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017-05-17蔡雅玲
蔡雅玲
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指南》指出:“创设温馨的人际环境,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形成使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落实《指南》精神,必须从具体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有意义的教育问题入手,从小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提升有教育意义的“大问题”开始。在经过了计划、探察、行动、讨论、反思、评价等阶段研究后,我们认为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教师和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保持良好的教育心态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
幼儿一日在园的时间将近九个小时,白天与保教人员接触的时间多于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幼儿的情感是最敏感脆弱的,幼儿情绪的波动以及行为表现都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环境的不协调而产生的,因此,幼儿的心理健康一定程度地受到了教师与保育员的情感态度以及教育行为方式的影响,而教师对待职业的态度及其期望值和基本需要的满足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心态。2015年4月某幼儿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一线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以便为幼儿园良好精神环境的创设提供依据,对30名一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第一、新时期教师的职业意识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当被问及“如果让你重新选择职业,你是否还会选择当幼儿教师”时,74% 的幼儿教师选择“不会”,7%的教师表示“不知道”,只有19%的教师选择了“会”。这说明幼儿教育这一职业的特殊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使得第一线的老师不再钟情于所从事的职业,许多人表示当机会来临而自己又有能力改变时,将更钟情于选择其他的职业。第二、教师的劳动强度正在影响自己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当被问及“带班时你的情绪状况”时,61%的教师认为“紧张”,35%的教师介于“紧张”和“说不出”之间,只有4%的教师肯定地认为带班时自己是快乐的。而当被问及“你认为目前的健康状态”这一问题时,36%的教师认为自己是“健康”,48%认为自己属于“亚健康”,16%认为自己“不健康”。由此可见,目前以半日包班制为主的带班形式,使得上早班的教师通常要连续带班的4个半小时(早上7:40—12:10)左右,由于教育对象年龄小、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易集中等年龄和心理特点,教师带班时既要组织教学活动,又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照顾孩子午餐、做好午睡前的准备工作等等,还要用对各种环境创设、文案评比,使得教师带班时精神常常处于紧张状态。再加上女性特殊的角色位置回家后还要处理诸多的家务劳动、孩子教育等家庭问题,导致了许多教师自感身心疲惫、健康状况不佳。第三、期望与收获不成正比的现象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崇敬。由于教师常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走出校门时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充满崇敬和自豪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教师职业的崇敬逐渐被社会不公平的分配现象所影响。面对付出与期望之间的差异,面对职业倦怠现象,新时期的幼儿园教师,如何既经得住外面缤纷世界的诱惑,又谨守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既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又正确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对家长不卑不亢亲切有度,对幼儿慈爱有加宽严有法,对教育工作为人师表严谨有责,对家庭孩子亲历亲为尽力尽职,这些都将给幼儿园教师以严峻的考验。作为以女性为主要支柱的幼儿教育事业,当我们在感叹当教师难、当中小學教师更难、当幼儿园教师更是难上加难的同时,我们认为面对所选择和从事的教育事业必须善于自我调适:立志高一点,做事多一点;理由少一点,眼界宽一点;付出多一点,索取少一点;感情深一点,脾气小一点。总之,作为一名称职的幼儿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教育心态、健康的教育行为、博爱宽广的胸怀,才能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关注孩子的生命健康、尊重孩子的自由权利,才能更多地聆听童声、理解童心,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前提条件。
2 营造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摇篮
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其核心是建立融洽、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指南》教育建议为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提供了指引的方向,如“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其重要的标识为:第一,能使幼儿产生心理安全感,表现出轻松愉快的状态;第二,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创造动机等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第三,能使幼儿乐于表达或交流想法。第四,能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共享玩具、互相尊重。第五,能使幼儿产生遵守纪律和活动规则的心理需要。
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能够让幼儿觉得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对父母的依恋也可以转移到老师的身上,从而产生安全感和满足感,能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全方位为幼儿营造了有利于形成积极心态的精神环境,在给幼儿以支持肯定、表扬鼓励、关注信任的同时,还从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出发,创设了能够让幼儿进行心理调适的“开心角”、“心情小屋”“私密空间”等区角,用一块纱窗布帘隔成的心情小屋或一面漆上涂料就可以自由涂鸦的墙壁,成了一个个可以进行情感交流的儿童世界。在这里孩子们烦了可以说悄悄话——交流感情;累了可以躺一躺——放松休息;生气了可以涂鸦——发泄情绪。每当愁眉苦脸的孩子进入心情小屋,经过同伴的安慰老师的疏导,走出后都能满怀喜悦笑颜逐开;每当生气的孩子到开心墙壁画画后都能心情愉悦充满信心,这一方小小的天地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在对幼儿进行积极的情绪疏导的同时,我们还与孩子们共同制定了关于入区人数、材料使用、同伴关系、减少噪音、收拾整理等区角规则,将协商、合作、交流、分享等人际交往技巧隐含在指导区角活动过程中,形成了活而不乱、管而不死的班级氛围,让幼儿真正地成了活动的主人。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的形成促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协调,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高。
3 树立家教合一的教育观念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无时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离开了家庭配合的幼儿教育,将不会成为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在对本园小中大三个实验班的115名幼儿家长做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的问卷调查从收回的80份有效问卷中,当家长被问及“当孩子哭闹,你有何感觉?”时,51%的家长感到“烦”;38%的家长感到“难受”,11%的家长感到“同情”;而对“当孩子用哭闹要挟成人时,你采取何种方式?”,选择“不理睬”的占60.1%;选择“哄骗”的占26.8%;选择“打骂”的占13.1%。由此可见,家长对待孩子哭闹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健康心理的发展。在孩子哭闹时感到烦或感到难受的家长对待孩子哭闹的方式,要么不理睬,要么哄骗甚至打骂,这将不利于幼儿积极情绪的发展。经常的不理睬会让幼儿感到被冷落缺乏安全感,容易使幼儿产生懦弱、退缩、冷漠等不良心理;而经常哄骗则会让幼儿感到受欺骗,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幼儿期的不良情绪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将很难形成健康的心理,也将影响到将来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我们认为:家长正确的教养方式将使幼儿产生健康积极的心态,将有更利于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积极乐观、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促进家长与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合力,将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所以,我们除加强日常的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等家园联系途径以外,还通过多种方式让家长参与教育实践、教育决策、教育反馈、理论提升,畅通各种家园联系渠道。充分发挥家长了的积极因素,促使家长自觉自愿地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的教育合力,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创设真正地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伴随国家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幼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家长育儿素质的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为幼儿建立宽松的、民主的、关爱的、支持的良好育人心理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正在得到全社会的共识。
(作者单位:福建泉州幼师附属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