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五四时期陈独秀宗教思想的价值诉求及思考

2017-05-16陈宏光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五四陈独秀

陈宏光

摘要:陈独秀先生基于对孔教和基督教问题的“批”与“用”的基础上,阐述了宗教的非科学性和对于国民思想的麻痹性,着重探讨了宗教的本质,宗教的价值以及宗教在社会中发生的一系列作用,认为宗教还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最大之处在于宗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对于建立一个向善的社会有很大的影响。那么,通过陈先生的宗教思想,他到底有什么样的价值诉求呢?即陈独秀先生想通过批判宗教来表达他怎样的想法与观点呢?

关键词:五四;陈独秀;价值诉求

一 爱国主义情怀

陈独秀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更明确地说,他应当是一名爱世主义者。他想通过谈论宗教问题,探寻改变国家和命运的良方,这也是历代中国人一直在为之探索的过程。陈独秀所处的时代,与鲁迅为同一时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太多的阿Q,国民的劣根性日益显露。陈独秀也这样写道:“当时存在两种危险的人生观,一是顺世堕落的乐观主义;一是厌世自杀的悲观主义”i陈独秀认为,要克服这两种人生观,“首先要对人性的黑暗、光明两面有彻底的观察和承认,其次就是需要努力改造世界的勇气和自信。”克服了国民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做有益的事情以弥补社会中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使当时的社会阴暗面逐渐地褪去。陈独秀发誓说,为了让国人不至生活在普通资格水平之下,他要唤醒国人,纵使这种努力会遭来谩骂、攻击甚至压迫ii。陈独秀这种为生民立命的精神,正体现了他改造中国的努力。这种努力表达的便是他的爱国情怀,忧国忧民的精神以及为国奉献的价值观。

二 现实主义

这体现为他对宗教的不同态度上。随着当时社会的逐步向前发展,陈独秀在新文化前后期对待宗教的态度是不一的。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他着实大力批判宗教,认为一切宗教都是非科学的,蛊惑人心的。他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当时民主与科学刚刚传入中国,社会需要科学,因而一切与科学相对立的都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宗教也不例外。然而,当科学打破传统社会固有的社会秩序时,社会问题接踵而至。这时,陈独秀认识到了在新文化运动中还应该有宗教的一席之地。他认为,宗教作为情感,对于人类作出决定的作用相较知识、理性来说,发生的作用较大。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宗教的一些普世救济的价值观来建立一个向善的社会。根据现实主义,他认为宗教应该存在,要以社会的需要为前提。因此,一切学说产生的根源都在于社会的实际需要。

三 人权

陈独秀作为一个人权主义者,极力提倡自治。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政治方面,他提出“民治主义”,这个观点的提出是基于对杜威民治主义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认为,既然国民已经是自由民了,那么作为自由民的基本几项权利如言论、出版、信仰、居住、集会就该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他还提倡代议制。相较政治方面而言,作为一个思想家的陈独秀,当然更加注重精神上的自治,也就是思想上的自由。对于这个,他主要体现在《敬告青年》一文中,他这样写道:“解放云者,脱离夫奴妻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我有手足,自谋温饱;我有口舌,自陈好恶;我有心思,自崇所信;决不认他人之越俎,亦不应主我而奴他人。”这就是他思想上的自由,一切听之于本能。

四 自我总结与反思

关于东西方宗教问题,我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当然,也借鉴了一些大家的思想。

今天,中国一切问题都指向制度,而一切制度的问题都指向文化,而一切文化的问题都指向宗教。道德就是文化。道德是不是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呢?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改善之处。民族性就是道德。宗教决定了文化,文化决定了民族的性格,民族的性格决定了民族的命运。举反腐败为例。惩治腐败并不能根除腐败。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是一种办法,但根本的办法还是要从文化入手。

西方文化认为,人是有原罪的,人心是黑暗的。不少人经过“文化大革命” 。最黑暗的东西在哪里呢?最黑暗的东西在人的心中。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非常肮脏的一面。西方文化把这个剖露出来,展示出来,批判它,控制它。东方文化是把它包起来,养着它。西方的教堂有忏悔室,进了教堂之后,就把心灵的东西向神述说,把丑陋和肮脏的东西向神诉说了,他就轻松了,他的心靈得到了净化。近来,我一直在看有关美国的书,无意间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情景:人们总是愁眉苦脸地进去,神情轻松地出来。后来我才渐渐了解了其中的奥秘。久而久之,他就变成了一个健康的人,心态和心灵特别健全的人。

人是有欲望的,但人必须克制自己的欲望,必须由自己(而不是由别人)克制自己的欲望。中国人不会克制自己,不会对自己进行心灵拷问,于是他就去克制别人,去拷问别人。鞭笞和拷问自己是痛苦的。只有心中永远有信仰,有对永恒的神的信仰,才能如此。

我曾说过中国人基本是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没有信仰,不是指没有信仰的形式。恰恰相反,中国人信的东西最杂,包括气功大师都信。什么都信,恰恰就是什么都不信。中国人心中没有永恒的神的位置,再说深一点,就是没有终极性的文化精神追求!这种人是不会把自己的关心范围扩大到家庭、甚至个人以外的。如果扩大出去,一定就是伤害别人。这样的民族怎么能不是“一盘散沙”?

在西方国家一辆车要坏到公路上,几乎所有的车都会停下来,问你是否需要帮助。在中国,绝大多数车都会扬长而去,好不容易停下来问你,我可能还怀疑,你干什么?你有什么目的?一滴水珠是非常小的,但这个水珠确实能把整个太阳包容进去。

千年来,东方和西方的竞争中,西方胜利了;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的竞争中,西方宗教胜利了。宗教的胜利是什么样的胜利?我认为是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没有信仰,就没有精神上的力量。中国人所缺少的,正是西方人所拥有的。

参考文献:

[1]张永通、刘传学编.后期的陈独秀及其文章选编[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

[2]王树棣、强重华等编.陈独秀评论选编(上、下)[M]. 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

[3]曹乐山.五四时期陈独秀思想研究[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4]林茂生、杨淑娟、王树棣编.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中、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5]水如编.陈独秀书信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i陈独秀:《我们应该怎么样?》,《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984

ii陈独秀:《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陈独秀文章选编》(上),1984

猜你喜欢

五四陈独秀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南京狱中受优待情况考察
五四运动与陈独秀价值观的变化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