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视角
2017-05-17刘红江景
刘 红 江 景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 江苏南京 210038)
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基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视角
刘 红 江 景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 江苏南京 210038)
通过对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讨论了三者之间的联系程度及适应程度,认为其专业结构基本符合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趋势,只是在各产业内部的具体行业人才供给方面与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差距,建议通过建立专业预警机制,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
高职教育; 专业结构;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0 引言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职业性、实践性、区域性和开放性等特点,高职教育应与当地产业结构及特色产业之间有着密切的联动和协同关系。国内关于区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邬爱其等论证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存在着双重偏差,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劳动力的合理配置[1];卫平等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2];景建军选取结构偏离度、就业弹性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指标,对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做了深入研究[3]。也有学者将这种研究深入到教育或职业教育领域,讨论教育、就业、产业之间的联系[4-6]。以上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江苏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当地高等教育领域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升级,相应的,高职教育也要满足新经济形势下该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重新规划、优化专业布局,适应新型产业结构下对人力资源的新需求。以下将讨论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间的联系程度、适应程度,并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1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比较分析
1.1 江苏省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变化
从图1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逐渐降低,从1978年的27.6%降到2015年的5.7%;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从1978年的52.6%小幅波动到2005年的56.6%,之后就逐渐降到2015年的45.7%;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则从1978年的19.8%稳步上升到2015年的48.6%。
图1 江苏省1952—2015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变化(数据来源: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
1.2 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分析
据统计,2015年江苏省高职院校招生专业数为486个,涉及18个专业大类。依据国家统计局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在这18个专业大类中,属于第一产业(农、林、牧、渔)的专业点有37个,占7.61%;属于第二产业(生化与药品、材料与能源、水利、土建、制造、轻纺食品等)的6个大类中有专业点139个,占28.6%;属于第三产业(财经、电子信息、法律、公共事业、环保气象安全、交通运输、旅游、文化教育、医药卫生、艺术设计传媒、资源开发与测绘)的有11个大类,310个专业点,占63.8%。与三次产业对应的专业招生计划分别为8 800人、65 043人和118 306人,所占总招生计划比例分别为4.58%、33.85%和61.57%。详见图2。
图2 江苏省高职院校2015年招生人数比例图(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知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析系统”整理得出)
1.3 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根据前述对江苏省产业结构的分析,目前江苏省第三产业产值已经超过第二产业,第一产业产值最小,因而高职教育在专业结构上也应转变为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为主体,第二产业的专业次之,第一产业的专业比重最小的格局。从图3来看,总体上,江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变迁与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是一致的。但是在图3中,还是发现,第一、二产业对应的专业招生数比重低于产值比重较多,而第三产业对应的招生数比重却超出产值比重较多。如GDP占比5.8%的第一产业,2013年的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只有4 123人,在整个高职院校招生数中的占比不到2.22%,2015年有所上升,达到4.58%。这可能与前些年涉农高职院校“摘农牌”以及社会上普遍对涉农专业有偏见有关,也与政府对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有关。相比之下,第三产业的专业招生数相对过多,且近三年来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2015年高职院校对应第三产业专业的招生人数达61.57%,造成有些专业出现了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情况。当然由于不同行业的要素禀赋不同,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能仅从产值上加以判断,为了更好地研究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还需要结合到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上加以判断。
图3 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比较(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知网“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招生分析系统”及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关系时,结构偏离度是常用的分析工具和衡量指标,其计算公式为:
当某产业结构偏离度=0,表示该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与其就业比重相当,说明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完全匹配,该产业内的劳动力资源已经达到最优配置。现实中,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就越合理;结构偏离度越偏离0,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匹配越不合理,协调性越差。当某产业的结构偏离度>0时,说明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力有流入的可能。反之,如产业结构偏离度<0,此时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劳动力有流出的可能。
2.1 江苏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所占比重的变动
从图4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69.7%上升到1991年的56.3%后,逐渐下降到2015年的18.4%;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78年的19.6%逐渐上升到2015年的43%;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10.7%逐渐上升到2015年的38.6%。
图4 江苏省1978—2015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变化(数据来源: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
2.2 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表1的数据显示,从三次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来看,1978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分别为-0.61、1.68、0.85,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2015年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分别为-0.69、0.06和0.26,其中第一产业的偏离现象逐步扩大,而第二、三产业的偏离现象有了较大改观,逐步趋近于零。
1)江苏省就业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动趋势显示,
表1 1978—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上数据计算得出)
年份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年份结构偏离度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78-0.611.680.852001-0.720.700.281980-0.581.700.782002-0.730.700.221985-0.440.590.272003-0.740.590.221989-0.490.440.542004-0.730.560.121990-0.560.700.772005-0.740.530.111991-0.620.730.932006-0.750.470.101992-0.660.780.782007-0.730.400.11993-0.680.750.672008-0.730.360.111994-0.650.710.492009-0.730.310.1251995-0.640.640.452010-0.730.250.161996-0.640.610.452011-0.710.210.171997-0.660.620.432012-0.700.180.191998-0.670.650.392013-0.710.140.231999-0.690.680.362014-0.710.100.252000-0.710.720.332015-0.690.060.26
目前第一产业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1978年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达到-0.6,说明当时第一产业确实存在着大量富足劳动力,后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出,其结构偏离度有缩小的趋势,但1989年之后,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之后,第一产业的偏离值离0却越来越远,最近的2015年达-0.69,说明第一产业中的剩余劳动力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多,表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比较缓慢,仍需加大措施促使其转移。
2)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已逐渐接近于0,说明其劳动力迁入压力已缓解,劳动力结构逐步合理化。该比率1978年高达1.68,说明该产业当时存在较高的劳动力迁入压力,第二产业有较大吸收劳动力的潜力,之后随着工业及城镇的大发展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已经逐渐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场所,其产业结构偏离度逐年下降。但是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在1998年左右,江苏省开始重点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通过资本的投入来带动工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吸纳就业的能力,结构偏离度又有所扩大;2002年开始,由于就业压力加大,省政府又开始强调第二产业也要承担创造就业、扩大就业的功能,在产业政策上有所偏重,这使得其结构偏离度再次开始下降,劳动力迁入压力逐渐减轻,目前结构偏离度只有0.06,接近于均衡和合理。
3)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长期为正值,说明其有吸纳就业的能力和潜力,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说明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也逐步向均衡状态靠近。改革开放以来,第三产业中的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由于其技术及资本含量较低,就业门槛较低,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很容易吸纳大量来自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及下岗职工,2007年其结构偏离度达到最低值,仅为0.1。但是之后,随着金融、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这些行业逐渐成为吸纳新劳动力的主力军,但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就业门槛相对较高,从而降低了第三产业总体吸纳就业的能力,表现出结构偏离度又有所上升。目前来看,第三产业的偏离度还是大于第二产业,表明其仍存在着较大的就业潜力。
3 从产业就业偏离角度看江苏高职教育专业结构
1)虽然总体来看,第一产业处于劳动力富余的状态,但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也必将产生大量对农业现代化科技人才的需求,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涉农专业较少,存在着相当的人才需求缺口。相关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改造现有一些与农业有关联的专业,培养符合农业现代化建设需求的新型农业人才,另辟蹊径,创造出自己的专业特色,同时也为江苏省的美丽乡村建设做出贡献。
2)第二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总体趋于平衡,但仍存在着一定的吸纳新劳动力的潜力,特别是在第二产业内部,存在着区域性的重点产业或集群产业,如江苏省“十三五”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高职院校在具体专业设置上应有所考虑,以满足江苏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人才需求。
3)从偏离度角度分析,第三产业仍是目前有最大就业潜力的。如前所述,2007年之后该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上升主要是由于现代服务业的兴起,行业的进入门槛提高,导致了这些行业劳动力的供应不足。之前分析虽指出,高职院校第三产业的招生数占比高于产值占比,但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积极应对上述发生在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与调整,主动改造现有的服务业类专业,如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到的:建设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高地,重点发展现代金融、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国际航运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平台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人力资源服务等新兴业态。这些新兴业态的人才需求正是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及专业改造时需要重点考虑的方向,第三产业类专业发展的前景仍可期待。见图5。
图5 江苏省1978—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历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4 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仅从产业与专业占比来看,江苏省第三产专业规模显得过大,第二产业专业规模略小,但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演变来看,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已经高于第二产业,且其发展速度还会增加。根据“配第—克拉克理论”,第三产业发达说明经济结构合理,符合消费拉动经济的理念。考虑高等教育发展应适度超前经济发展,目前,江苏省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专业总量和产业结构的关系处于基本合适状态。当然是否真正合适不能仅从数量上来判断,关键还要具体看各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虽然江苏省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基本上符合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趋势,但结合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度来分析,目前的专业结构与未来一段时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求还存在一定程度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比如在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方面,面向高效农业生产设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等的专业招生人数较少。
2)在服务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制造业等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偏低,针对区域集群产业如南京智能电网、无锡传感网、苏州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技术服务业、盐城海上风电、泰州和连云港生物医药、常州智能制造等的专业招生人数也偏低。
3)在服务于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面向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不高,面向房地产、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产业的专业招生人数比重严重偏低。
因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江苏省高职院校应考虑加大上述招生人数比重偏低专业的招生数量,特别是要从所在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出发积极培育一些新专业,而对一些招生人数比重偏大、毕业生相对过剩的专业,要适当缩减招生规模。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应主动建立专业预警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专业数据库平台,实现“目标评估向过程预警转变”“硬件建设评估向软件(即内涵、质量)建设预警转变”“事后评估向事前预警转变”,定期对所开设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专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分析其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适应性,分析专业在高职院校所服务的区域内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及所占的市场份额,以适度超前的原则评估专业的发展前景,提高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间的协调性,改善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匹配程度,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与产业升级的需求。
[1] 邬爱其,贾生华.我国产业就业结构的偏差及优化[J].经济纵横,2003(1):8-12.
[2] 卫平,任安然,李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研究——基于协调性和冲击性视角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54-62.
[3] 景建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6(1):60-65.
[4] 郭继强,郑程,姜俪.论教育—就业结构与就业—产业结构的双联动[J].山东社会科学,2014(2):71-76.
[5] 李飞.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社会研究[J].职教论坛,2015(4):45-49.
[6] 张新民,杨文涛.论区域产业结构与高职专业结构之关系[J].求索,2014(10):183-187.
[责任编辑:缪宁陵]
Adaptability of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Region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LIU Hong JIANG Jing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Nanjing City Vocational College, Nanjing 210038, China)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Jiangsu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devi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gree of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pecialty struc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lo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Specialty structure is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future trend of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optimization. There is still a certain gap between the specific talent supply intra industry and the actual demand. It is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alty forewarning mechanism.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pecialty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2017-03-15
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研项目;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5年度院级资助课题(KY201511)
刘 红(1974-),女,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产业经济学
G 710
A
1672-2434(2017)02-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