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桃花》的伴奏分析
2017-05-17李代碧
李代碧
摘要:音乐作品是由作曲家把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它经作曲家不断地修改,把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想法传递给观众,作品的情感是最重要的,一部好的作品能使自己的情感和观众的情感达到一致,由表演者即二度创作把一度创作的情感传达给三度创作的观众,并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便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同时也体现出作品具有的艺术价值。音乐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最终还原于生活,也就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在表演此作品中,唱歌者需要深刻地理解《一首桃花》这首作品,并学会读谱,分析它的伴奏织体,这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表达情感,并把它理解准确后传达给观众,才能让作品发挥出原有的效果,与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本文就对《一首桃花》的伴奏织体、情感处理等方面进行浅析,为正确演唱作品提供一些帮助。本文主要通过介绍《一首桃花》作为例子,来体现声乐演唱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分析伴奏织体,以及如何唱好一首歌。
关键词:《一首桃花》 伴奏织体 表情术语 情感处理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5-0021-04
《一首桃花》选自歌剧《再别康桥》,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由林微因作词,周雪石作曲。它创作于林微因在北京香山养病期间,在诗句中没有流露出对生活的绝望,反而体现出世间万物的美好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她的这种精神首先值得我们学习,不论生活是酸甜苦辣,不管生活怎么对我们,我们都要微笑并勇敢面对,永远笑对生活。在表演这首作品时,应把作者的情感和当时的情景以及我们的体会融合在一起,用心投入到角色中。除了把声音塑造的更好,还要把伴奏和声音融合到一起,艺术歌曲本就讲究把声音、伴奏和情感融合到一起,这样,才能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视听觉效果。
一、《一首桃花》的伴奏织体
审美,一方面要有审的主体,即欣赏者,一方面要有美的存在,即表演者,美只有和人有一定的关系,美才有意义和价值。为了把作品的词,作者的那种细腻感情更好的呈现出来,《一首桃花》描写的那种内心的安静,处之泰然的心态,片片在微风中顾盼吐艳的桃花,又恰似温婉动人的林微因在风中,自己仿佛就是那片片桃花,安静美丽,声音应该是宁静柔美的感觉,在发声上喉咙不宜开得过大,适合甜美、年轻一些的声音。
如谱例1,刚开始的伴奏由小提琴和钢琴同时奏出,并且钢琴伴奏左手右手都是流动旋律,而大提琴和小提琴也是弱起,并呈八度显现,且旋律流畅,也说明了声音要柔美且细腻,声音要和钢琴伴奏以及大小提琴的伴奏实行高度融合,要具备良好的气息和一定的歌唱技巧,声音宁静,第一句桃花要轻,第二句桃花要像眼前有一片桃林一样,这也才能把林微因那种女性知性的美安静的美完美的体现出来。
如谱例2,A段应该是用感叹、柔和地感情和声音来表达情感,艺术活动是审美的最高级形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艺术活动的展开和构成是一体的,作品的一度创造也就是作者,它是一种生产形式,更是思想和修养的结合体,有待观众和听众者加以想象。我们在演唱时,可以根据歌词创作的背景,歌词所表达的含义,以及钢琴伴奏的推动来进行更好的表达情感,左手的钢琴伴奏是上行的小三和弦的分解,而右手的钢琴伴奏则是唱词的d音进行的八度下行,歌词的旋律也是下行,而左手的伴奏很好的综合了音乐的优美性,不会出现演唱者的歌词成下行,右手伴奏下行,左手的第一个音比较低,右手的第一个音比较高,伴奏这样两边往中间走的趋势很好的体现了音乐的流动性和柔美性。因此在演唱的时候,伴奏已经在推动声音了,声音的空间应该扩大,线条应该拉得更长一些。后边的伴奏织体和前边一样,到朵朵露凝的娇艳,歌词由情感起伏,伴奏也随之变化。
如谱例3,小提琴加入了进来,并要求音与音之间连贯,小提琴旋律在中声区,柔美则连贯,且是分解和弦,而左手的钢琴伴奏则是八度加柱式和弦,音区相对较低,右手的钢琴伴奏则是原调的和弦转位,且排列密集,音区相对较高,而小提琴则一直是中声区,加大了伴奏的饱满性,乐器的加入和音区的变化以及和弦的分解和柱式,提高了这首歌的欣赏性。欣赏作品是一种精神价值的活动,由于欣赏者众多,个体化的有价值的精神活动的也一一呈现,表演者表演结束后,每位观众还能通过表演者的言行举止来感染自己,因此加大了这首作品的艺术性和保留艺术价值。
如谱例4,而接下来的伴奏小提琴在中声区连贯的呈音阶上行趋势,最后落在了d上并延长。而左右手的鋼琴伴奏就三句话,左手都是上行分解和弦,加保持的低音的上行音阶,从下图中可以看到,歌词密集的第一小节,伴奏相对来说是比较稀疏的,而第二小节歌词少则伴奏密集,它的小提琴落在了d上并保持连贯,左手的伴奏是上行加有低音的音程,右手的钢琴伴奏是柱式和弦且排列密集,且后两拍呈现出下行趋势,同时音区较高,为下一小节的演唱下行提前做好铺垫,第三小节的左手的钢琴伴奏是分解和弦加柱式和弦。音区相对较高。并呈上行趋势,右手的钢琴伴奏则是音程下行,且音程的上方音和演唱的音一样,但是高出了一个八度。当听众在欣赏时被表演者的情感的独特性所吸引时,观众就陶醉于其中,心灵受到独特的精神状态。表演者和观众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审美的独特性体现在它从始至终与观众在精神交流中有很重要的精神体会。
如谱例5,A段快结束时,没有大小提琴,给人一种休息和准备进入下一段的音乐感觉,而前两个小节左手的钢琴伴奏是上行的分解和弦加柱式和弦,右手是音程加单音构成的下行八度,形成了音区两边往中间走的趋势,用伴奏的形式告诉人们这一段落快要休止了。而从A段到B段的过渡段第三小节,可以很明显的看到伴奏织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左手的最低音和右手的最高音都在告诉观众者和A段有明显的不同,不管是伴奏织体,演唱者的情绪都和A段不一样,左手是八度加柱式和弦呈上行趋势,右手是八度加柱式和弦呈下行趋势。力度也变成了中强,大小提琴节奏一样,音呈上行趋势。而第一乐段快进入尾声,歌词是留恋、依依不舍的感觉,在唱的时候要把这种感觉很好的体现出来。
如谱例6,B段是渐强趋势,第一小节大小提琴都是和演唱的一样落在了长音上,而左手的钢琴伴奏是八度加柱式和弦,右手是分解和弦的三连音下行加分解和弦上行,后两小节小提琴的音和节奏和演唱的音和节奏很像,这样加大了音乐的优美性和抒情性,大提琴则是配合小提琴呈上下呼应的方式来表现,大提琴总体趋势是上行,而后两小节的钢琴伴奏左手都是八度加柱式和弦,右手是下行分解和弦三连音加分解和弦上行。接下来三小节大小提琴呈流动性,左手的钢琴伴奏是单音加柱式和弦,右手是分解和弦三连音下行。这一段和前面是对比,也是全曲的最高潮部分,气息要更多且保持,高音要一下就出来,并且用气息去推动声音。
如谱例7,而随着歌词进入尾声,重复的一瞥,更加抓住了观众的心,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仿佛还在留恋着什么,第一小节的小提琴和演唱者的音高节奏一致,第二小节的小提琴呈音阶下行,节奏和演唱者一致都是三连音,第一小节的左右手的钢琴伴奏则是由低到高进行的琶音,第二小节的左手钢琴是单音加柱式和弦,右手的钢琴伴奏是八度上行加八度下行,这主要是给演唱者以推动的情绪。情感是想象的原动力,情感活动对于想象可以支配甚至调节,渗透在艺术形象中,使其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如谱例8,歌曲进入了尾声时,小提琴是最后一个字才出来的,并且是三连音,加深了作品的柔和性,而钢琴在第一小节显示空了一拍,接着是由低到高的琶音,第二小节左手是八度加音程成上行趋势,右手是柱式和弦成上行趋势,第三小节的钢琴伴奏左手是低一个八度的单音加柱式和弦,右手是琶音,将作品很柔和的开始又很柔和优美的结束。它的伴奏不像是其他的伴奏,演唱者结束伴奏结束,那样更像是为了演唱者而伴奏,脱离了艺术品的价值,而这首作品在演唱者结束后还能有那么优美且流畅的旋律,这也是它为广大人们喜爱的原因。情感活动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最主要的环节,它是构成其他心理因素的诱因,它又是情感发展的动力,它作为弥漫性因素伴随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如谱例9,在演唱者结束的伴奏依然是小提琴成旋律流动性,最后渐慢渐弱,呈小三和弦上行,最后落在了主音上,而第一小节的钢琴伴奏左手是单音低八度下行加柱式和弦,右手是琶音下行,第二小节的钢琴伴奏是由低到高的琶音,并占用了一小节的时值,最后两小节左手的钢琴伴奏是持续的主音,右手是不断的上行琶音,最后落在了主和和弦上。并且越来越弱越来越慢,提示着观众快结束了。
我们要学会读谱并分析伴奏,分析伴奏的织体和伴奏的走向,以及伴奏的节奏和伴奏的音型,因为伴奏及可以把演唱者带入情绪,音乐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与情感活动联系最密切,也最具有动态色彩。
二、结语
欣赏活动是表演者和听众者在精神上的融合,其中情感是整个过程中最活跃最主要的因素,在演唱的时候眼神里有一幅画卷在慢慢展开,并且画面不能断,在声乐中,伴奏是推动演唱者情感的,在把歌曲分析和技巧分析做好了后,把伴奏的分析做到位,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伴奏是在歌曲完成后的创作,不论是伴奏的形式还是伴奏的走向,都是根据歌词的需要来进行的,所以从伴奏中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作品应该怎样演唱。
参考文献:
[1]鄒新华.浅谈声乐艺术的情感表达[J].音乐时空,2014,(20):163.
[2]杨晓秀.民族声乐的情感与形象特征[J].青春岁月,2014,(01):77.
[3]罗娟.民族声乐艺术的情感表现研究[J].芒种,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