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地球站信号传输播出的安全性研究
2017-05-17原瑾
原瑾
摘要:随着卫星技术的日渐成熟,该技术在电视广播、气象等行业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了重视。在电视广播行业中,基于卫星技术而建立的卫星地球站,为电视广播信号的传输提供了保障,也能够有效提升信号传输的稳定性。本文对卫星地球站播出安全性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阐述,并对卫星地球站安全播出的保障措施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保障卫星地球站的安全播出提供参考。
关键词:卫星地球站;空间链路;安全播出
中图分类号:TN9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7)03-0247-01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电视广播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的电视广播信息传输方式。在电视广播行业中,卫星技术的应用主要依靠两个部分来实现,即通信卫星和卫星地球站。卫星地球站所发挥的作用主要是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接受、处理和传输,在整个广播电视卫星传输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卫星地球站播出安全性的影响因素
1.1 外部环境因素
卫星地球站所具备功能的发挥必须要依靠卫星来实现,而影响卫星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自然天气。因为我国领土幅员辽阔,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有极为明显的区别,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地区卫星地球站的播出质量也就存在明显的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气候原因导致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天气有所区别,而这直接影响着卫星地球站的信号传输质量。研究显示,雨水天气,卫星地球站的信号传输强度比较弱,主要是因为雨水会吸收电磁波,所以在下雨天,卫星地球站在传输信号时发出的电磁波,有一部分会被雨水吸收,从而导致信号传输受到干扰,进而降低了信号传输的质量和强度[1]。
1.2 内部干扰因素
随着各国所发射的卫星越来越多,两个卫星之间的间隔由原先的相差5°逐渐变成了2.5°,而这也导致相邻两个或多个卫星相互造成的干扰问题越来越严重。一般情况下,信号干扰问题可分为两种,即卫星信号干扰和地球站信号干扰。其中,地球站信号干扰问题主要是受用户所使用天线口径的影响,如果用户所安装和使用的天线口径比较小则地球站的信号传输功率就比较大,而这不仅会提升信号传输功率谱的密度,也会导致协调指标出现超标问题。同时,在使用卫星天线的时候,如果用户安装的卫星天线偏向了其他卫星,则会对该卫星的信号传输造成干扰。
2 卫星地球站安全播出的保障措施
2.1 站址选择要合理
在利用卫星传输电视广播信号的时候,上述干扰问题的存在,会对电视广播的播出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为了降低地球站信号干扰问题的影响,在地球站建设选址的时候,应当对站址四周的自然环境情况进行检测,分析电磁干扰的强度及其能够造成的影响,以便保证地球站选址的合理性,确保地球站信号干扰问题能够被降到最低。对于不同频段的地球站,在检测过程中所应遵循的要求也有一定的区别。例如,C频段地球站的检测,在检测过程中,针对发射信号和接收信号这两种情况,应检测不同频段的电磁状况。在地球站发射信号的时候,可对3.7GHZ~4.2GHZ等频段下的电磁状况进行检测;而在地球站接收信号的时候,可对5.925GHZ~6.425GHZ等频段下的电磁状况进行检测。同时,为了保证地球站的信号传输质量和强度,在地球站建设选址的时候,应当确保站址四周没有建筑、电力设施及高大树木等,以免这些障碍物干扰到地球站对信号的发射和接收,进而影响到电视广播信号的传输质量及播出质量[2]。
2.2 技术系统配置要完善
在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和安全,除了受信号干扰问题的影响外,对技术系统的配置也有较高的要求。完善的技术系统配置可以实现对电视广播信号播出的分级,能够降低节目播出出现问题的几率,对保障电视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也极为有利。供配电系统作为技术系统配置的最重要部分,为避免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因供配电系统出现问题而受到影响,一般供配电系统会与两个不同的变电所进行连接,即有两个不同的电力源,在此情况下,如果供配电系统的一个输电线路发生故障,其也能够依靠另一个输电线路继续工作,能够有效避免电视广播节目的安全播出受到影响。地球站的信号调度系统一般是由多条光缆线路和微波线路共同构成,而这种构成方式不仅能够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能够避免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因信号调度出现问题而发生中断,有利于保障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卫星地球站的信号传输会受到一些外部环境和内部干扰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电视广播的安全播出。为了降低信号干扰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提升电视广播节目的播出质量,应从地球站的建设选址、技术系统配置等多個方面对地球站的建设进行考虑,以便确保地球站功能的发挥,进而保证卫星地球站的安全播出。
参考文献
[1]桑波.卫星广播电视地球站日常安全播出应急保障机制的设计与实现[J].广播电视信息,2015(5):60-62.
[2]德亚男.有关卫星地球站安全播出的一点思考[J].卫星与网络,2012(4):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