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骗”的进化
2017-05-17王乾荣
王乾荣
商人历来名声不好。说“无商不奸”,打击面过大。“无不”,是“全部”的意思。哪能商人个个都“奸”呢?咱中国人说话,其全称判断,往往并非指“全部”。比如鲁迅动辄愤懑于“中国人”的“瞒”和“骗”,批评阿Q精神胜利法为“国民劣根性”,云云。难道,所有“中国人”都“瞒”和“骗”吗?全体“国民”脑袋里都装着“精神胜利法”?当然不,因为鲁迅另一面又热烈赞颂了“中国的脊梁”,说他们如何舍身求法,如何为民请命,云云。
所以当人们说“无商不奸”之时,商人们不必气不忿儿,因为这并非指全体商人,但也给了一些商人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剖透了他们的本质。
一些商人的“奸”,我看主要表现在“瞒”和“骗”上——人们在这方面上了无数之当,吃了无数之亏,乃至于痛心疾首,痛疾到没有别的言词可说,不得不骂一句——无商不奸。
那一回,一姑娘買来一盒美肤霜,价格不菲,包装盒绚丽华美,打开一看,泡沫塑料占了三分之一体积。盒内玻璃瓶,已够小巧,拿指尖早晚挖一点霜膏涂抹,没几天,见底了——那瓶底,外面看不出薄厚,瓶空方现,是瓶高的三分之一。瞧瞧,这就是商人的“奸”——把你哄得乐乐呵呵,心甘情愿掏大钱,叫你吃了亏无处诉说,自认倒霉。他瓶里没装假货,他没说包装盒和瓶子就是实打实的,你找谁说理去?打官司也打不赢。
参观过一个化妆品厂,但见“霜”啊“露”啊,数以吨计,烂泥一样盛在大坛子里,地上点点滴滴撒着,成本没几个钱,一旦装进精致小瓶,便值个成千上万,再以大而空的包装欺人骗钱。
商人开店,店名也蒙人。鲁迅说过,一家叫“皇后鞋店”的商号,觉得不过瘾,干脆改为“皇太后鞋店”——那鞋先是皇帝媳妇穿的,现在皇帝他娘穿了,价格自然齁贵,但人家秀着皇家风范,宣示着荣耀和物有所值,您不赶紧来一双?如今多见的既无皇帝,也没有皇冠的所谓“皇家饭店”之类,其名即由此来。
农民不是商人,一旦跟“商”沾边,也“奸”了起来。买回一捆韭菜,叶子肥大翠绿,看着喜人,洗菜时发现,里边藏了不少瘦小黄蔫叶子,叫人苦笑摇头。
文化人和艺人非商人,有的却向商人看齐,对于商人之“奸”心领神会,效其尤而青出于蓝。电视上,不管新闻,还是综艺节目或电视剧,到了紧要处,戛然而止,声响陡然冲天,忽悠人的广告,来了。泛滥和极度夸张甚至虚假的广告,令人厌烦,怕人没耐心看,屏幕上打出“还剩几分几秒”,这“几秒”放完,却播另一个广告,也是“还剩几分几秒”。出版社和书商为骗钱,改《水浒传》名为《一百多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江湖风流轶事》,挖空心思,拙劣可笑。
上面这些,也许算不上诈骗。但有“您中了大奖”“您儿子出车祸了”“您涉嫌洗钱请把卡里钱转安全账户”之类的丧心诈骗,更有网上的高科技诈骗,乘着信息化的时风,层出不穷,害人无度,四处蔓延,似无尽头。各种各样的“瞒”和“骗”,经揭露,很多真相已大白,但骗子们仍然肆无忌惮着,很多被骗者尚未觉醒。如鲁迅说,骗子们“欺那自甘受骗的无聊的人们,任它无聊的戏法一套一套的,终于反反复复的变下去”……
(摘自《检察日报》 图/王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