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高层次人文对话机制下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2017-05-18张力玮赵竞一
张力玮++赵竞一
摘 要:让·莫内计划(Jean Monnet)的设立旨在加强和促进欧洲一体化的进程。计划内容包括:激励有关欧洲一体化的研究、教学、科研和思考;支持各类机构和协会促进欧洲一体化的教育和培训活动。中国-欧盟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京举行期间,本刊对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让·莫内计划”及中国事务负责人维多·博雷里(Vito Borrelli)进行了专访。博雷里主任表示,中欧教育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未来有更多合作可能性;中欧高教体系应加强兼容性,平衡双向交流人数;中国高校需加强自身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大学优秀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欧高层次人文对话机制;伊拉斯谟计划;调优项目;让·莫内计划
一、中欧人文交流将使双方高等教育
更具兼容性与可比性
《世界教育信息》:博雷里先生您好,多年来,您在欧盟委员会负责与中国合作交流事宜,对于中欧教育文化交流有深入的了解。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欧教育交流情况,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维多·博雷里:欧中在教育方面的政策对话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自2012年以来,所有活动都被整合在欧中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EU-China High Level People-to-People Dialogue,HPPD)之下。HPPD与欧中高级别战略对话和欧中经贸高层对话机制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欧中关系的三大支柱。HPPD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教育、文化、青年、体育事务等。就在不久前,性别平等议题也被纳入讨论。未来,旅游业也有可能成为对话机制的主题之一。每两年举办一次高层领导会谈,探讨未来合作的发展方向。2015年的会谈在欧洲的布鲁塞尔举办,2017年将在中国举办。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开展技术层面的交流论坛,如欧中每年举办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台”,专门探讨学分认证、教学质量、学生流动性等问题。
在教育领域,欧盟方面主要开展了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玛丽·居里奖学金(Marie Sk?覥odowska-Curie Actions)等项目,中国方面则有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奖学金项目。正是由于这些项目的存在,我们得以通过硕博联合培养的方式支持学术合作的开展,同时能够保证学生和教师在欧中之间的流动性。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我们还做出了许多其他努力,包括欧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The Tuning Study,下文简称“调优项目”),其目标是使高等教育系统更具兼容性和可比性,消除高校人员流动障碍,促进学位和学分认证体系的改善,并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016年10月11日,欧盟-中国国家教育部长会议在京举行。过去,中国和中东欧国家之间曾经有过类似的会议,但是2016年首次有4个欧盟国家加入讨论,我们认为这对于促进未来教育合作,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会上,许多议题得以讨论,包括中国在参与欧盟领导的多维全球大学排名(U-Multirank)和调优项目中所取得的进展。
二、中欧高等教育交流将在联合培养人才、学分互认、平衡双向交流人数方面得到深化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给您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教育合作交流项目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事实上,我们开展过许多成功的项目。我可以用一些数据来说明这一点。比如,支持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的伊拉斯谟项目至今已涵盖超过50所中国大学。同时该项目囊括了众多学科,包括自然科学、工程学以及人文艺术学科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大等中方大学的院系均加入了这些专业的联合培养项目。
我们还有很多其他非常重要的项目,在此我也想简要地谈一谈。在伊拉斯谟计划下,我们有一项让·莫内行动(Jean Monnet Actitivies),主要是为了支持欧洲一体化课题的教学研究,即研究欧洲国家聚集起来建立欧盟的过程。在中国,我们设有三个让·莫内卓越研究中心(Jean Monnet Centers of Excellence),专注于欧盟课题的教学和研究,分别设立于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和复旦大学。这三个中心对于传播欧洲一体化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中欧教育合作与交流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我想目前为止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学分认证问题。我想列举几个数据。我跟进“伊拉斯谟+”计划(Erasmus+ Programme)已有两年了。自该项目启动以来的两年多期间,已有3000余名学生在欧中之间往来。其中约有一半的学生在国外修习学分得到了本校的认证,但还有很多学生遇到了困难。有些困难最终能够得到解决,但另一些人的学分无论如何也无法得到认证。通过欧中双方联合努力,如在学分转换和互认方面的工作,这一情况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另一项阻碍学生流动的重大挑战则是语言问题。目前,在欧中之间流动的学生数量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态势,中国赴欧学习的学生要比欧洲赴华的學生数量多得多。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欧洲学生很难理解用中文教授的课程,为此他们必须做长时间的准备。因此,如果中国的大学能开设更多英文授课的课程,欧洲学生赴华的人数也会随之增多。
除此之外,欧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联合研究项目也将对此大有助益。该项目于2013年启动并开展试点研究,目标是配合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加强欧中高教体系兼容性,消除中欧高校人员流动障碍,实施结果导向的教育。目前,项目一期已顺利结束,项目二期已正式启动。中欧双方选择了物流、信息工程和护理三个方向,由重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执行,预计两年完成。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谈谈未来中欧教育合作的重点将有哪些?
维多·博雷里:在欧盟-中国国家教育部长会议上我们刚刚探讨过这个问题。欧中双方一致同意平衡双向交流人数,并开展学科更加集中的联合培养项目。比如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在该领域的研究。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还有助于解决其他重大的挑战,如全球安全问题等。如今,全球安全也是世界发展首要关注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再度加强在该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学科,如工程学、医药等领域的欧中合作也将带来丰硕的成果。
我认为,培训教师及创新教学方法、理念和工具非常重要,因为欧盟现代化发展议程中很重大的一项挑战就是信息通信技术(ICT)發展,以及其在远程教育、慕课等领域的应用。因此,教师培训确实是伊拉斯谟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中国合作的项目中是否有教师培训的内容我还没有耳闻。也许是我们已经开展过这种项目,但我本人并不了解,但是这绝对是非常好的能力建设项目,因为它能促进交流。欧洲大学在教师培训领域有自己的经验,中国的大学也是如此。
三、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了解中国高校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给想要与欧盟开展合作交流的中国高校提一些建议。
维多·博雷里:目前,欧中双方的合作主要基于联合培养项目,既包括两校之间的双学位项目,也包括多个学校参与的项目。后者就涉及到所谓的“学分流动性”(Credit Mobility),即学生短期学习所获学分的流动性。这是我们近期才纳入伊拉斯谟计划中的一项内容。比如说,由欧盟提供奖学金支持的清华大学和巴黎索邦大学之间的双边项目就包含全年、半年或三个月等几种时长不等的项目。
当然,除了交换生和联合培养项目之外,我们还开展了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关注那些缺乏经验、想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学校,使其也能参与到更多项目中,从而不断革新和改善本校的教学体系。
我还想特别提一下多维全球大学排名,期待更多中国高校能参与其中。这个项目由欧盟主导,旨在帮助学生精准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我们知道中国也有广受学生欢迎的“上海交大世界大学排名”,在全世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上交排名主要是基于大学的学术研究、诺奖获得人数,以及出版情况所进行的排名,多维全球大学排名则可以与其互为补充,因为后者更加关注的是教学方面。我们之所以把它称为“多维体系”,是因为其基于不同学科来评估大学,这样学生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最适合他们兴趣和专业的学校。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中国大学加入,因为目前多维全球大学排名所包含的中国大学并不多,期待在未来有更多的中国大学“榜上有名”。
另外,我认为,中国高校需要改善的一点是加大海外宣传力度。比如说,现在很多欧洲学生去中国学习汉语,但赴华学习医药或工程的学生并不多,因为他们不知道有哪些中国大学在这些专业领域非常卓越,这就是宣传不足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大学优秀的教学质量。
编辑 吕伊雯 校对 许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