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凌晨四点

2017-05-18陈泽颖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5期
关键词:校门黑板讲台

秉持着“动次一定要打次,玩心一定要套路”的原则,学习、娱乐两不误。她可以是捧着厚厚原著低头啃读的“学霸陈”,也可以是被尊称为“师傅”的游戏大神。课间,她的桌前“门庭若市”,来往请教问题的同学络绎不绝,她以堪比熔浆的热情,穿梭在题海中,耐心地为每一位同学解答。课外,她矫健的身姿常活跃在羽毛球场上——发球,跑位,扣杀,一气呵成,引来我等小迷妹的阵阵惊呼。综上所述,陈泽颖是“男神”!

凌晨四点,洛杉矶的夜幕还未拉起,川端康成庭院中的海棠花还未入睡。

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有些愣。中间的一整大组全都空着,学生零零散散地坐在靠近后门的角落,空旷的教室里只有老师遥远的声音和近处学生的私语。

我数了数,18个人。和挤了六七十个人的物理课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不由想起上个学期我满怀着提高英语的期望抢到了选修课,彼时走进教室的时候,满满的人和浑浊的空气让人安心。一个有些年纪的女老师站在讲台上,俯瞰着底下密密麻麻的学生。“这里的教材是我从牛津大学花了很多钱买来个人收藏的,校长劝我拿出来,才给你们来用,你们要好好珍惜……”她高傲着,用锐利坚决的声音报出一个个单词,学生们低着头,握紧笔,如获至宝地记着。

我定定神,在自己的座位上坐下。今天的她依旧打扮得一丝不苟,穿着精致合身的旗袍,在写满单词的黑板上标记着重音,一个一个详细完整地讲解着词义和用法。那台放听力的录音机依旧响亮而嘈杂,纯正的被她标榜为最优雅最标准的伦敦口音一字不落地传出来,只是座位上的人们多数摊着数学作业本,彼此交头接耳,再没人理会那强硬着企图挤进耳道的陌生的外语。

我等着她的斥责,却只有絮絮的讲课声。她和在从前满是人的教室中没有差别,声音和手势都饱含着激情——尽管并没有人在听。她孤独地站在讲台上,手里攥着一张材料,耐心地,一点一点讲着:“……我们来看听力的第三题,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认识这个词……”

我从前是有些抵触她的严厉的,虽然在她的课上认真地记了笔记,但从未认真复习她教授的成果,甚至最后的一场考试也是敷衍了事。但这个闷热的凌晨,在这个因人少而格外令人舒适的教室里,我只觉得喘不过气。

她讲解完材料,打開上节课放到一半的电影。这时的人们似乎有了些微的兴趣,抬起了他们垂落了大半节课的头。电影的色调暗沉而浓重,像凌晨四点拉开窗帘看到的沉重夜色。耳边还有她穿插的一些英文讲解,极力放大了声音,似乎想捧着送进哪怕一个人的耳朵里。

结束的时候,同学们稀稀拉拉地走出,她在讲台上轻轻说:“谢谢每个人这节课的陪伴。”然后挺直腰背,走了出去。

我努力睁开酸涩的眼,盯紧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我想起其他有些选修课,底下一片趴着做作业的学生,而老师们仍然在讲台上丝毫不受影响地讲课,我曾对这种做法感到不解与不值,直到这一刻,涌出无限钦佩和歉疚。

有些人的凌晨四点,是汗水和挣扎,是突破自我的毅力和信心,而有些人的凌晨四点,是默默的坚守,是对本职的尊重,是一颗在混沌的当下挣开黑暗的坚定的心。

这个时刻,是不可挣脱的现实,也是不可动摇的信念。对这个时刻,我厌恶,又肃然起敬。

第二天值周的时候,有车趾高气昂地开进校门,于是我们机械地重复着,立正,鞠躬,老师好。此时她推着车,衣着一丝不苟地走进校门——尽管那时我们刚刚直起身子,没有再次弯下腰。她温柔地笑了笑:“这么有礼貌啊,真的是,谢谢你们。”

(编辑:关晓星)

猜你喜欢

校门黑板讲台
擦黑板
长在黑板上的诗
爱在讲台
晓黑板
风雨中陪考
国内“奇葩”大学校门盘点
别让校门隔开知识与生活
一兜橘子
讲台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