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情说爱,95后可以说“不”

2017-05-17阙政

新民周刊 2017年18期
关键词:年轻人婚姻学生

阙政

20出头的年纪,总会是人生困惑最多的时候吧,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一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眨眼,“80后”已经退出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再一眨眼,“95后”都到了法定可以结婚的年纪。从80后到95后,匆匆15年过去,新一代的情爱观,会有多少不同?近日,记者在沪上一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两个班的大学生,进行了“95后情爱观”的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有意料之外,更有情理之中。

不将就

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出生于1995年,今年夏天即将毕业的;也有出生于1997年,今年刚满20岁的——令人意外的是,这些20出头的学生并非个个都有恋爱经验——既有22岁尚未谈过恋爱的“母胎单身狗”,也有年方20已经有过五届前任的“老司机”。

看起来,没有谈过恋爱的同学也并没有那么着急脱单。一位自称“母胎单身狗”的女生觉得:“谈恋爱又不是什么可以计划的事情,没有规定多少岁前一定要谈吧,等吧,等吧,等合适的人出现呗……一直不出现?我不会那么惨吧……如果,如果,如果真的一直没有出现,那就先谈一个看看呗!”

事实上,许多学生连“先谈一个看看”都不愿意,80%以上的学生明确表示会一直等待合适的人出现,更有10%的学生直接扔回来三个字——不!将!就!

能让他们动心的对象,会是怎样的王子或者仙女呢?回答倒是非常符合人们对于95后的普遍想象——颜值高,身材好,性格合适。50后、60后讲究的“门当户对”,70后、80后讲究的“人品好三观合”,到了95后这里通通不算大问题,连“专一”都鲜有人提及,反而对颜值和身材进行了不少细化——比如:长头发、最萌身高差、声音甜美、品位好……

对方是否具备能够令人动心的元素、是不是“眼里有我,心里有我,最爱的是我”,才是95后择偶的普遍标准。

而当被问及会因为什么原因选择分手时,95后的回答也相当随性:大多数人认为,当双方没有爱情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分手;也有一位男生认为“帽子是最充分的理由,头顶一抹绿的时候就该分手了”——然而他随即又补充说明——“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总得有点绿,我会选择原谅她”。嗯,你果然是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不介意

和谈情说爱时的“不将就”相比,95后们对于婚姻这座围城的态度,却显得相当“不介意”。“水到渠成”是他们用得最多的字眼,既有一毕业就打算结婚生子的学生,也有超过35岁再考虑婚姻不急的。在95后眼里,“婚姻”越来越与“大事”分离了。

记者是个80后,从小到大听惯了的话,莫过于“等你结婚就不管你了”。在记者的长辈眼里,18岁法定成人不算数,结婚与否才是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成年的标准——在一个人没有走入婚姻之前,他过年总还是能收到红包的。

为什么婚姻代表真正的成年?因为在长辈看来,婚姻代表一个新的家庭被组建起来,从物质角度来说,要买房买车,置办婚宴——唯有经历过这一切,人才真正走向成熟。

然而在95后眼里,婚姻的仪式感和物质感都在瓦解。许多女生明确表示“结婚不一定要有房”,“可以一起承担房租”,“现在买得起房的没几个,啃老就算了”。就连婚礼都被许多人否定,认为“传统婚礼太过铺张浪费”,“不如去旅行结婚”,“去巴黎吧,巴黎就很浪漫”。

有趣的是,许多同学愿意保留“拍婚纱照”的仪式感。在这个全民自拍时代,即使男生也会觉得拍照很重要,女生更加认为“不打扮得漂亮一点穿上美美的婚纱怎么行”。

不过,女生不介意租房结婚,并不代表丈母娘也不介意。许多女生表示担心家里逼婚逼房,因为父母总是感觉没有房子会压力太大,反而影响感情;或是一辈子漂无定所,连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都没有——毕竟,95后的家长,可不是95后。

不排斥

一言不合就“开车”,95后们对待性又是什么态度呢?——意料之外的是,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开放。

当被问及“能否接受婚前性行为”时,虽然95%的回答都是“能接受”,但真正有过性经验的却只有20%左右。比“不能接受”“觉得女孩子会吃亏”更让人感觉保守的是,几乎一半的学生都表示“自己不会去尝试,但是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却可以接受”——从某种程度上,这种回答展示了学生们内心的矛盾:理智上,他们并不觉得性是洪水猛兽一般的禁果;但是一旦面对自己,长久以来的道德桎梏便又暗中作祟,使他们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生理需求,即使是在匿名调查问卷之中。

不过,即使是残留的道德桎梏,也在慢慢瓦解——一位1997年的女生表示:“从前有点不能接受,因为觉得女孩子还是要尊重自己,对自己负责,但是有同学已经有过,所以比以前接受一点。”持这样观点的学生不在少数,一位1995年的女生也表示:“自己比较不能接受,但是可以接受对象有过,毕竟这种现象太正常了。”还有一位1995年的男生表示:“可以接受,因为时代不同了,这属于一种自律的行为。”

而将性视为天性的学生也有将近一半人数。他们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想法慢慢改变了。如果情至深处,就该顺从天性,做好保护措施就可以。有些学生认为:如果觉得对方是可以结婚的人,就会把爱大胆做出来——还有学生认为:即使将来不和对方结婚,爱做也可以做,“谁在遇到对的人之前没有碰到过几个人渣呢”。耳边不由得响起了《青蛇》的插曲——跟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意味深长的是,一位95后、表示完全不能接受婚前性行为、要将第一次留到结婚后的女生,却同时认为“一生中睡过3个以上”才算“不亏”。这位同学,你下课别走我们聊聊三观……

不叛逆

“在一段感情里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两个人之间的默契”,“信任和沟通”,“性格相近”,“了解对方”。

“有想过将来不婚或者丁克吗?”

“没有,因为喜欢家庭生活,喜欢小孩。”

“如果婚后相处不好,会选择离婚吗?”

“如果相处不好会觉得在一起没意思,但是如果有小孩的话,会选择不离婚。”

当你以为95后多飞扬多叛逆的时候,他们反而显得有点传统,有点实际。身处在价值观颠覆与重塑的夹缝里,我们的95后,不知为何,让我觉得非常接近于1994年的纽约年轻人——如果你看过1994年首播的美剧《老友记》的话,会发现剧里六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多像时下的95后们——

他们坐在“Central Perk”咖啡馆的橙色长沙发上,和進来喝咖啡的每一个看对眼的人打情骂俏,随意地按照个人口味进行约会,却也坚持着“约会三次以上才能啪啪啪”的金科玉律。

他们不介意对象的身份地位年收入,却对一些非常细小的瑕疵十分在意:比如头太大,衣品太奇怪,笑起来有滑稽的鼻音,吃鸡翅膀的时候吧唧嘴。

《老友记》第一季就祭出了全季贯穿始终的名言:如果你一开始就出现在她的“朋友圈”,那你就永远在她的“朋友圈”。全剧播了十年,剧中的六个主角每个人都与彼此以及其他不同的陌生人谈了不下十次恋爱,生过一二三个娃,只有一件事情永远不能去碰,那就是——对朋友的对象下手,哪怕已经是他的前女友。

不过,这个“95后”接近“1994年纽约青年”的感觉,也有可能只是错觉,毕竟,在更为隐身的网络上,中国的95后年轻人面对的情爱困惑,早已与世界同步接轨——在微博上,“神奇的吐槽君”和“北美吐槽君”都是年轻人发布自己的情感困惑的热门阵地,区别只是:前者适用于国内年轻人,后者多为中国在北美的留学生投稿,相似的账号还有“土澳吐槽君”“大欧洲吐槽君”等等。

或许,象牙塔内的调查问答略显传统保守;又或许,网络上的隐身问答略显偏激小众——但,这些都是95后,都是20出头的年轻人。

或许,每3年就有一个代沟;又或许,每10年产出的都是新新人类——但,20出头的年纪,总会是人生困惑最多的时候吧,哪个时代的年轻人都一样。

猜你喜欢

年轻人婚姻学生
婚姻是一门沟通课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年轻人如何理财
婚姻中要“看见”彼此
年轻人
学生写话
那场猝不及防的婚姻 外一篇
门当户对的婚姻最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