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早期影视歌曲的创作
2017-05-17马大为
马大为
摘要:电影音乐是电影这一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为电影创作或编配的音乐。电影歌曲是电影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它在影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影片融为一体,通过影片的广泛传播,电影歌曲产生着极其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影视歌曲 创作 探析
中图分类号:[J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164-03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蓬勃发展,大批优秀电影歌曲在群众中迅速流传开来。自我国有了有声电影以来,由曲作家孙成璧为电影《野草闲花》创作的主题歌《寻兄词》(1930年)应是我国最早的电影音乐创作。
一、电影歌曲的沿革
1931年,电影《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新光大戏院首映,影片中的音乐由曲作家任光代表上海百代公司与上海明星公司合作录音摄制,公演后引起轰动。1933年,任光为故事片《母性之光》创作了同名主题歌和插曲《南洋歌》,聂耳为该片创作插曲《开矿歌》,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此片的公映,开创了革命电影的先河。1933年,上海左翼剧联音乐小组成立,聂耳、任光、安娥等参加上海联华影业公司二厂的音乐创作,创作拍摄了许多爱国进步影片。1934年,任光为电影《渔光曲》创作了主题歌《渔光曲》和插曲《渔村之歌》,该片情节动人、手法新颖、音乐优美,影响十分广泛。此后,中国电影已逐渐形成每部影片必须配上一两首插曲的格局。在《渔光曲》的影响下,当年上映的20余部国产影片,共创作有45首电影歌曲。在以后的几年中,任光又为影片《大路》创作歌曲《新凤阳歌》《燕燕歌》;为影片《空谷兰》创作歌曲《凤求凰》和《大地行军歌》;为影片《红楼春深》创作歌曲《采莲歌》等,共为16部电影作曲。
聂耳在1934至1935年中,为影片《大路》创作歌曲《开路先锋》;为影片《飞花村》创作主题歌曲《飞花歌》及插曲《牧羊女》;为影片《新旅行》创作同名主题歌;为影片《逃亡》创作歌曲《塞外村女》《逃亡曲》;为影片《桃李劫》创作主题歌曲《毕业歌》;为影片《凯歌》创作歌曲《打长江》;为影片《风云儿女》创作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聂耳作为当时爱国青年的典范,其创作才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他为这一时期的电影所创作的10余首电影歌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推动了救亡抗战歌曲的创作发展进程,对抗日救亡运动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935年,冼星海为影片《时势英雄》创作插曲《运动会歌》;为影片《壮志凌云》配乐;为影片《搬夫曲》创作歌曲《拉犁歌》;为影片《夜半歌声》创作歌曲《热血》《黄河之恋》等;为影片《太平天国》创作插曲《炭夫曲》和《打江山》等。
1934至1937年,贺绿汀为影片《乡愁》创作主题歌《乡愁》和插曲《神女》;为影片《船家女》创作歌曲《西湖春晓》和《摇船歌》;为影片《十字街头》创作歌曲《春天里》;为影片《马路天使》创作歌曲《四季歌》《天涯歌女》《怀乡曲》;为影片《古塔奇案》创作歌曲《秋水伊人》《思母》等,共为17部电影创作30余首电影歌曲。
1939年,王云阶为影片《风雪太行山》创作主题歌《上战场》;为影片《三毛流浪记》《塞上风云》等谱写音乐。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音乐经历了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人们通过任光、聂耳、贺绿汀、冼星海等创作的电影歌曲的广泛传播,增强了抵御侵略者的昂扬斗志,激发了爱国热情。这些进步电影歌曲的传唱,为推进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电影歌曲成为当时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武器。其中,由聂耳创作的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歌曲的创作
50-60年代初,作曲家雷振邦为电影《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等创作了音乐,影片插曲如《婚誓》《蝴蝶泉边》《隔山唱歌山应答》《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得到广泛传唱。60年代女作曲家黄准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也作出了可喜的成就,大家所熟知的《娘子军连歌》就是她为电影《红色娘子军》所作的主题曲。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电影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如王云阶、雷振邦、黄准等人。他们为中国电影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云阶(1911-1996年),山东黄县人。16岁时,就为青岛电影院上映的默片演奏钢琴配乐。受到外国文化和“五四”新文化的影响,1927年到上海求学,曾先后在新華艺术大学、人文艺术大学读音乐系,又在国立音专兼学钢琴选科。抗战爆发后,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三四十年代他便开始了电影音乐的创作,曾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先后为《护士日记》和《林则徐》等22部电影进行了配乐,其中有很多插曲在电影的播放中得以广泛流传,如《小燕子》(《护士日记》插曲)等。著有《电影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影片<林则徐>谈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谈交响音乐的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电影音乐与管弦乐配器法》《论电影音乐》,还翻译出版了《儿童唱歌法》《大音乐家的爱》《和声学》等。
雷振邦(1916-1997年),北京人,满族。我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1939年求学于日本。1943年回国后,曾把中国古曲《悲歌》改编成管弦乐曲。1949年6月进入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为许多电影进行了配乐,开始了电影音乐创作之路。1955年4月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专业作曲。30多年来,共创作电影歌曲100余首。其作品形象鲜明,旋律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之作,其代表作品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景颇姑娘》《芦笙恋歌》等音乐。其中,他于1959年所创作的电影《五朵金花》的插曲《蝴蝶泉边》影响较大,该歌曲取材于白族的民歌,至今在群众中仍被广为传唱。此后在1962年,他又采用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匠心独运地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谱写音乐,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影片中的许多插曲都成为了脍炙人口的歌曲,如表现高原无比开阔的《高原之歌》,刻画人物心理情感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描绘军民鱼水情深的《冰山上的雪莲》以及表达战友情深的男高音独唱和混声合唱曲《怀念战友》等。这些音乐在配器上都较多地采用了新疆的民族乐器手鼓和热瓦普等,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黄准(1926-),女作曲家,浙江黄岩人。12岁时便到延安鲁艺跟随郑律成学习声乐,向冼星海学习作曲,后曾在文工团任独唱演员兼作曲。1948年开始为电影作曲,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任上海电影制片廠作曲。曾为电影《新儿女英雄传》《秋翁遇仙记》《蚕花姑娘》《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以及《舞台姐妹》等40余部电影配乐。其中1959年为电影《红色娘子军》所创作的主题曲《娘子军连歌》深得人们喜爱。该曲在影片中4次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进一步增加了对主人公吴琼花的形象塑造,生动地展示了娘子军闹革命的形象。
重视和强调主题歌和插曲是60年代至“文革”前电影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电影《红日》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英雄儿女》插曲《英雄赞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插曲《人说山西好风光》《农奴》插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怒潮》插曲《送别》等作品都是当时脍炙人口的电影歌曲。1965年由葛炎、罗宗贤作曲的电影《阿诗玛》的成功放映,成为了当时中国电影音乐创作的一个重要成果。作曲家以云南哈尼族民间音乐为素材,巧妙运用独唱、对唱、重唱以及合唱等来推动剧情的发展,音乐在影片中占据了中心地位,《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长湖水,清又凉》等成为广泛传唱的唱段。
“文革”十年,中国电影音乐境况基本陷于瘫痪。“文革”后,迎来了中国电影音乐创作辉煌发展的新时期。众多优秀电影主题曲和插曲为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故事片《小花》插曲)、《牧羊曲》(故事片《少林寺》插曲)、《我爱你,中国》《飞向无限向往的明天》(故事片《海外赤子》插曲)、《雁南飞》(故事片《归心似箭》插曲)、《女儿歌》(故事片《黄土地》插曲)、《丹顶鹤的故事》(科教片《丹顶鹤的一家》插曲)等都是这一时期非常优秀的电影音乐作品。
近年来,赵季平、瞿小松、谭盾、张千一、马剑平、苏聪、章绍同等著名作曲家,在电影音乐的戏剧性和交响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他们力图找到一种合乎音乐本性的创作途径,追求音乐与电影画面、人物及场景各种不同的组合状态中的独特魅力和艺术功能,而电影音乐中那种以主题歌和插曲来作为创作的重要目的模式正在逐步淡化。
三、电视歌曲
中国的电视事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早期电视音乐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转播音乐厅和舞台演出。新中国成立后至70年代中期,由于中国电视的普及率低,电视音乐在群众中的影响远不及电影与广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迎来了中国电视音乐发展的黄金时代。
80年代中期后电视音乐创作的思维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与电影音乐一样,采用流行歌曲的创作风格,由马靖华作词、张丕基作曲、李谷一演唱的《乡恋》率先拉开了这一序幕,随之而来的《少年壮志不言愁》《好人一生平安》《嫂子颂》《好汉歌》到近期的《青藏高原》《远情》《天路》等歌曲迅速深入人心,广为传唱,受到大家的喜爱。而王菲、刘欢、毛阿敏、李娜、田震、韦唯、那英、谭晶等众多歌手也因演唱电视歌曲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早期电视音乐的创作仍然沿袭电影音乐创作以主题歌和插曲为核心的思维模式,《曙光在前头》(《敌营十八年》插曲)、《一支难忘的歌》(《蹉跎岁月》插曲)、《游子吟》(《虾球传》插曲)、《太阳岛上》与《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哈尔滨的夏天>插曲)等都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80年代中期.中国电视音乐沿着这一条路,产生了如《乡恋》(《三峡传说》插曲)、《敢问路在何方》(《西游记》插曲)、《葬花吟》和《枉凝眉》(《红楼梦》插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插曲)、《青藏高原》(《天路》插曲)等优秀的电视音乐作品。这些歌曲形象鲜明,主题突出,不少歌曲比电视剧本身更能抓住观众的心,即使剧情淡忘了,但歌曲仍然萦绕在耳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