,未必能为美国官方完全认同,但毕竟反映出美方要人此时出现的一大顾虑。避免因蒋介石反攻大陆而将美国卷入战争泥淖,是美国一直以来的一个政策底线,鲍伊等人对蒋这一意图的察觉,是促使美国迅速采取行动从“外岛”脱身、放下包袱的重要动机。
三、对台游说和议论热潮
在明确将金马等“外岛”限于“前哨”作用、随时根据情况决定弃守的同时,美国政府最为关切的问题是,如何在避免给人以压迫印象的情况下,使蒋介石接受美国对“外岛”的定位。不久前,为使蒋介石等人不致过于消沉,杜勒斯与艾森豪威尔均曾有协防金马的表示。虽然很快美方就明确表示,不能公开做此声明,并对协防金马的表示进行了修正,说如果美国认为情况有变,可以随时收回承诺。②但那些协防金马的承诺或表示毕竟曾出自总统与国务卿之口,时隔仅两个多月美国就要收回承诺,着实令美政府头疼。
为使蒋介石自愿接受美国意见,艾、杜准备挑选一个深受蒋信任的美国人去完成说服使命。艾森豪威爾建议请魏德迈(Albert C. Wedemeyer)将军或是什么人尝试说服蒋介石接受美国的主张。随后,杜勒斯与素来亲蒋反共的众议员周以德(Walter H. Judd)也取得联系,周以德认同美国政府准备与蒋交涉的意见,愿意与魏德迈赴台一行。此外,当初负责使蒋介石接受停火建议的助理国务卿饶伯森也是人选之一。不知是魏德迈自身的原因,还是美政府考虑到魏已退休,不能充分了解到政府的全部意图和考量,后来主要是在周以德与饶伯森之间做选择。最终,饶伯森被选中,雷德福被指派协助。〔28〕
说服蒋主动为美国解套,这一任务的确不轻松。几个月前美国劝台湾当局放弃大陈,虽然不易,但毕竟那是第一个被放弃的岛屿,且已经过苦战,有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作“诱饵”,又有有意协防其他“外岛”的表示作“安慰”,亦可算是简单明了。而这次是冒着出尔反尔之嫌去引导台湾当局主动调整对“外岛”的定位,并且要避免压迫印象,避免将美国牵入任何责任。故而此次游说,美国顾虑多,缺乏决断,甚至要达成的目标也并不十分清晰。事实上,在派出说客之前,连美国最高当局对说服任务的描述都有点拿捏不准。③4月21日,艾森豪威尔向副国务卿胡佛(Herbert Hoover, Jr.)口授了一则指示,胡佛认为这则口授指示与给两位说客的指示本身就有许多不一致之处,会让他们无法执行。因而,复经胡佛、国防部副部长安德森(Robert Bernard Anderson)重拟与总统等人的修订,最终形成第二份草案。22日,胡佛致电饶伯森、雷德福,向他们强调最终明确的任务内容,对其中的某些事项做进一步说明,指出两位说客的使命是寻求美台都能接受的解决“外岛”问题的途径,双方应达成谅解,以免外界认为美台关系有失牢靠;应向蒋介石申明使美国获得舆论支持对于双方都是必要的,故要避免仅为沿海岛屿而使美国陷入冲突。胡佛强调,“任何情况下,都应创造可能进一步沟通和协商的气氛,绝不能让人觉得是迫使大元帅(蒋介石)接受他不能接受的方针”。〔29〕
①台湾方面称新西兰为纽西兰,“纽案”系指在中国沿海岛屿停火之事。为使蒋介石接受美国的提议,艾森豪威尔考虑给台湾方面一些好处作为补偿。那就是,在蒋介石主动撤离沿海岛屿或是将其作为前哨防守而失守之后,美国将帮台湾当局控制台湾与大陆间的海域。为此,22日,艾森豪威尔召集军方要人讨论此事的可行性。为回避更多的国际意义,众人认为应避免使用“封锁”(blockade)一词,而采用“海上区域”(maritime zone)这一灵活的说法。而在此之前,美国军方通过铺调雷区、派驻海面舰只、空中支持等手段来建立和维持这一控制区。〔30〕
4月25日,饶伯森、雷德福等人与蒋介石、叶公超一行进行会谈。为释放善意,饶伯森首先澄清美国不会支持台湾中立的计划,不会承认,并将继续阻止联合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饶伯森阐明美方建议,如果台湾当局选择撤出金门、马祖,美国会提供掩护,同时总统公开宣布:“除非红色中国宣布放弃武力夺取台湾,否则,作为自身防御的措施,美国将与国民党联合,沿中国海岸线建立并维持南起汕头、北到温州的海上阻断,以控制所有禁运品与战争物资”。蒋介石直接问美国是否已改变协防金马的主意,雷德福只得承认。〔31〕
在艾、杜放下包袱的同时,美国舆论界与社会团体也形成议论“划峡而治”“两个中国”可能性的热潮。3、4月间,纽约时报等媒体纷纷刊载建议蒋介石撤退金马的文章,国会民主党议员茅斯(Wayne L. Morse)等不断发声,反对美国协防“外岛”,主张迫蒋退出金马。〔32〕
美国人民民主行动会是1947年成立的规模不大却拥有众多知识精英与政界领袖的组织,在倡导不以武力防卫金马方面甚为活跃。1955年3月21日,该会第七届年会要求召开联合国大会的特别会议,商讨整个“台澎防务及地位与终止金马战事”问题。会议认为金门、马祖“在法律上是中国的一部分,与大陆不能分离,对台湾的防卫并非必要”,他们可能导致美国在不获舆论支持和盟友协助的情况下被迫作战,因而,美国应该放弃这些沿海岛屿,不作武力协防的承诺,并赞成在“事实证明中共尊重国际义务及维持和平国际关系的意图后”,使中共代表进入联合国。4月19日,该会又公开发表包括罗斯福夫人在内的47名知名人士签署的致白宫的一封电文,要求艾森豪威尔明确宣布美国不为金马的防务而战,并“使用阁下一切力量阻止美国卷入保有金马的战争”。〔33〕
四、台湾方面的抵制与坚守
表面上看,“外岛”面积小,防守成本高,战略价值有限,但对蒋介石等人来说,沿海岛屿已成为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地区。“外岛”是蒋介石延续“法统”口号的招牌,他们的存在使台湾当局得以维持“福建省”与“浙江省”的建制。更重要的是,在蒋看来,固守“外岛”就能固守台湾士气民心。丢失大陆后,国民党官兵及台湾民众的心理与斗志确是一个极需警惕的问题。在退台后的数年中,“反攻复国”是蒋介石用以鼓舞人心的一面旗帜,而与大陆近在咫尺的“外岛”被赋予了反攻的希望。因而台湾当局对于尚且留在自己手中的少数“外岛”,大有不惜成本以求保住之心。为此,台湾方面不断努力游说美国支持反攻、将“外岛”纳入协防范围,至少是支持某些军事协助需求的计划。
离开美国的支持,“外岛”的丢失只是时间问题,此时不论美国还是台湾的权力核心都已有这样清楚的认识。面对美国官方的游说和舆论界的热议、各社团的活动,台湾当局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蒋介石坚持固守“外岛”、抵制“两个中国”主张的决心也是众人皆知的。在美国派人赴台游说之前,雷德福就对总统表示自己很是怀疑游说是否有用。〔34〕
在1954年10月,美国为新西兰停火案之事与台湾当局接触时,蒋介石就敏感地意识到,若“纽案”①文字将两岸以国家并称,“将成为两个中国邪说之根据”,指示叶公超,如其文体不加修正,必反对此案,不能默认。〔35〕因台湾当局的反对,台湾海峡停火案一度被搁置。1955年1月,一江山岛被解放军夺取后,美国认为这是解放台湾的前奏,局势已刻不容缓,重启与英、新关于停火的讨论,并于28日迅速推出此案。2月8日,蒋介石发表演说,抨击新西兰停火案“不是挽救世界和平,而是断送世界和平”。〔36〕
同时,在关于协防金马的问题上,美蒋也暗中较劲。1955年1月21日,蒋介石得知美愿以协防金门换取大陈之撤退建议,决定接受,并表示如美果能“不惜使用武力以协防我外岛金马之决心与行动”,则“此次撤退大陈不啻以退为进之最后一次退却乎”?但没过几天蒋介石就得知美国不肯履行前约发表协防金马之诺言,决定向美政府提出抗议。双方相持不下,几逾一周〔37〕,但最终未能改变美国想法。艾森豪威尔向其说明需要国内舆论支持这一难处,但又承诺即使不公开声明,美国也会参加金马的防御行动。〔38〕由于有了与美国的密约,2月间英国主张美国使蒋放弃金马,实现“两个中国”时,蒋介石尚能保持镇定,不以为惧。〔39〕3月3日,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交换协定书。在正式会谈中,蒋介石向杜勒斯表明“死守金马决不停战,与反对两个中国在联合国”之志,甚以能畅所欲言为快。〔40〕但很快,蒋介石就越发感受到来自美国舆论及政界的压力。
3月间,在英、印舆论及国际局势影响下,《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刊载了大量主张放弃金马,反对美国协防“外岛”的文章。19日,《纽约时报》记者沙资伯克(Cyrus L. Sulzberger)见蒋介石,蒋指出:“协防金门与否,美国人如有主张,自不为过。但要我退出金马……此为不道义之主张”。沙氏回国后,虽将蒋介石之言据实报道,但最后按语认为蒋为好战之人,而对其加以攻击。此事令蒋颇受刺激。〔41〕
在舆论转向之时,美国国会下院出现台湾由联合国托管、将金门马祖交予中共以及“两个中国参加联合国”等谬论。美政府产生尝试不以武力解决“外岛”问题的新考虑,并开始忙于试探各盟友的态度。下旬,澳洲总理孟西斯(Robert Menzies)赴华府,名为商讨美澳新相互安全协约之事,外传则是商谈解决台湾危机新方案。23日“驻美大使”顾维钧向饶伯森探询此事情况。饶伯森答称,报纸所传不足凭信,美方并无所闻,但也承认,会谈中确曾谈及台湾海峡及“外岛”之事。澳军方意见以为金马等岛靠近大陆,如欲固守恐代价匪轻、得不偿失,但澳总理对美国立场深表同情,同意其保台政策。〔42〕
饶伯森并未向顾维钧透露美国对台政策的新动向,但从各方消息,蒋介石已得知美有争取谈判解决台湾与“外岛”问题之意,且已获部分盟友的支持。除澳总理离美时表示对美的台湾新计划赞同之意外,美加间也就此达成谅解。此间,杜勒斯在加拿大演说,称如台湾海峡双方不以武力为目的,则皆有其权利可以正式解决问题。而加拿大对外事务大臣皮尔逊(Lester Bowles Pearson)也发出“解决台湾难局的机会,直接谈判比任何其他方法都好”的声明。蒋介石得悉,认为杜勒斯之言是“两个中国在联合国之卑劣政策”的体现,而皮尔逊之声明显为杜氏访加时所获谅解之内容,决定劝杜勒斯决不能如此。但他认为此时美国政府对“两个中国”等主张至少有八成的同意,形势不妙。虽苦于“益露事急”,却不知如何遏止。〔43〕
除了向美国表示抗议,继续劝说、交涉外,蒋介石能做的大概只有加强“外岛”防务了。4月14日,蒋亲自视察马祖,当晚返回,而蒋经国继续留在马祖督导工作。此次视察对蒋介石来说,本为平常之举,在当时美国也开始主张放弃金马的政治环境下,却引起国际媒体的极大关注。〔44〕
对“外岛”政策的改变经征求盟友意见与高层明确后,美国政府开始有所行动,欲再次食言,收回对蒋介石秘而不宣的承诺,这次蒋的愤懑可想而知。4月20日,蒋介石得知饶伯森、雷德福要赴台一行,“此心顿觉惊异”,推测二人此行目的是要求撤退金马、海峡停火,以应付其美国内外之压力。蒋介石感叹“其行动幼稚无主,可笑亦复可怜”,打算直告其“若美国不愿协助保持,则美国可以自决”,但不能强求停火立约,“不可强我出卖灵魂与命脉”。〔45〕随后,《中华日报》刊出蒋介石“重申保卫沿海岛屿决心”一文,表明其抵制美国压力的决心。〔46〕在与饶伯森、雷德福的会谈中,蒋介石表现出不悦,表示美国改变协防金马的态度是道义与信誉问题,并拒绝雷德福等人提出的请其与艾森豪威尔会面之建议。蒋直接表示,在要求撤离金马及与中共谈和等问题澄清前,此种会面有害无益。〔47〕饶伯森等人不能理解,只管自说自话,實在“粗浅无耻”。〔48〕面对美方压力,加上万隆会议后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望开启谈判的迹象,蒋介石下定决心不为所动,扛过难关。他嘱咐台湾党政要人陈诚、俞鸿钧、张厉生等人,如在金马问题上“坚定不撼,不为任何情势以及全世界之重压与遗弃不堪忍受之环境屹立不动,则不过三月之苦痛,仍可渡过此一最大之难关,但无最后之危险耳”。〔49〕
得知台湾方面态度后,美国决定与之妥协。5月4日,蒋介石接蓝钦转来的杜勒斯电文,表示美国已深知台湾当局之坚定立场,决定派员赴台协商如何增强防御力量,切望台湾方面继续相信美方诚意。蒋介石认为金马大战必将涉及台澎,因此,美国不要求撤退金马比其承诺协防金马更为重要,考虑再三,“只有忍痛而不追究其是否协防金马或参战”。〔50〕
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不畏美政府与舆论压力,警惕各种出现“两个中国”的可能,并予以驳斥和反对。台湾方面的抗争使美政府暂时搁置了说服其撤退金马的想法。其后,虽然美国朝野仍有造成“两个中国”的声音,但并未成为一项政府行为。1958年9月,在恢复后的中美会谈中,中国领导人觉察到美国试图以国民党金马撤兵换取中共和平解决台澎承诺的意图,及其可能造成台澎与大陆永久隔绝的危害性,及时调整对美谈判方针。中共并于10月初形成美国对华政策的对案:军事上继续保持有限强度,“打而不登,断而不死”、“打打停停”;外交中强调反对“两个中国”,强调中国须收复包括台、澎、金、马在内的全部领土;同时,为免美国将台湾问题提交联合国,而与美国继续进行大使级会谈。〔51〕此项政策调整,断绝了美国“两个中国”意图实现的可能。
五、余论
1950年代美国“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包括两个层面:事实上的“划峡而治”与法理上的“两个中国”。无论是模糊政策下助蒋占有“外岛”,劝蒋放弃“外岛”而换取“和平”,还是在联合国中同时出现两岸代表,其实都是制造“两个中国”意图的表现。到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时,中共中央政策调整、两岸呼应配合,断绝了美国“两个中国”政策实现的可能。此后,美国对“两个中国”的讨论虽仍时有出现,但亦只能作为一种设想存在。
国民党退台后的一定时期内,美对台湾并无固定政策,其政策经常根据时局和具体情况作出调整。以对蒋介石反攻大陆的态度为例。在退台初期,美国有关人员曾对蒋介石有过支持反攻的表示。如1952年3月26日,美国家安全会议特使美尔(Frank D. Merrill)携中央情报局与国家安全会综合意见秘密赴台,称国务院对台政策有根本改变,唯恐蒋“持重保守,不肯冒险反攻”。〔52〕但后来因种种顾虑,美方改为小心地提防着蒋介石的反攻之心。〔53〕再从对“外岛”的态度来看,为应对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总统宣布第七舰队将阻止对台湾的任何进攻,而未明言是否将“外岛”包括在内。而后,关于协防范围之事,美国态度不能保持明确坚定,虽通知台湾当局美政府将不参加目前处于国民党控制下的台湾岛与澎湖列岛之外的岛屿的防御〔54〕,但时时又在具体问题上显露出有可能参与其事的倾向。如1952年5月,美军援团通知台湾方面说,其军援范围及于金门、大陈等岛。(《蒋介石日记》手稿,1952年5月25日。)基于对台澎基地的得失心,在第一次台海危机发生之初,杜勒斯等美国高层有过对中共不惜一战的强硬表态,但很快就在对整个局势的研判中改变了主张。1950年代中期美国对“划峡而治”“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即是在此种背景下发生。
大体而言,在1955年1月之前,美国对于“两个中国”的实践是在遮遮掩掩中进行的。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将美国带入认真而密集讨论“外岛”对策的氛围之中。但经过激烈争论,美国认为自己面临着可怕的两难选择:不予协防,会使台湾方面失去士气民心,美国失去威望;给予协防,则美国将必陷入对中共的直接战争,会遭国会和舆论反对,会失去盟邦支持。于是,美国设想出由其他国家向安理会提出台湾海峡停火建议,使联合国介入的第三种方案。此时,美国并未考虑使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拥有席位,只是想简单地实现两岸停火。然而,美国想通过冲突双方在联合国当面谈判以实现停火,并在历次文件中将两者并称,而其欲达到的目的——使中共放弃解放台湾的诉求,更分明就是实现“两个中国”。这一点除遭到中国共产党反对外,也始终为台湾当局所反对。
关于“划峡而治”,美国在不同时期的主张也是有分别的,即是否使台湾当局仍旧保有金马等“外岛”。不管哪种“划峡而治”都蕴含着“两个中国”的用意,均遭到蒋介石的反对。他所要的不是偏安一隅,而是“重返大陆”。正因有此立场,1958年以后,两岸在统一问题上达成默契,有效抵制住美国分裂中国之心。〔参考文献〕
〔1〕“外交—蒋中正接见美方代表谈话纪录(十七)”〔B〕//“蒋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5000000719A,典藏号005-010205-00079-011).
〔2〕〔4〕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14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Denver, September 12,1954,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M〕// Glennon, John P., Editor.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FRUS),1952-1954,China and Japan(in two parts):Vol.XIV, Part 1.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2-1954:616,619.
〔3〕Memorandum Prepared by the Secretary of State,Sept.12,1954 〔M〕// FRUS,1952-1954,China and Japan(in two parts):Vol.XIV, Part 1:611.
〔5〕“外交—国际情势与中国安危”〔B〕//“蔣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5000000654A,典藏号005-010205-00035-009).
〔6〕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y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Office of United Nations Political and Security Affair(Bond),Oct.10,1954 〔M〕//FRUS,1952-1954,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Vol. XIV,Part 1:728.
〔7〕 “外交—蒋中正接见美方代表谈话纪录(十)”〔B〕//“蒋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5000000700A,典藏号005-010205-00072-002,005-010205-00072-003,005-010205-00072-004).
〔8〕叶公超致总统府电三,“金马马祖外岛防御问题”: 1955年1月19日〔B〕//“外交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11-10-08-01-016,影像编号11-LAW-01020).
〔9〕 Memorandum of Discussion at the 215th Meeting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Sept.24,1954〔M〕//FRUS,1952-1954,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Vol. XIV, Part 1:660.
〔10〕The Presidents News Conference of Jan.19,1955〔M〕// 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0:190.
〔11〕Telegram From 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Feb. 25,195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M〕//Glennon, John P., Editor. FRUS,1955-1957,China:Vol.Ⅱ.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5-1957:308-309.
〔12〕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Department of State,Washington, March 9,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340.
〔13〕 Eden to Makins, Mar.12,1955〔B〕//FO371/115042,PRO,Foreign Office Files for China [1919-1980]:Complete Fo 371 and Fco 21 Files From The National Archives, Kew. [Kew?]:Archives Direct, Adam Matthew Digital, 2009.
〔14〕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Department of State,Washington, March 28,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09-415.
〔15〕 “对美关系(一)”〔B〕//“蒋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2000002091A,典藏號002-090103-00002-269).
〔16〕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2卷(上) 〔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429-432.
〔17〕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Mar. 6,1955,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M〕//FRUS,1955-1957,China:Vol.Ⅱ:336-337.
〔18〕杜勒斯言论选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172-175.
〔19〕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 by the Presidents Special Assistant(Cutler), Washington, Mar.11,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358-359.
〔20〕〔28〕〔34〕Editorial Note,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08-409,476-477,476.
〔21〕Memorandum From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Hoover)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1,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39-441.
〔22〕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4,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44-445.
〔23〕Memorandum From the President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4,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45-450.
〔24〕Editorial Note〔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50.
〔25〕 “外交—蒋中正接见美方代表谈话纪录(十)”〔B〕//“蒋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5000000700A,典藏号005-010205-00072-002).
〔26〕Draft Policy Statement Prepared in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April 8,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461.
〔27〕Memorandum From the Director of the Policy Planning Staff (Bowie)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Washington, April 9,1955〔M〕//FRUS,1955-1957,China, Vol.Ⅱ:473.
〔29〕Message From the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and the Chairman of 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Radford), at Taipei, April 22,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501-502.
〔30〕Memorandum of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President, Washington, April 22,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503.
〔31〕Message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5,1955〔M〕//FRUS,1955-1957,China:Vol.Ⅱ:510-512.
〔32〕蒋介石日记: 1955年3月19日,4月13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33〕中央社参考消息央秘参(53)第1606号,“两个中国问题”〔B〕//“外交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11-07-02-04-164,影像编号11-NAA-01191).
〔35〕蒋介石日记:1954年10月16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36〕当前国际局势〔M〕//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26,演讲.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261.
〔37〕蒋介石日记:1955年1月21日,1月22日上星期反省录,1月29日,2月5日上星期反省录〔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38〕Message From the Assistant Secretary of State for Far Eastern Affairs (Robertson)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April 25,1955 〔M〕//FRUS,1955-1957,China, Vol.Ⅱ: 513-514.
〔39〕蒋介石日记:1955年2月17日,2月28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0〕蒋介石日记:3月5日上星期反省录〔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1〕蒋介石日记:1955年3月19日,3月23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2〕 “我与越棉寮三邦建交”〔B〕//“外交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11-01-06-05-02-005,影像号11-EAP-04510).
〔43〕蒋介石日记:1955年3月25日,3月26日,26日上星期反省录〔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4〕蒋介石日记:1955年4月14日,4月16日上星期反省录〔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5〕蒋介石日记:1955年4月20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46〕 “美国协防外岛”〔B〕//“外交部”.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馆藏号11-13-11-02-024,影像编号11-INF-00676).
〔47〕“外交—蔣中正接见美方代表谈话纪录(十八)”〔B〕//“蒋经国总统文物”.台北:“国史馆”(入藏登录号005000000721A,典藏号005-010205-00080-005,005-010205-00080-006).
〔48〕 〔49〕 〔50〕 〔52〕〔53〕蒋介石日记:1955年4月26日,4月28日, 5月4日, 1952年3月26日, 1953年11月8日〔B〕.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
〔51〕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J〕.国际政治研究,2009(3):182-183.
〔54〕The Secretary of State to the Embassy in China, July 22,1950,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M〕//FRUS,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Vol.VI,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50:387.
(责任编辑:许丽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