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规准”的小学生午间微社团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2017-05-18叶喜
叶喜
第五届上海市“白玉兰”教学论坛提出了基于“规准”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管理策略,并指出当理性的认识到达创新突破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规律,尊重标准,切不可走偏。笔者非常赞同这一理念,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把“规准”迁移到自己的德育工作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规准”的定义
什么是“规准”呢?就是为社会建立规范、标准的行为和程序的准则,质量的标准。实际上,“规准”是一个合成词,它的核心是目标、程序、工具。比如,每个学生都知道到学校该做什么,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这就是程序;而标准就是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且需要“工具”去引导。
二、如何建立小学生的午休“规准”
1.确立“规准”建立的目标:安全、文明、舒适
由于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午间奔跑、吵闹时有发生,小则影响他人休息,大则造成安全事故,所以午间如何引导学生文明休息一直是缠绕于教师心头的难题。鉴于说教式的引导不能改变这一现状,故“规准”就显得尤为重要。安全、文明、舒适的午间休息,才是最终目标。所以,如何寻找突破点,让“午间文明休息”在师生间达成共识显得至关重要。在明确了午间休息的最终目标后,应该借助适宜的工具,走规范的程序,建立午间文明休息的“规准”。
2.寻找“规准”建立的工具:微社团
首先从满足学生的需求入手,让午休真正成为缓解学生疲劳,使其放松身心的有效途径。然后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让午休过程安全、文明,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午休习惯。最后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保持良好的午休秩序。
其实,在午休期间会有一些学生聚在一起,看书、画画、玩游戏……他们在一起休息或默默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显得格外安静、文明,互不影响,互不干扰。鉴于此,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个班级均创设了微社团午休模式。
微社團,即微小的社团,以班级为大单位,班级中的若干成员以相同的志趣组成一个个小单位即微社团,在课间和午间开展相关的活动。根据学生的意见,给微社团活动制订了一些基本规范:微社团一般由4~6人组成,其中包含一位团长,团长实行轮换制;活动内容适宜在午间进行,每过一个阶段可以更改;辅导员可请教师或家长志愿者担任。应该说,这个工具的挖掘是依据了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需求,在育人价值观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理念。所以,午休时间各班开展微社团活动也得到了学生和教师们的充分肯定。
3.探索“规准”建立的程序
事实表明,形成共识的“规准”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但在执行中因为各种因素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1)呈现的主要问题。一是在社团的组建中没有真正落实学生的兴趣点。比如,在创立魔术师社之初有许多学生都报名了,但由于人数过多不利于活动的开展,便让一部分学生选择了其他社团,而这样做并没有很好地关注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没有尊重他们的选择。二是活动过程中出现目标偏差。比如,某班级微社团创立初期,因缺乏审核把关,出现了只知道玩乐的表演社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社。虽然初期显得较为有序,但一段时间后,因兴趣回落,渐渐出现打架等问题。三是活动的持续性不长,效果不佳。比如,某班学生一开始对于微社团的活动兴致勃勃,但是经过一两周后,兴致消退,变成了午休时的“散兵游勇”。
(2)积极寻找解决途径。针对以上问题,需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而问题的解决也必然会使微社团的实施过程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使合理的程序和规范逐渐形成。
一是建立社团要讲究民主性。在建团初期,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兴趣推荐几个社团,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选择几个主要的微社团,然后由学生投票、补充,最终确定若干个微社团。二是社团活动要有持续性。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午休期间要仔细观察社团开展的动向,及时反馈给社团成员,并提出建议;要组织各个微社团进行互相交流,以增加每一位成员在社团中的成就感,促进社团的持续运行。三是社团活动要有灵动性。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一些随机、临时的社团,使那些无所事事、四处奔跑的学生有去处。对于那些有个性的学生,要做一些积极的引导,组成临时社团,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四是社团之间要有互通性。社团的创建与发起,不是闭门造车,应多借鉴其他班级微社团的创建形式,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从而丰富学生的生活。
三、“规准”建立和运用之后的成效
有人认为,标准化的东西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似乎“创新”和“规范”是相互冲突的,但恰恰是这些标准的体系,让学生拥有了一片创新的文化沃土。在明确了午休的目标,落实了午休的有效工具——微社团活动,并且形成了一定的合理程序之后,午休“规准”建立运用后也产生了良好的效应。
一是课间、午间活动变得更文明、安全、有序。因为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团队,所以课间、午间活动变成了一种有组织、有管理的活动,比之前的自我管理、漫无目的地玩耍多了一份约束。又因为以兴趣组成社团,使那些调皮的学生也可以在一起开展微社团活动,使课间、午间休息的安全性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二是加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一个社团就是一个集体,在这个小小的集体中,任何不和谐的因素都会被淘汰。所以,学生在活动中无论是自觉的,还是被动的,都是在逐渐规范团队意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团队意识最鲜明的表现。以剪纸社团为例,有的学生不会剪纸,但他们有兴趣参与社团活动,而那些会剪纸的学生就会手把手地教他们,这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到了加强。
三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有机会得到提高。散乱的个体以团队的形式开始活动,使队员之间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比如,同样是玩魔尺,本来是一个人折各种形状,现在变成你掰一个恐龙,我掰一个老虎,他掰一棵树,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现场版的“侏罗纪公园”。
四是促使学生养成了初步规划时间的意识。因为微社团活动都是在课间和午间进行的,相对来说,活动的时间比较有限。所以,学生必须寻找、改编、创造适宜的游戏和活动。这就产生了大量短时、有趣、生动的微社团活动,如光影剪纸、彩带编织等。同时,因为活动内容丰富有趣,也迫使一些平时学习进度比较慢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以保证在午休时有更多时间自主地参与活动。
“规准”不仅可以在学生午间的文明休息中被建立和运用,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尝试建立和运用,并不断完善。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