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风·绿衣》
2017-05-16王丽琦
王丽琦
摘 要:“《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言简意赅、思路广袤,后世对它的研究颇多,然而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研究时产生争议的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诗的本义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邶风·绿衣》就是其中的一篇。
关键词:诗经绿衣;毛诗序;悼亡诗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言简意赅、思路广袤,后世对它的研究颇多,然而经过千百年的流传,研究时产生争议的不少,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些诗的本义变得扑朔迷离,让人难以捉摸。《邶风·绿衣》就是其中的一篇。
一、关于原文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经·绿衣》”
二、《毛诗序》的观点
《毛诗序》中记载,“《绿衣》,卫庄姜伤己也。妾上僭,夫人失位而作是诗也。”这里提到的庄姜就是《卫风·硕人》中的美丽女子,她是春秋时期齐国公主,卫庄公夫人,因无子而受冷落。根据《毛诗正义》,这首诗就是庄姜所作的一首感伤嫡妾失位的宫怨诗,这个观点对“绿衣”这一意象的解读有一定合理性。
毛亨在“绿兮衣兮, 绿衣黄里”之后传曰:“兴也。绿, 间色。黄, 正色。”绿色是间色,是不纯的颜色,而黄色是五色之一,是正色,一次提纯,“绿衣黄里”是说以尊贵的黄色为里而卑贱的绿色为外衣;先秦时期服饰为上衣下裳制,上衣通常用正色(五原色之一),下裳则用间色,而“绿衣黄裳”则颠倒。这些都比喻妾上僭而夫人失位,尊卑反置,贵贱颠倒。从礼制的角度说,这种衣着不伦不类、不合古之礼制,表明妾以下僭上,礼崩乐坏非常严重,所以诗人忧心不止、为此感伤。
“庄姜伤己说”对“绿衣”的解释是勉强说得通的,但很牵强,比如,“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的“女”(“汝”)指代谁,君主吗?这一说法可以用来解释“绿衣”的意象却解释不通全文,所以个人认为“庄姜伤己说”有些站不住脚。《毛诗正义》的观点过于政治化、官方化。
三、个人观点
与《毛诗正义》的观点不同,我更倾向于悼亡诗。
“绿衣黄里”、“绿衣黄裳”可以说是当时礼崩乐坏的一个表现,最为代表性的有“桓公好紫”(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对于颜色词“绿”,其实《诗经》中很多篇目都是以此为开端的,如《采绿》,绿色植物是古人经常采摘的对象, 由于绿色是春天和青春的象征, 因而在采摘时, 难免会生发出思念之情。《绿衣》中三章以“绿”起兴,为“忧”、“思”做铺垫,并把“绿”与“黄”相对,一枯一荣,给人视觉、心理上的落差,把所要表达的忧思发挥得淋漓尽致。
另外有待考证的一点是“绿衣黄裳”中的“衣裳”,在先秦男子服饰中有一种形制为“衣裳”,上下分裁、上衣下裳,因此这里的“绿衣黄裳”可以看出是男子服饰,那么“治”(缝纫制作)它的人应当是其妻子,后文又有“思古人”(“古人”即“故人”),则表明了是对过世妻子的哀思。当然,这里对“衣裳”的理解只是我一家之言了。
诗的第一、二章以“绿衣”起兴,反复吟咏,渲染诗人内心无尽的忧伤。诗人睹物思人,不断翻看妻子当初为自己缝制的衣物,禁不住想起死去的妻子,内心产生无限的思念与忧伤。第三章是记忆中的难忘片段,“绿兮丝兮,女所治兮”,面对妻子亲手缝制的衣物,怎不黯然泪下,“丝”与“思”谐音,传达出深深思念;“我思古人,俾无訧兮”,她经常规劝他,使他少犯过失,家有贤妻,夫无横祸。制衣、纠过,这些零星的回忆中足以窥见那位去世妻子的贤惠与体贴,是难得的佳人。第四章用比、兴手法表达对亡妻的深深悼惜之情。“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是一处饱含深情的画面描写,絺为细葛布、绤为粗葛布。“凄,寒也”,凄凄寒風,是诗人的哀怨。“我思古人,实获我心”,诗人思念妻子,她不管做什么都是那么合心意,妻子已逝,深哀巨痛难以言尽,可以想见他对妻子的思念是无穷尽的。
全诗感情缠绵,忧思深长,读来催入泪下。用语浅近,但寄情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由外在的衣物渐渐深入到内心情感,若断若续,含蓄委婉,缠绵悱恻。有白居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苏东坡“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之感,是悼亡诗中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