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制度研究

2017-05-16贺硕怡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关键词:质量保障专业学位

摘 要: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而这种扩大所带来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从而使培养质量得以保障便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将以职业胜任力为导向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专业学位;职业胜任力;质量保障

本文为“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4YJZ15

从 1991 年到 2017年,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走过了二十六年的发展历程。1990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 9 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置和试办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几点意见》,开始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纪元。自此之后,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速度可谓是相当迅速。截止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为574300人,其中学术型硕士为322028人,专业型硕士为252272人,专业硕士占硕士研究生的比例约达到了44%。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所带来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如何平衡“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提到“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也明确提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及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是提高质量。面对切实提升教育质量和快速扩大教育规模双重挑战,建立全方位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于优化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提高其教育质量,进而保证我国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至关重要。

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各类举措的总和,对提高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愈加旺盛,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无论从课程设置、导师队伍结构、教学过程管理等层面上都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使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培养目标缺乏创造性、教学方式缺乏特色性、导师缺乏理论与专业整合的能力等问题。比如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导师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较少地涉及专业技术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传授。很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院校由于实践型教师的缺位,来自校外企业和研究单位的导师也极为有限,培养单位只能按照学术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来指导,而且来自校外的兼职导师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学生的指导极其有限。

笔者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目标即要符合其拟从事职业的需求。以职业胜任力为基础的管理模式为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依照这种模式中的企业岗位素质特征及具体细化的岗位综合能力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起着导向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如果摒弃单一模块技能导向而走向能力胜任模式导向,使企业职业胜任力与专业学位培养理念、内容、方法对接与融合,可以产生较好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能力。

一、推进培养模式创新

1、加强招生宣传,调整生源结构

从系部、院、校等多层面加强我校招生宣传工作。组织导师到兄弟院校访问交流,既可以吸收兄弟院校招生工作的经验,同时可以向兄弟院校学生宣传我校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扩大生源范围。同时,充分发挥往届毕业生的影响力和宣传作用,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知度。

通过调整我校研究生招生的生源结构,根据经济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毕业生从事各项工作的需要,在招生环节通过加强宣传和引导,吸引更多非本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形成专业背景多元化的生源结构。充分利用录取后到入学前的时间,组织非本专业学生开展专业基础理论培训,指导学生尽快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2、推进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衔接

明确定位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社会和行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学生实践能力、行业适应与执业能力的培养,改革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的科目要求,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学位核心课程,促进培养环节与职业资格认证的对接。建设一批突出专业学位特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满足学生和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精品课程,以点带面推动专业学位课程整体水平的提高。

3、强化实践教学,加速实践基地建设

由于我校的财经类特色,专业硕士可以在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税务部门、大型企业集团等参与实践工作。为确保实习效果,学校应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校内导师、校外实践导师与校外实践基地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模式,实习成绩要得到实习单位的认可。应要求研究生撰写实习日志和实习报告等文件,经过校内外导师的考评确定成绩。另外,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的作用,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以由校外导师独立完成一门课程的讲授与考核全过程。如果目前条件尚不具备,校外导师可以参与到一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门课程的三分之一课时量由校外导师完成,其余部分与考核由校内导师完成。

建立稳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建立健全实践基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明确研究生实践内容和要求,健全实践管理办法,加强实践考核评价,保证实践质量。促进实践与课程教学和学位论文工作的紧密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4、完善专业学位评价体系,建立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科学规范的专业学位评价标准,从专业学位的规划、审核、评估和检查等各环节严格把关,促进专业学位教育稳步有序发展。逐步建立教育主管部门评估、高校内部评估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专业学位教育评估体系,积极引入行业力量对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监督与指导;加强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动态审核工作,建立“可上可下”的授权点动态调整机制,定期组织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进行检查。对于学位点建设与培养质量评估不合格,或不再適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加强办学指导,并通过暂停招生整改、取消学位点等措施进行有效的监控,实现专业学位学科结构的优化。

5、探索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化培养模式

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设立一批优质国际合作课程,实行师资互派、学生互换和学分互认;采取多种形式,拓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海外实习与就业渠道;积极借鉴专业学位教育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推动专业学位的国际评估与认证工作。鼓励培养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权威认证机构和行业协会的资质认证工作,鼓励导师、研究生积极参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与考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提升我校专业学位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深化管理机制改革

1、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相关文件为指导,充分领会专业学位的内涵,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的先进做法和总结我校专业学位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专业学位招生、培养、学位、实习实践、导师队伍建设以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系统的规章制度,规范专业学位教育管理,保证专业学位教育质量。

2、建立教师从事专业学位教育的激励和评价机制

以调动教师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为目标,设立专项,鼓励教师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质量评价标准、保障体系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校内导师培训机制,加强校内导师职业方向执教能力的培训和进修,鼓励校内导师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增强专业学位教师的应用背景和实务经验,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3、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生职业指导与质量反馈机制

加强对全日制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服务、咨询服务、面试技巧培训等。形成行业专家向毕业生提供职业指导的常规机制,以定期讲座等形式向全日制专业学位应届毕业生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变化等情况,增强毕业生的就业准备和职业竞争力;加强对专业学位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制度,对专业学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单位类型、晋升机会、社会评价等指标和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用以指导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设置、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任欣荣、肖凤翔、张立迁.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招考工作问题之归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5).

[2] 王玲.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教育质量保障机制构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

[3] 廖湘阳.非学术型硕士生教育质量特质与培养过程架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4] 西南财经大学关于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调研资料,2013年11月.

[5] 梅红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与控制要点[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4(4).

作者简介:贺硕怡(1985—),女,山东夏津人,天津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员,勞动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研究生质量评估及质量保障工作。

猜你喜欢

质量保障专业学位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物流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火力发电厂汽轮机安装过程中的质量保障措施探析
涉农类高职专业“一二三四五”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实践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发达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启示与思考
西部理工科院校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