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乡村小班化教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17-05-18尹开元
尹开元
小班化教学是乡村教育教学的一个现实,也是乡村教师工作的主阵地。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教育要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如何更好更快促进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做好小班化教学研究是促进乡村均衡发展课改内容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特别强调了改革对教育的意义,并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乡村小学教育生源锐减,小班化现象普遍,给乡村教育带来了新的探究课题。
一、实地调研,原因形成
笔者对重庆市巫山县官阳镇、当阳乡、平河乡等地区的多所乡村小学学生就读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后发现,近几年,每学年每所学校学生人数递减1/6左右,乡村学校越办越“小巧玲珑”。进一步调研后,发现生源锐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乡村学校所处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非常不便,经济发展受阻,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在家种地而选择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到务工地就读。二是在当地,相比之下,家庭条件较好又有一定社会关系的家长把子女送到城区条件好的学校去了,择校和择师上学。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发生了变化,素质提高了,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最多两个,生源自然缩减。四是一些家庭条件不是太好的家长,根据自己上学时的经验,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送到自己认为好的镇、乡所在的中心小学上学去了。五是乡村大部分青年都选择到条件较好的地方去结婚生子,本地生源自然缩减。六是城镇化建设推动速度快,产生了大量移民,学生随着迁移,转入到移民安置学校就读。
二、三思实践,面临困惑
在乡村小学就读学生中,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大部分都是来自家庭条件贫困、父母不能在家照顾孩子的家庭,只能是亲朋或隔代亲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作为监护人,这样就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很多的困惑。通过对近几年实际教学工作进行回顾梳理后发现,这些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生活困难。留守儿童与父母在家的儿童相比,缺少父母的关爱,在生活、身体、学习等方面不能及时得到照料。比如,很多学生在家从没有吃过早饭,没有人管,在学校活动中甚至出现过晕倒现象,教师要想办法进行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
二是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年龄小,父母不在身边,得到的心理关怀少,有心理问题时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在与教师的交谈中发现,留守儿童特别想和父母在一起。若是不能与父母一起生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对父母产生较严重的陌生感,内心封闭,更不愿与教师、同学交谈,造成情感冷漠、性格孤僻。而随着年龄增长,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不同程度地显现,由此造成的性格缺陷可能会持续终生。
三是家庭教育问题。从教师家访中知晓,因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自己承担了一部分乡村农活和家务劳动,如放牛、放羊等。由此很难保证在家的课外正常学习时间,知识便没有得到很好的巩固,加大了成绩提升难度。再加上临时监护人对儿童学习的督促不到位,指导方法不当,不仅没有起到正面提高儿童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反而致使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产生了厌学、弃学现象。
四是品行不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极大,并且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由于长期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留守儿童表现出的许多不健康的行为习惯、不良礼仪素养等都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教诲,没有及时得到纠正,而这些也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十分不利。
五是安全隐患。在监护人监护不到位,留守儿童自己的认知能力不强的情况下,他们不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兴趣来了也不思考安全隐患,很容易造成安全事故。据统计,在被拐卖的儿童当中,留守儿童占第一位;女童被强奸的恶性案件中,留守女童居多。这说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教导,留守儿童缺乏临场应变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反思课堂,深入探究
乡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特点是“减人不减班”,而以上的现实困难,使小班化教学给乡村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结合几年的课堂实践,笔者认为小班化教学的改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针对性强,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但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不能少,针对“小”这一特点,应做好因材施教。教师应该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如行为习惯、家庭环境、监护人结构等。这样在备课时,可以做到学情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教导和要求细化到人。如在教学作业设计时,可以分多个层次设计难易题型,不作统一要求,符合不同层面学生的需要,达到真正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细心观察学生学习动态,根据不同层面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对话,从对话中清楚每位学生的基础、心理、个性、爱好、特长、能力等,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就可以设计出针对性更强的小组合作内容,实现生生互助。教师要用更多的时间对学困生加强个别指导,缩短他们与其他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强化对不同层面学生教导的针对性,能在课堂上解决的问题一定不留到课后完成,学困生主要采取个别辅导,课后重点是分析每个学生的学情,以便在后面的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到每名学生。
2.互动师生,利于发展
小班化教学学生人数少,但更便于教师留出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倡导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对于不敢发言的学生,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对于会说的要指导他们说好,这样才会达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目的,充分发挥每位学生主人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班化教学更忌“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模式,要多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在一堂课中要让每位学生的自主或合作学习时间不少于本节课时间的1/3,要让学生自己主动认识到本堂课学习知识的重难点,哪些已经掌握了,哪些掌握起来还有困难,如何通过前后知识联系进行知识内化,而对于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师生共同处理。通过互动,让学生意识到对学习方法的学习比单纯的知识学习更重要,培养自学习惯。
3.鼓励学生,提高自信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敢说到说好。如在每节课的课堂上都创造人人发言的机会;多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督促同学之间的语言交流;完成小组合作学习后,指导好班级汇报,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语言表达锻炼;及时捕捉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学生的成长非常有利。
4.突出优点,发展个性
小班化教学中,教师要推动学生攀高涉险,想办法催开他们智慧的蓓蕾,这才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小学生年龄小,接触社会时间少、内容单一,有许多问题在大人看来十分简单,不用解释就能理解,但在学生们心中却有着理解的困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扬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不能因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压抑学生的各种质疑。教师要仔细耐心地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互相解答,有时间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答案。对于难度大的问题,教师应不厌其烦,适时点拨,让学生无拘束地质疑,这样定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形成好学敢问习惯。
四、有序推进,落实保障
乡村小班化教学是一个新课题,没有现成模式可用,尚需进行探究。但是,要有强有力的措施保障探究顺利进行。
1.落地探究,高度重視
乡村小班化教学,是近年乡村教育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也是乡村教育近段面临的现实问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组织乡村学校接地气地开展研究,助推乡村教育发展。
2.充足编制,保障师资
小班化教学是减人不减班,学校各功能部门都一样。上级行政部门在调整教师核定编制中,应变生师比为班师比,做好教师结构优化工作,增加乡村小班化教师编制,确保专任教师工作负荷适度,保证他们有自主业务学习和教育科研的时间,保护他们对小班化教学改革探究的积极性。
3.强化后勤,保障经费
实行小班化教学需要良好的教学环境、现代化的教育设施和充足的经费保障。上级行政部门要调整生均公用经费,不应按学生人数核算,应给予追加,保证研究所用。
大范围内实行小班化教学,是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实现乡村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面临现状,我们还要逐步更新家长对子女的培育观念、教师对学生的育人观念。小班化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优良习惯。随着乡村小班化教学量的增多,研究的深入,必然会研讨出更多更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坚信,小班化教学在乡村一定会取得成功,实现乡村教育均衡发展,迎来一片辉煌的乡村教育天地。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