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行的意义

2017-05-17李晓莹

艺术评鉴 2017年4期
关键词:鳟鱼大调小调

李晓莹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丰硕的音乐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因为一生经历坎坷,因此多采用小调创作,其作品普遍具有忧郁气质。而他所创作的大调作品虽然不多,却像他一生创作中的一汪清泉。1819年在奥地利旅行的舒伯特,随着愉悦的心情,创作了其经典作品《鳟鱼钢琴五重奏》及《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莫扎特创作的小调作品数量不多,但每一首都耐人寻味。而舒伯特却是恰好相反,大调作品为数不多,却被列入了经典的范畴。

关键词:舒伯特 《鳟鱼》 《A大调钢琴奏鸣曲》 1819年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86-03

1819年的夏天,22岁的弗朗克·舒伯特,毅然选择了不找工作,而是和歌唱家福格尔一起去奥地利旅行。舒伯特在这一年中创作了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鳟鱼钢琴五重奏》,不仅如此,在奏鸣曲的创作领域上,也绽开了花朵。

1818年的舒伯特,在创作上似乎跌落到了谷底,他所创作的作品并不为观众所喜爱,但是他仍然在坚持并且马不停蹄的思索他的创作,就算他在创作中跌倒多少次,也会毅然地站起来,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作为一个作曲家,我要创作。观众,作者,天知道他们会喜欢什么,在这没有一个人懂得真正的艺术……”他坚持自我,坚持他心中最纯正的艺术。

1819年的创作,向所有人证实了,他的努力是没有白费的。这一年是时来运转的一年,是走出阴霾的一年。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用一颗纯正的心在面对音乐。现实告诉其他作曲家,观众便是他们的上帝,所以他们必须迎合他们的口味去创作其他体裁的作品,那样才是流行的,那样才能“出名”。但是,舒伯特却并不以为然,他会认为音乐可以创新,就算是旧的体裁的音乐,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表达出来。

或许在许多人眼中,舒伯特太冥顽不灵,但如果不是因为他的那份坚持,我们现在便不能听见如此欢畅淋漓的《鳟鱼五重奏》和如此明朗优美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一、1819创作中的苦与乐

众所周知,舒伯特一生的经历十分坎坷。他创作的作品便是他的人生写照。年轻时,虽然也有不少出名的歌曲创作,但是无论在歌剧、交响曲、奏鸣曲或器乐重奏,都免不了一個“模仿者”的罪名,因为他太像莫扎特和海顿。而贝多芬这位同时代的明星,也让舒伯特在较长的时间中掩埋在其音乐的光辉之下。当他正当壮年,意气蓬发的时候,却又因为没有稳定收入、穷困潦倒,使他不得不在悲情中创作。所以,当我们听到舒伯特晚期的作品的时候,总是能感受到一种悲伤、忧愁的音调色彩,就像他最为出名的《冬之旅》声乐套曲。

之所以写他1819年的创作,是因为在这一年中,他的创作有着难得的快乐。就算有忧伤也很快便消失殆尽,好像快乐总是能够战胜悲情,一切都会变好。约翰·里德在《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的形式与感情》中写到:“舒伯特在这首奏鸣曲宁静、沉思的行板乐章中好像第一次表达出对大自然的神秘感情,而且正是这种情感赋予他灵感……”

他没有将生活中的痛楚带入作品,而是更多的感受大自然,可见,他在改变。D664像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在奏鸣曲的创作领域中,走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阴霾,走入一个新的领域。

1.热情洋溢,美轮美奂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D664

当笔者第一次听这首奏鸣曲时,笔者被此段旋律深深吸引。贝多芬、海顿的奏鸣曲第一乐章可以被人如此优美的哼唱吗?不能!贝多芬的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抗争性;莫扎特的音乐像是在陈述、说话;而海顿,所有的作品都似乎有着交响曲的影子。但舒伯特天生就是一个旋律大师,他脑子里有着层出不穷的优美的旋律。因此,他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歌曲之王”。因此许多器乐作品也被赋予了这个优美旋律的特点,D664也不例外。

它真诚坦率的倾诉和歌唱性的旋律感人至深。整部作品都充满了明朗的情绪。就算有一些小小的感叹和幽暗的忧伤,转而也被开朗的情绪所带动变为明朗。

以中庸的快板写成的第一乐章,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有着歌唱性特点,在呈示部,主部主题是在A大调上写成。虽然偶尔有离调,但是一般四五个小节后又会安然的回到A大调上,第二主题则是在E大调上开始,进行中C小调慢慢融入,不安的因素逐渐增多,但不管如何最后还是回到了E大调上。展开部,虽然篇幅不长但是总是在做不停的转调,连续几次的八度模进,一会从小调转入同主音大调,又从大调转入近关系小调。好像是在不断的做心理抗争,模进之后又还是慢慢又回到了A大调进入再现部。最后明朗和宁静重新占据了主要地位,直至结束。整个第一乐章的调性布局我们可以觉察到,明朗的大调最后总归是战胜了幽暗的小调。

第二乐章,简练、抒情并且平稳,从容不迫。P的力度和同音反复的写作形式贯穿在整个乐章之中,听起来似乎像是在低声细语,感觉如同一个人在用悄悄话告诉你近来的心情,亲切而真挚。这个乐章小调占了上风,似乎一直都有一些忧郁。但是没有抗争,只有诉说,而且是以悄悄话的方式诉说,所以忧伤似乎也快被那份从容不迫的心态所掩盖。

末乐章显得十分的活泼、急促。这一乐章大部分都是用A大调写成的,有着许多的音阶式的经过音,跳动而活泼,有着强烈的乐观主义精神。

无论从小范围还是从大范围的角度来看这一部作品,最后你会发现情绪总是好的,忧伤总会化为乌有。他的音乐似乎在预示着只要坚持努力,总会有着回报,一切总会变好。

2.跳动的音符,沁人心脾的《鳟鱼五重奏》D667

与D664《A大调奏鸣曲》一样,这首作品同样写于1819年,它是在舒伯特旅行到奥地利的一个乡村时,被当时优美的景色激起了浓郁的诗情,激发他将他创作的歌曲《鳟鱼》的素材扩大融入于重奏里面,于是便有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鳟鱼钢琴五重奏》。这部作品自始至终都洋溢着明快,热烈的情绪。

全曲由五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的快板乐章,钢琴一开始便以上行快速分解和弦开始,制造了一种波光粼粼的效果。用的依然是充满阳光色彩,富于朝气感觉的大调。音符跳转流畅,像是一幅美好的大自然的画卷。第二乐章是行板乐章,旋律平缓悠然,好似一群鳟鱼悠闲的游出或又是浮出水面。第三乐章,是用一个三部曲式的谐谑曲写成,充满了动感,像是小鳟鱼在水中嬉戏,快活的游动。第四乐章,便是最出名的鳟鱼主题变奏。这个乐章是最精彩之处。精彩在于,他用音符很形象的描述了鳟鱼被捕的过程,同样的旋律,变奏开始是以大调和声进入,还是描写鳟魚的嬉戏,当鳟鱼快被捕的时候,和声转为小调,将挣扎、痛苦和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无论鳟鱼被捕的事多么让人痛心之后,天空依然是那么蓝,幸福的世界依然存在,于是经过一两个小调的变奏之后,最后还是回到幸福跳跃的大调上。最后是一个具有舞蹈音乐风格特征的乐章。

当然,我们会发现,大调的明朗依然战胜了小调的忧郁。

二、打破成规

这两首作品除了在旋律上引人入胜以外,我们分明是听出了舒伯特在这一期间,热情、明朗的心态,还有就是他努力的在改变他的创作方式。如此明朗的作品在舒伯特一生的创作当中是少有的,那他快乐的心态,到底给创作带来了什么灵感?我们先看看作品D664,之前的奏鸣曲的创作中,他像是一个临摹者,不停的模仿莫扎特、海顿的写作手法,主副部主题,有着明显的对比和差异,旋律也不像这一时期创作的如此有歌唱性。像在1817年创作的作品D568《降E大调奏鸣曲》是明显的两个对比主题,旋律也没有如此的动听,不懂行的人,可能会认为是海顿或者贝多芬的作品。而D664,不仅旋律富于歌唱性,而且两个主题是极为相似的,都很抒情、柔美,它们好像是在互相补充、互相阐述。这为舒伯特之后的创作引领了一个方向。虽然之后创作的作品好多都是忧伤的,但是也都是同样富于歌唱性,而且主副部主题像是在承接,而不是对比。

而D667《鳟鱼钢琴五重奏》别具匠心的创作,体现在舒伯特的配器上。他打破了钢琴五重奏通常的乐器组合形式,去掉一把小提琴,加上了一把低音提琴,这样不仅拓宽了钢琴五重奏的低音域,也使得钢琴与弦乐组之间形成了更为和谐的平衡。

保罗·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对舒伯特有着这样的评价:“舒伯特作为一个歌曲作曲家,从一开始就不拘成规,富于独创性;但他作为一个器乐作曲家,则力求古典式的明晰性。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显得松散而冗长;舒伯特几乎是拼了命试图从贝多芬的重大影响下解脱出来。由于浪漫主义这对钢琴特有魅力的发现,结构就模糊起来。在贝多芬的作品中,并不忽视钢琴技巧上的便利和音响上的特性,但是从来不允许它们对作品的结构发生不恰当的影响;即使要‘钢琴性,也必须要适应作品的整体。在舒伯特的作品中,‘钢琴性却成了结构的因素,而且成了他早期的钢琴奏鸣曲的唯一可取之处;但是它并不能使展开的部分免于涣散。作曲大师舒伯特写出了伟大的交响乐和四重奏,但是在写钢琴奏鸣曲时却从来不曾这样有把握。浪漫主义者舒伯特成功地掌握了贝多芬那样宏伟的交响乐组织结构,但对于一些零散情绪的处理却显得无能为力。他的钢琴奏鸣曲中有许多乐章是颇具迷人的魅力的,有些也非常动人,不是也有一些联结紧凑的奏鸣曲式结构;但是诸乐章很少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没有共同的统一的主导思想……”

在笔者看来,这段评价虽然有合理之处,但是也不乏片面。其实我们应该去做舒伯特的一位知心人。生活在伟人聚集的年代,人是会很压抑的。老是不容易摆脱前辈的阴影。然而,我们又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去看待舒伯特所创作的奏鸣曲呢?舒伯特的音乐富于歌唱性,这在他的奏鸣曲中也是完全可以体现的,这是不同于贝多芬奏鸣曲的地方,虽然结构有时候会显得涣散,但是我们也可将其视为一种创新。时代在变,舒伯特的思想也在变,他选择的这个创作领域是其他作曲家所摒弃的,这条路好比一条荆棘小路,但是舒伯特“誓死”也要走下去,这样的精神是世人所为之敬佩的。

舒伯特1819年的创作,并不仅仅只有这两首作品,还有直到1822年才完成的《降A大调弥撒曲》。但是真正标志着舒伯特个人风格的形成,摆脱前人在创作上的束缚,还要归功于这两首作品。在笔者看来,舒伯特的爱创新,旋律富于歌唱性,也就是他最主要的个人风格。其实这也有赖于这次的旅行,好的心情给他的创作带来了层出不穷的灵感。

他是一位尽职的作曲家,不难看出他无时无刻都想创新,去为音乐添加一些新的活力。这样一位作曲家在当时不被人理解,是一件让人很痛心的事,因为无法有生活来源的支撑,所以早早就扼杀了这么一位具有旋律天赋的优秀作曲家。因此他的许多作品听了都是让人揪心、难过的,不过幸好还有这么一些明朗的作品存在。

莫扎特创作的小调作品不多,但每一首都耐人寻味。而舒伯特却是恰好相反,大调作品为数不多,却被列入了经典得范畴。

参考文献:

[1][英]斯坦利·萨迪.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辞典[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

[2][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顾连理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苏]盖克拉乌克里斯.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J].陈廷宝摘译.钢琴艺术,1983,(03).

[4]牟强.凝聚在音符中的诗情画意——谈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和《死神与少女》四重奏及其CD版本[J].家庭影院技术,2000,(07).

猜你喜欢

鳟鱼大调小调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和声小调音阶
G大调随想曲
“跑调”了怎么办
年年有“鱼”
Colorful you
愿你以梦为马,随处可栖
新西兰鳟鱼生存之道: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