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芝升百胶囊治疗轻度认知障碍29例
2017-05-17吴春幸阮时宝褚克丹
吴春幸,阮时宝,褚克丹
(1.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樟芝升百胶囊治疗轻度认知障碍29例
吴春幸1,阮时宝2,褚克丹2
(1.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福建福州350122)
目的探讨樟芝升百胶囊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临床疗效和临床使用安全性。方法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辨证属于脾肾两虚,瘀血阻滞证型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头部相关穴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樟芝升百胶囊口服。4周为1个疗程,2组均干预8周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总体及各维度认知功能情况、图形再认测验、中医证候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2组认知功能总评分,各维度及图形再认测验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个疗程后,2组认知功能总评分、认知、记忆、图形再认测验评分均有显著提高(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而言语、运用与空间技能评分,2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2周、4周采用认知功能总评分、认知、记忆、图形再认测验评分等项目随访,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樟芝升百胶囊能显著改善MCI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总评分,在认知、记忆、图形再认测验评分等方面疗效较好,且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针刺;MMSE量表;认知功能总评分;樟芝升百胶囊
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一种以记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病理状态,该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0%~20.1%[1-2]。有研究表明[3-4]:早期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15%~40%MCI患者可逆转为正常或延缓其病程进展,这是目前预防老年痴呆发生的主要有效方法[5]。樟芝升百胶囊系福建中医药大学阮时宝教授治疗MCI常用经验方,可有效改善MCI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记忆能力,延缓疾病发展,但目前缺乏该方规范性用药及毒副作用的临床报道,故本研究开展本方治疗MCI临床疗效观察,为该方的临床推广使用奠定基础。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病例均来自于2015年12月—2016年8月在台湾各协作门诊诊断为MCI患者60例,按门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有1例因为失去联系脱落,对照组有1例由于其他疾病手术住院治疗剔除,最终纳入统计观察患者58例,2组各29例。2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MoCA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组一般资料比较(x±s)
1.2诊断标准参照Peterson的MCI诊断标准[6]:记忆力明显减退;MoCA评分<26分,如果受教育年限≤12 a,则在检查结果上加1分;日常生活能力正常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4项表)评分≤18分;没有痴呆,即全面衰退量表(GDS)评定为2~3级。
1.3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辨为脾肾两虚、瘀血阻滞证,症见:智能减退,腰膝酸软,头痛如刺;表情呆板,倦怠思卧,口唇爪甲青紫,思维迟钝,口齿不清;或有幻听,面颊潮红,午后夜间低热,心悸,不寐,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淡,舌下脉络紫暗,苔薄,脉沉细。
1.4纳入标准①男女不限;②年龄60~70岁;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④符合MCI诊断标准;⑤中医辨证符合脾肾两虚,瘀血阻滞证候表现。
1.5排除标准①高血压患者;②有酒精、药物滥用史者;③有精神病史或患有严重失语及视听障碍者;④严重脏器衰竭者;⑤心肌梗死病史、冠心病史者;⑥肌肉骨骼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运动禁忌症者;⑦抑郁引起的认知障碍者,老年抑郁量表
(GDS-15)≥11分;⑧正在参加其它临床试验者。
2治疗方法
2.1健康教育措施2组均进行一般健康宣教。对于其他疾病服用药物不予限制,但不能服用扩张脑血管、胆碱酯酶抑制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抗氧化剂等药物;积极调治旧疾,保持心情舒畅。每周1次,持续3周。
2.2对照组针刺印堂、四神聪、百会、神庭、上星、风池、脾俞、肾俞、命门、太溪、悬钟、内关、膈俞等穴位。针刺方法: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确定穴位后,采用75%乙醇消毒,选用华佗牌不锈钢毫针(0.3 mm×2 mm或者0.3 mm×4 mm)。头部穴位,与头皮呈15~30°进针;四肢及腰背部穴位,垂直进针,进针0.5寸;前神聪、百会进针时,针尖向前;后神聪或左右神聪,针尖向百会。太溪、悬钟、脾俞、肾俞、命门用补法,内关、膈俞用泻法,其余穴位平补平泻。头部穴位间歇捻转行针,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次。隔日针刺治疗1次,每周3次,4周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
2.3治疗组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樟芝升百胶囊内服。樟芝升百胶囊由淫羊藿15 g,西洋参10 g,川三七15 g,牛樟芝6 g,炙甘草6 g等多味药物组成,由台湾天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按照原方剂配伍比例生产。服用方法:每次2粒,每日2次,于早、晚饭后30 min后服用。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4随访规定干预结束后每2周随访1次,主要评估MMSE认知功能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同时询问患者一般生活习惯、记忆改善,并记录每日活动类型及持续时间。
3疗效评价
3.1观察指标采用MMSE量表[8]评定患者的总体认知功能以及各维度包括认知、记忆、言语、运用和视空间技能等评分;采用图形再认测验4等级评分法[9]评价患者短时记忆功能。
3.2观察时间点分为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结束时、随访第2周、随访第4周共5个时间点进行观察。
3.3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10]评定疗效指数,显效:疗效指数≥20%;有效:12%≤疗效指数<20%;无效:-12%≤疗效指数<12%;加重:疗效指数<-12%;
疗效指数=[(治疗后MMSE评分-治疗前MMSE评分)/治疗前MMSE评分]×100%。
3.4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证候积分疗效指数≥95%;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疗效指数≥70%,<95%;好转: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疗效指数≥30%,<70%;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者加重,证候积分疗效指数<30%。
证候积分疗效指数=[(治疗后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治疗前证候积分]×100%。
3.5安全性观察肝、肾、心功能,血常规、尿常规及其他不良反应。
3.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
4结果
4.12组疗效比较见表2。
表22组疗效比较
4.22组MMSE量表评分、各维度及图形再认测验评分比较见表3。
表32组MMSE量表评分、各维度及图形再认测验评分比较(x±s)
4.3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见表4。
表4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4.42组不良反应情况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例胸闷,3例轻度头晕,治疗组有1例胸闷,2例轻度头晕。均见于疗程开始阶段,考虑到患者过于紧张或者未按时进早餐,故施针过程中出现了晕针等情况。嘱咐其解开衣扣,仰卧休息;或者啜少许稀粥;或者给与温开水,休息片刻后均自行缓解。后期干预中未见异常。
5讨论
祖国医学对MCI无明确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发病特征,该病归属于中医“善忘”“健忘”或“呆症”范畴,其病机为年老体衰,肾精亏虚,精血内耗,肺失所养,诸窍失聪所致。《医学心悟》曰“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脑髓是产生记忆的物质基础,肾精充盛则髓海得养;脑髓空虚则神机失用,可见记忆减退,日久不愈。同时,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后天化精以养先天,脑赖髓养,髓依血濡,五脏调和,气顺血濡,脑髓才能充为明。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衰退,尤其以脾肾不足为主,故脾肾亏虚是MCI根本病机[11-12]。此外,肺气虚损可引起宗气不足、气血生化乏源而致五脏失养;督脉亏虚,也可导致气血精液不能上达导致脑消髓减,脑络痹阻而加剧MCI病情进展[13]。结合导师阮时宝教授诊疗经验,笔者认为老年痴呆患者早期出现MCI临床表现,其主要发病病机应归属为脾肾亏虚、气滞血瘀、窍闭神昏证。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治疗MCI效果显著,如针刺太溪穴可以靶向性激活MCI患者病变脑区,对相关脑区具有整体性调节作用,有效预防该病发展[14];靳三针配合基础认知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15]。此外,目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居多,而伴随老年化社会的到来,无诱因发作的患者日渐增多,故寻求一种中医药方法早期预防该病的发生,同时减缓非脑血管意外产生的MCI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的意义。
导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针对MCI病机特点及发病表现,确定以补益脾肾、醒脑调神、活血通络为主要治则,在前期文献报道的基础上[16-17],选择内服汤药辅以针刺治疗,效果显著。其中针刺部位选择督脉、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阴相关穴位。主穴用印堂、四神聪、百会、神庭、上星、风池;配穴选脾俞、肾俞、命门、太溪、悬钟、内关、膈俞。督脉通于脑,四神聪透百会,神庭透上星、印堂等穴可清脑调神;风池通调气血,主要针对脑失清灵,局部起到清心开窍之功;脾俞、肾俞补益脾肾之气;太溪、悬钟滋阴补髓;命门温肾壮气,治疗脾肾不足;内关、膈俞主要针对气滞血瘀,瘀阻脑络病机。而樟芝升百胶囊主要功效为补脾益肾,活血化瘀,醒神益智。方中淫羊藿性味辛甘温,补肾助阳,温运气血,为君药;西洋参味苦甘性凉,补益肺气,养阴生津,安神益智,又可制约淫羊藿和川三七温燥之性,为臣药;川三七,味甘苦性温,活血化瘀,兼能止血,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之效,考虑到血瘀日久易化热,合辛苦微寒的台湾道地药材牛樟芝,清热泄火,并兼以醒神,两药为佐;炙甘草益气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配伍严谨,针对MCI发病特点,切中脾肾两虚、瘀阻脑络的病机特点,共奏补益脾肾、活血化瘀、填精益肾、醒脑开窍之功效。体现治疗早期轻度MCI采用“活血化瘀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的主要治则。
本研究表明:针灸相关穴位并联合樟芝升百胶囊可显著改善MCI患者总体认知功能评分,在言语、运用与空间技能评分方面,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这与本研究的观察时间受限有一定的关系,可能需要适当延长。随访结果表明:使用针灸相关穴位并联合樟芝升百胶囊可以延缓病情或者阻断病情发展,其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研究阶段,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报告,提示樟芝升百胶囊使用是安全的。
[1]JIA J,ZHOU A,WEI C,et al.The 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its etiological subtypes in elderly Chinese[J]. Alzheimers Dement,2014,10(4):439-447.
[2]DING D,ZHAO Q,GUO Q,et al.Preval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urban community in China: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anghai Aging Study[J].Alzheimers Dement,2015,11(3):300-309.
[3]BUSSE A,HENSEL A,GIIHNE U,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long-term course of four clinical subtypes[J].Neurology,2006,67(12):2176-2185.
[4]FISCHER P,JUNGWIRTH S,ZEHETMAYER S,et al.Conversion from subtypes of mildcognitive impairment to Alzheimer dementia[J].Neurology,2007,68(4):288-291.
[5]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写作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和治疗[S].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887-2893.
[6]PETERSON R C,SMITH G E,WARING S C,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outcome[J].Arch Neurol,1999,56(3):303-308.
[7]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3-98.
[8]王铭维,王彦永,耿媛.心身疾病临床荟萃疑难病例解析[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373-375.
[9]王晓丽,陈国鹏.成人短时记忆发展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523-526.
[10]田金州,韩明向,涂晋文,等.血管性痴呆诊断、辨证及疗效评定标准[S].中国老年学杂志,2002,22(5):329-331.
[11]何珊,郭蕾,杨婕.从五脏理论对阿尔茨海默病中医病机的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6):1128-1130.
[12]何静.老年痴呆症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及治疗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11):2933-2934.
[13]王金桥,王金玲.轻度认知障碍与肺及督脉的关系[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9-30.
[14]蒋垂刚,崔韶阳,聂彬彬,等.捻针刺激太溪穴对MC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影响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2):1365-1367.
[15]彭志华,崔韶阳,许明珠,等.靳三针结合基础认知康复训练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31例[J].河南中医,2016,36(7):1255-1257.
[16]曹良,奚春联,李飞.针刺联合活血补肾中药治疗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98-100.
[17]吉贞料,卢桂兰,李海辉.针灸结合中药熏洗在中风痉挛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中医药导报,2015(13):94-96.
R742
B
1000-338X(2017)02-0008-03
2017-02-09
吴春幸(1960—),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疼痛及衰老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研究。
褚克丹(1963—),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4058546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