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70周年“照顾”方方面面
2017-05-18董铭汪品植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 ●汪品植
作为全球影坛最盛大的电影活动,第7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如期于17日在法国海滨小城开幕,接下来的十几天里,这个常住人口仅有几万人的度假胜地,将以最大规模来迎接全世界的明星、媒体和游客们。
戛纳这块“金字招牌”70年来一直吸引全球目光,归功于在尊重传统、紧跟时代方面的努力。在今年的主竞赛单元中,影迷欣喜地看到了迈克尔·哈内克,安德烈·萨金赛夫,托德·海因斯,法提赫·阿金,弗朗索瓦·欧容,索菲亚·科波拉等三代当代影坛名导演的名字;亚洲导演中,也有日韩的河濑直美、洪尚秀和奉俊昊的新作入围。不同国籍、不同文化的电影人聚集一堂,呈现出当今世界电影发展的多样性,作品题材中有反映现实最热门的移民问题,体现了电影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与60周年相比,世界影坛已悄然发生变化。当年还健康出席的伊朗大师阿巴斯、希腊名导安哲洛普罗斯都已离开人世,年岁相仿的波兰斯基今年也退居到“展映单元”,不再和晚辈同场竞技。韩国的奉俊昊、希腊的兰斯莫斯、匈牙利的穆德卢佐、瑞典的奥斯特伦德等年轻导演已然成长,从“一种关注”等副单元步入主赛场,扛起了主导电影艺术大势的旗帜。
作为本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片,由法国著名导演,凯撒奖得主阿诺·德普莱钦执导,玛丽昂·歌迪亚,夏洛特·甘斯布和马修·阿马立克等本土明星主演的《伊斯玛伊拉的幽灵》备受关注。影片讲述了一名中年男人和神秘女性间的纠葛,充满超现实和讽刺意味。法国媒体给予不错的评价,《电影手册》《费加罗报》等媒体纷纷打出四颗星,称其“融合不同的类型元素”,“充满文学性,具有一种闪电般的美感”,影片在戛纳首映后即在全法国院线公映,据悉还将有加长20分钟的“导演剪辑版”面世。
英国《卫报》评论文章称,今年戛纳电影节由女性导演当家是为了纠正过去的错误。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电影盛事之一,戛纳电影节近年来由于对女性电影人的成就重视不足而饱受压力,特别是2012年女导演在戛纳电影节遭遇最低谷,没有得到任何奖项。今年,一干女性电影大腕纷纷上阵,媒体特别看好执导过《迷失东京》的美国人科波拉、执导过《捕鼠人》的英国导演拉姆塞以及日本新锐河濑直美。比利时资深纪录片女导演瓦尔达宝刀不老、续写传奇,以近90岁的高龄携其最新纪录片《村庄面貌》参加今年戛纳电影节,但不参与评奖环节。英国资深女演员雷德格拉夫则带来她的导演处女作《海之悲哀》,将亮相于电影节的特别展映环节。
除了电影艺术,近年来戛纳电影节也并不缺乏辛辣的政治意味。前美国副总统戈尔将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推出广受好评的环保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续集,雷德格拉夫的《海之悲哀》大胆探讨难民危机问题,法国资深电影人克劳德·兰兹曼则带来其在朝鲜拍摄的纪录片《凝固汽油》。
与电影人才的后浪推前浪相伴的,是电影技术上的日新月异。在官方新闻发布会上,作为本届评审团主席的阿莫多瓦就之前网飞公司引发的流媒体放映之争表示,大银幕依然是观影的最佳方式,看电影千万“不能比你坐的椅子还小”。
此外,电视对于电影的冲击也反映在本届戛纳的特别展映单元上,两位曾经在戛纳备受推崇的导演,大卫·林奇和简·坎皮恩,这次带来的都是新季电视剧,而拿下奥斯卡的墨西哥名导伊纳里图,更是送上了最潮流的VR电影《肉与沙》,戛纳组委会不得不单独为他另辟一个新单元。总体而言,法国人的戛纳作为世界电影节的翘楚,视野更广,视角更高,对于更广义上的视听艺术有着总体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